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余迎  刘文君 《新闻世界》2011,(7):147-148
本文从《申报》和《大公报》对"卢沟桥事变"的报道,结合它们的办报理念,比较两报在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作为民国时期与《申报》并称为“新申”的商业性大报.从许多角度考量,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第一大报。本文通过分阶段对《新闻报》的历史发展与概貌做简要梳理.以突显其巨大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并为《新闻报》以及中国新闻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史料补充。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梳理《申报》"杨月楼案"的报道过程,发现《申报》的新闻报道因为能够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明确报纸的民间定位、善加引导社会舆论、积极探索新闻业务,才会使得杨月楼案的报道形成巨大的舆论影响,赢得良好的民间口碑,提升报纸的民间形象。这些报道经验对于现代媒体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的统治与迫害,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重建自己的新闻事业,创办了许许多多的报刊,本文分析了当时最有名气的《申报》和《大公报》的评论,指出这些报刊向各级党组织分析形式、解释政策、指导工作、宣传党的主张,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扬才事件"是中法战争前中越关系史上一重大事件,因种种原因,后人对其研究严重不够,以致被厚重的历史淹没了,没有留下什么声响。事实上,"李扬才事件"是研究冯子材与刘永福关系,以及中法战争前夕中越关系极为重要的一环。"李扬才事件"的起因、经过及最后的结果,以及该事件所涉及的个人恩怨、家国情仇、越南与中国关系,均在《申报》中有报道。通过对《申报》中"李扬才事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使我们对于这一时期中越关系、中国"军转安置"问题有一深刻的认识,并为冯子材的处境深表担忧。"李扬才事件"并不是纯粹的边界事件,而是19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的缩影,是清末中国"军转安置"问题大曝露。认清"李扬才事件",有利于我们认清当时中越关系,并对冯子材、李扬才和刘永福三者关系的认识也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历程充满戏剧性. 从1907年张伯苓先生在天津青年会第五届学校联合运动会的颁奖式上提出要参加奥运会开始,中国人已经有了对于奥运会的向往.但是,参加奥运会对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1932年,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举动,使得中国人仓猝间闯进了奥运,迈开了中国奥运之行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7.
《吴医汇讲》:中国第一份中文期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姚远  陈浩元 《编辑学报》2015,27(4):307-309
为了澄清究竟哪本期刊是中国第一份中文期刊,我们通过追根溯源,梳理中国期刊发端的史实,否定了某些人宣称的200年前由外国传教士在马来西亚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中国第一份中文期刊的主张,以雄辩的史料确认:223年前由国人在苏州创办的《吴医汇讲》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期刊.  相似文献   

8.
《军事记者》2009,(11):61-61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第一部词典是《尔雅》。第一部韵书是《切韵》。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第一部字书是《字通》。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  相似文献   

9.
《申报》原全称《申江新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在近代上海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舆论先导作用。它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停刊于1949年5月26日,历时78年,共出报25600号。在其78年的历程中,对中国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到了1912年,史量才接手《申报》,应该说史量才的接手,使得《申报》达到一个高峰,“隐然成为上海报业的领袖”。  相似文献   

10.
《春秋》是《申报》1933年1月10日创办的一个文艺翻刊,第一任主编是周瘦鹃,最后一任主编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王进珊,前后断断续续出版了约15年之久。王进珊从1946年9月2日到1947年11月30日,共编辑《春秋》15个月375期(其间《春秋》共出版376期,3.947年8月30日杜月笙六十寿诞专辑为王进珊生病请假,由别人代编),随后又接着主编了1947年12月3日剖办的《文学》周刊,至1948年6月3日终刊,共出敝29期。《春秋》是《申报》的综合性文艺副刊,发表以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小品、美术作品和外国文艺为主,当时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及活跃的青年作者,都在《春秋》上一再发表作品,因而《春秋》在广大作者和读者中事有很高的声誉,被目为其时全国报纸文艺副刊的榜样。  相似文献   

11.
郭嵩焘(1818—1891)于光绪二年(1876)年首任驻英国公使.光绪四年(1878)兼任驻法国公使。郭嵩焘在出使英国期间,因《使西纪程》而遭到非议;又因《申报》的报道引起名誉纠纷。这两次事件反映了中西传播环境的差异.以及西方新闻媒介对中国官方舆论的微妙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1925年6月4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热血日报》在上海问世。它是迄今为止我们能够看到实物的中共第一种日报。它诞生在五卅运动的高潮中,成为党宣传、组织、推动这一伟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舆论先锋、中国被压迫民众的喉舌。  相似文献   

14.
姜涛 《新闻战线》2020,(5):100-102
<正>从晚清到民国年间,扬州日渐式微,从极盛走向衰颓。虽然城市地位已大不如前,但是其关注度、影响力却从未降低。当时影响力极大的新闻纸《申报》,始终给予扬州极大的重视和关注,无论是政治事件还是社会新闻,无论是大人物的横空出世还是小人物的逸闻趣事,都进行了大量报道。《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历经清同治、光绪、宣统以及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其发展几乎与扬州的衰落相伴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不仅包括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转型,还表现为文化思想领域的转型。本文主要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变迁中奥运意识进行研究和探讨,力图以1936年中国柏林奥运之行为考察点,论述奥运意识在中国近代的显现。  相似文献   

16.
行业报是这次治理的重点对象,被推出婆婆家门的小媳妇怎样经营好自己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著名的商业报纸《申报》于1934年开设了“读书问答”栏目,该栏目通过与读者的往来通信,交流与讨论了他们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指引他们读书是“为着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以增进其生活技能和对社会服务的效率,有效地担负起了帮助当时的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们更好地理解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开展社会生活的重任。“读书问答”栏目运用具体生动的方式所架设的阅读引导与思想传播的大众化桥梁,对于今天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推进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陕西省档案馆馆藏早期报纸里,有一份报纸特别珍贵,它就是《热血日报》,它是迄今为止我们能够看到实物的中共第一种报纸。它诞生在五卅运动的高潮中,成为党宣传、组织、推动这一伟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舆论先锋、中国被压迫民众的喉舌。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德国《明镜》周刊中有关中国的“政治镜像”、“经济镜像”、“社会镜像”、“民主镜像”的分析,指出,中国近些年来国家整体实力上升的历史性进步并未在《明镜》报道中得到清晰的体现;而且其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不够公正。造成《明镜》“中国镜像”扭曲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同时,明镜的报道理念、记者的经历及其价值观、相对局限的采访调查条件、中德两国关系、两国地理的遥远距离等诸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镜》“中国镜像”的真实程度。  相似文献   

20.
程芸  陶许娟 《新闻世界》2012,(6):170-171
本文试以《申报·自由谈》为切入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条件,将“公共领域”理论引入,探讨《申报·自由谈》在构建公共领域方面的实践。文章以1932年黎烈丈时期的《申报·自由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济上的独立和文字的独立,所形成的开放、自由和平等的言论讨论氛围;并且还能时刻保持着对权力机关的批评与批判。可以说,《申报·自由谈》成功构建起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公共领域。虽然,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自由谈》被迫停刊,但这也体现出了副刊在构建公共领域上的局限性,这对我们当前的新闻事业也是有所启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