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生态足迹和水足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燕  王效科  逯非 《资源科学》2011,33(6):1145-1152
生态足迹和水足迹作为定量测度人类对自然资本利用程度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性指标,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我国的生态评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食物是人类首要的消费品,其消耗的生态足迹和水足迹将反映维持一个区域的人口基本食物需求所占用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本研究在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北京市的现状,重新计算了均衡因子和单位质量虚拟水含量等模型关键参数,改进计算方法,计算和分析了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的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人均土地面积达到1.967hm2/人,人均生态足迹为2.025hm2/人;北京市居民食品消耗人均虚拟水为1023.05m3/人,约为居民消耗实体水的5倍,反映了北京居民食物消耗需要大量的土地面积和水资源来满足,将对区域土地和水资源造成很大胁迫。本研究采用基于北京市实际食物来源的估算参数更能反应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其结果表明北京市食物供应选择从国内其他地方输入有利于减少北京市食物消耗所引起的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研究成果可为北京市农林渔牧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以及食物供应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安徽省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现状,从收入层次结构探索对消费的影响角度,从收入比重、平均消费倾向、影响因子和分配地位4个角度切入,探索了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收入和消费的差别,表明各个阶层收入差距明显,最后从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就业政策入手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杨鑫  穆月英 《资源科学》2018,40(5):1026-1039
食品消费需求通过食品供给影响农业水资源消耗。本文首先构建了基于QUAIDS模型的居民收入影响人均食品水足迹的理论框架,然后分析食品消费结构及其水足迹变化,其次对食品水足迹收入弹性进行测算与地区比较,最后模拟居民收入和食品价格对人均食品水足迹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为:①随着收入增加,各类食品消费量不断增长,而瓜果、乳品等高水足迹食品消费量增速较快,二者使得2012年人均食品水足迹达到521.0m3,其中东北和中部人均食品水足迹增长速度最快;②西、中、东北和东部食品水足迹收入弹性分别为0.754、0.726、0.708和0.670,其中粮食、肉类和瓜果水足迹价格弹性相对较大;③居民收入和肉类等食品价格同时增加一定比例,人均食品水足迹增长水平较低,表明收入增长下部分食品的价格上涨有利于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此外,2016年人均食品水足迹实际值和模拟值对比表明,较大样本量下利用QUAIDS模型得到的模拟结果较准确。  相似文献   

4.
收入作为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在经济体制转轨中对消费活动产生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描述统计等基本方法,以“九五”期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为出发点,分析收入差距对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沂  胡日东 《预测》2003,22(2):3-6
近年来我国城镇内部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不同地区、行业的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不断上升。通过建立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消费需求的小型联立方程模型,揭示出现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降低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影响了国家的内需拉动政策。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着力启动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力度,增加城镇困难群体的收入,减少低收入人口比例,增加居民的购买能力。  相似文献   

