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开课”执教者在提供教学观摩、研究现场和亮相自我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灵困境?他们深陷心灵困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怎样使执教者在公开课中突围心灵困境、增强专业自信、还原自我真相?作者结合实践体验,从公开课的价值确认、执教者的心态调整和公开课的生态环境优化等方面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了公开课如何摆脱真假是非的纠缠而实现人文情愫与科学理性的有机统一,如何让公开的课堂成为教师思想驰骋和智慧交往的精神领地。  相似文献   

2.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开课是教师“精神的盛宴”。它让教师的精神与心灵在“阳光的”课堂相遇、相通,实现教学经验与智慧的共享。公开课的执教者承担公开课任务后,无一例外地调动潜能,追求成功。当他们不辞辛苦地“打磨”公开课的同时“,公开课”又毫无疑问地“打磨”了教师的自身  相似文献   

3.
希望公开课获得成功。博得听课者的掌声.这是每一个执教者的企盼。于是,公开课前,执教者积极、紧张地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但准备到底应该怎么做,意见应该如何听,就这一话题,下述作者的感悟与见解,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前些天听了一堂公开课,执教者行云流水般的语言、纯美的手语、清秀的板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仰慕之余,我也生发出些许思索,特别是对公开课这个特定环境下课堂教学活动的思索。  相似文献   

5.
杜小康生活在油麻地最殷实的红门里,可生活的变故却将他带入了一个残酷的计划里——芦苇荡放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的美学价值便在于从意脉角度观照他的两次心灵突围,感悟他在体验孤独之旅、经历大自然的洗礼之后,穿越心灵的芦苇荡,用其稚嫩肩膀勇担家庭重担的精神之美。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S):F0003-F0003
陈书黛,24岁。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市府校区)专职心理辅导教师。2005年12月在温州市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7.
公开课是对授课教师和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开放的适应学生的课。适应学生不仅是公开课而且是所有课的最基本的特征。公开课是定位在“课”上而不是“公开”上,“课”的存在价值就是“适应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公开课是为了充分挖掘其作为“课”的存在价值,而不是追求其作为“公开”的存在价值。无论是授课教师上公开课还是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听、评公开课,都应追求公开课作为“课”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葛玲玲 《教育文汇》2004,(10):35-36
公开课肩负着推动课改、促进教研、为优化课堂教学引路导航的使命。在诸多的语文阅读公开课活动中,执教老师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积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体现方向性和前瞻性,总是尽可能地展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凸现教学理念的新颖化,以至于往往因失度而走极端。  相似文献   

9.
"公开课"是一种目前常用又很特殊的教学形式,作为观摩的公开课对基础教育有重要导向作用,其教学环境有其特殊性,关注、研究公开课的教学环境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意上公开课,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他所执教的一次公开课《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在写给他的信中却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相反,他所执教的另一次公开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这堂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1.
公开课现在的处境很是尴尬,反对有之,拥护也不少,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冷静审视。从教学实践来看,公开课由于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扭曲了人们对公开课的认识和态度,从而使公开课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有些人在公开课评比中屡屡有所斩获,可实际的教学并不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有些公开课分散了教师精力,影响了正常教学。有些公开课的教学,教师的出发点是考虑怎样的设计才能更好地打动评委,让评委感兴趣,给评委留下好印象,完全把课堂的另一主角——学生置于脑后。  相似文献   

12.
公开课活动一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听课(看课)观摩,二是评课交流。我们发现公开课活动的这两个环节容易出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个别听课教师听课前没有做任何准备,很盲目。他们认为,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是执教者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听课时漫不经心,对所听的教学内容,是熟悉还是生疏,都不去关注。  相似文献   

13.
朱艳芬 《江西教育》2007,(11):20-21
在品德课上,“课后延伸”经常作为最后一个环节出现在课末:尤其在公开课。它已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欣喜地看到执教者已经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知道品德的形成光靠“纸上所得”与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生日常的生活及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但是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14.
《云南教育》2014,(17):33-33
王云鹏现在云南省永善县实验中学任教,中学高级教师。他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所教学科、所带班级、所负责年级屡次创造并刷新学校升学纪录,教育教学业绩特别突出,深受社会好评。多年来,王云鹏参与培训中小学教师和社会人员各1000余人次。2007年至今在中国基础教育网撰写教育随笔120余万字,对教育进行了不懈和深入的思考,点击量位列该网前三。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文学作品30余篇,从思维的构建到中学语文、数学教学,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教学理论。目前,由云南大学著名教授作序,20余万字的《教育心语——王云鹏教育博文选》一书已正式交付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王云鹏提出了“十分制课堂测练法”,将“测验”与“练习”有机结合,在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深度学习呼唤有深度的教学.教师"有深度"的教是学生获得有深度"学"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障.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浅表化现象主要表现为"速递式"的教学情境铺陈和展开,对"方法和程序"的执着与迷恋,满足于知识符号占有和对知识的文化性实践的漠视.走向深刻的教学须创设"共振"的教学情境,在"关系建构"的思想下形成复杂性思维方式,重视...  相似文献   

16.
公开课应植根于四个层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场观摩课堂教学是最常见的教学研讨交流形式,因而,一堂公开课不仅彰显出执教者的理念、策略和课堂实施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所在教研组、学校的整体教科研水  相似文献   

17.
我对估算教学的兴趣,源于曾观摩过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所执教的"估算"一课,叹服于她对估算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估算的教学意义的深入挖掘。当在省级赛课中观摩了一位教师所执教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课例,就想通过这堂课把我对估算教学的思考付诸笔端。  相似文献   

18.
我校有一个良好的教研习惯,每学期都要进行全校性的教学观摩活动,就是所谓的公开课。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对公开课进行讨论、交流、总结。对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及教学水平提高是非常有效的。可是,许多教师就非常担心自己被确定为公开课的对象。为什么呢?生怕自己讲课不太好,或自己和别人有较大差距。影响自己在领导和同事心目中的形象,甚至让人瞧不起。其实,公开课也就是教室里多了一些听课的人而已。上课者不是站在被审判的位置上,而听课者也不是评判这节课成功与否的法官。大家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公开课具有研究性 夏剑:新课程所反映的新理念,需要广大教师在充分理解、内化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将其外化为行动,供更多的教师进行学习和研究,以进一步理解和领悟新课改理念。公开课便是架在课改理念和实践之间的桥梁,通过公开的教学观摩和展示,授课教师呈现的是更集中、更典型的教学行为,比家常课更具有研究性,就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新理论、新理念,教育教学者可以作各种分析和研究,以推进对课改理念的解读,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技能。这些都是家常课所不能做到的。  相似文献   

20.
“生态”一词原是自然学科的一个概念,如果要拿到语文课堂上来说,应指课堂的环境、语文课的特性和师生在课堂中的生成状态。公开课上,执教者求新、求异、求胜心切,汪洋恣肆地“表演”,朗诵、书写、体态、才情、智慧似乎一览无余,课堂看似行云流水般的流畅。然而,笔者以为,这恰是老师们急功近利、浮躁的隐性表现,这样的课堂,已经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