6.
刺激消费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数据探讨我国的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对我国当前消费的影响,得到的基本结论是三大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影响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因素,大约占67%左右。同时,居民收入的缓慢增长也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刺激消费需求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投资、消费、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过分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形成了“两匹快马夹着一头瘦毛驴在拉车”的局面。2005年12月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应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事实上,也惟有如此,才能够形成“三匹快马拉车”的健康局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而影响消费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应是居民的收入。本文以海南省为例,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城镇居民收入对消费倾向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并以此为提高居民收入、增强消费信心的决策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宇  李韬 《资源科学》2023,(10):2064-2075
【目的】在后扶贫时代,根据脱贫农民家庭食物消费行为的特点,研究其家庭收入增长与营养结构的关系,既是测度脱贫农民家庭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有效衔接需考虑的重要问题。【方法】本文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1026份脱贫农民的调研数据,首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OLS模型实证分析了收入增长对脱贫农民家庭营养结构的影响;其次,从多维度对OLS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内生性讨论及稳健性检验;最后,比较了该影响在不同脱贫农民家庭组群间的差异。【结果】收入增长对脱贫农民家庭营养需求具有显著影响,脱贫农民家庭总热量、碳化物、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需求的收入弹性分别为0.221、-0.135、0.253、0.218和-0.092,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支持这一结论。另外,组群差异分析表明,家庭成员平均年龄在41岁及以上、家庭成员平均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从事养殖业的家庭,营养结构受收入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结论】合理的膳食营养摄入是决定人口健康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潜在因素。建议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以提高脱贫农民家庭收入的同时,也要关注收入增长导致的家庭营养结构不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镇职工收入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涛 《中国软科学》2003,(9):55-58,13
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收入分配格局不仅影响社会公平,还影响宏观经济的增长。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不同收入层次的消费模型,并利用我国不同性质单位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提高低收入层次的收入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消费观念对消费效用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消费观念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江文曲  李晓云  刘楚杰  孙倩 《资源科学》2021,43(8):1662-1674
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整体向增加高耗水的动物性食物消费趋势转变,不断加剧中国本已稀缺的水资源的压力。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和单位重量食物虚拟水含量数据,首先测算了城乡居民实际食物消费模式(S1)与膳食指南推荐的平衡膳食模式(S2)下的食物消费水足迹,比较分析两种膳食结构水足迹的构成和变化特征;然后基于两种膳食模式(S1、S2)和两种人口规模(2018年、2030年)构建了4种情境,估算未来人口规模和膳食结构变化下的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结果表明:①1985—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水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人均植物性食物耗水量的减少和动物性食物耗水量的增加;②人口规模和膳食结构是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实现平衡膳食模式的膳食结构对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的作用超过人口规模;③营养均衡目标下膳食结构变化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1094.9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907.1亿m3;人口规模变化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929.4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减少615.4亿m3,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总量增加2024.3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总量增加291.7亿m3,食物生产水资源的短缺局面进一步加剧。本文为未来通过调整食物消费结构途径降低食物生产水资源消耗提供了初步的研究视角,同时对引导中国城乡居民均衡营养饮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灵恩  侯鹏  刘晓洁  成升魁 《资源科学》2018,40(8):1550-1559
食物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消费活动。践行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是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领域呈现出膳食结构变化大、消费方式多元化等特征,同时存在不合理消费带来的健康隐患、食物浪费严重以及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食物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探讨了食物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原则、特征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进一步提出了现阶段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的实现路径,即立足中国实际,从制度设计、方案制定、示范推广、科普引导和监测评估五个步骤着手构建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本文研究结论指出应当重点关注大中城市和贫困农村等重点区域,并聚焦流动人口和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在居民家庭和餐饮行业等重点领域优先探索构建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消费的过程中能产生知识资源、创造财富,因而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投资行为.从信息消费的投资功能这一角度来研究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利用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将全国31个省市分为东、中、西3个区域分别构建模型分析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中部地区没有显著的影响,西部地区则没有形成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何辉  尹音频  张清 《科研管理》2011,32(5):55-60
利息税是我国政府调节居民消费的重要政策工具,它对居民储蓄与消费的影响不言而喻。然而,我国利息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如何?尤其基于实证方面的检验是学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力图从平均税率累进性和税后基尼系数的角度,在理论方面分析了利息税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在实证方面,利用中国2000-2007年城镇居民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一,利息税平均税率在城镇不同收入组之间都具有累进性,从而利息税具有收入再分配的正效应。第二,利息税的税后基尼系数小于税前基尼系数,即利息税具有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第三,利息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因时期不同而存在差异;第四,降低利息税率导致利息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地区收入差距变动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证明了收入差距加大并不会导致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收入差距的加大甚至有可能阻止环境进一步恶化。本文还考察了包括扶贫等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经济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指出了较优的地区收入差距干预政策。  相似文献   

17.
城市家庭用水能耗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恬  陈远生  杨琪 《资源科学》2015,37(4):744-753
城市居民家庭用水的能源消耗是水系统终端消费环节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典型测试和问卷抽样调查,对全国9个城市的家庭用水能耗强度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影响家庭用水能耗强度的环境因素、家庭自身因素和设备技术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各研究区域的用水能耗强度介于(11.04~20.78)k Wh/m3之间;大部分研究区域冬季能耗强度显著大于夏季。气温是影响家庭用水能耗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气温越高,室内温度和出水温度越高,家庭用水能耗强度越低。家庭自身因素方面,收入水平、水费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洗浴频率、家庭节水行为数量与家庭用水能耗强度呈负相关;人均日用水量、洗浴温度与用水能耗强度呈正相关;平房的用水能耗强度小于楼房。设备技术因素方面,电水壶个数、洗衣机已使用年数与用水能耗强度呈正相关,洗衣机能效等级与用水能耗强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尹建华  王兆华 《科研管理》2011,32(7):122-129
能源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对二者间关系的探讨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但是由于研究选取的国家不同、时间序列选取的不同以及所采用的检验方法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本文在对数据进行平稳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E-G两步法对1953-2008年间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虽然短期内仍存在波动,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中国居民对猪肉的需求日益增长。猪肉生产耗水量大,其包括饲料作物生长所消耗的水,也包括生猪生产过程所消耗的水。本文从生猪生产的角度计算了2001-2012年生猪生产耗水,结果表明生猪生产水足迹由2001年的3.39m3/kg下降到2012年的3.31m3/kg,但生猪生产耗水却从2001年的1 910亿m3上升到2012年的2 650亿m3,增长了38.95%。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影响生猪生产耗水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影响生猪生产耗水的3个因素中,人口的增长和猪肉消费量的增加导致生猪生产耗水的增加,而生猪生产水足迹的降低则会降低生猪生产耗水,三者中,猪肉消费量对生猪生产耗水的贡献最大。同时,农场耗水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本研究第一次揭示了长时间尺度,中国大、中、小规模化及散养养殖情况下,生猪生产水足迹的变化以及生产耗水。这有助于处理中国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耗水量不断增加的关系,促进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