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窗口》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散文单元)写作训练中的一个文题。训练要求“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以《窗口》为题,写一篇散文。对于此题,笔者指导几届学生作过试写,但均因文体走样而告失败。今年,笔者草拟了“审题概述”、“灵思引发”、“点拨举例”和“下水作文”的教学方案,再行施教,收到好的效果。下面是这个方案的一个大概。 审题概述 关于“本单元课文的写法”: 本单元课文的写法,有三种情况:一是《荷塘月色》、《绿》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二是《灯》的托物言志,运用象征;三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托物抒情,寄情于物。权衡三种写法,可以看出,以《窗口》为文题写一篇散文,宜采用第二种,即学习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练习写托物言志的散文。 散文《窗口》,“窗口”应是象征物,人们在“窗口”  相似文献   

2.
散文阅读应以捕捉“文眼”和“意境”为切入点。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把握散文阅读的方法:从散文的标题、开头、首尾、中间、结尾等位置去寻找文眼;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全文提纲等方面考察文眼。从散文语言、表情达意等方面去把握、探究散文意境。  相似文献   

3.
《手》作为重点课文编排在单元之首,其主要教学任务之一是,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领会本单元关于写的重点训练项目——“中心要明确,段落要分明”,学习写作文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段落。让学生“自编课文提纲”不失为达到训练目标的好方法。其优点是:①学生读文,知道如何编阅读提纲。②学生作文,知道如何编写作提纲。③保证了作文的中心明确,段落分明。  相似文献   

4.
学生:老师,您经常提醒我们在写作之前要注意写提纲,那到底什么是提纲呢?老师:在正式动笔之前对所写文章的审题、立意、构思等整体思考进行记录,就是通常所说的“提纲”。学生:编写提纲是不是真的很重要啊?为什么直到我们学写议论文的时候才进行训练呢?老师:你问得好。编写提纲是作者酝酿构思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思路还不清晰或写篇幅较长文章的时候,编写提纲十分必要。写作之前编写提纲,犹如盖楼之前先画设计蓝图一样,能增强写作的计划性、主动性,减少写作的随意性、盲目性,从而提高写作的效率和质量。议论文特别讲究逻辑的严密性,如果事先…  相似文献   

5.
开卷有益,读书贵疑。读书快乐,质疑、讨论更是其乐无穷。《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年第1期刊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陈金华老师的《‘踮起脚尖”犯了“重复口嗦”的错误吗》(以下简称陈文),另一篇是张志先老师的回应文《“踮起脚尖”的确犯了“赘余”语法错误》(以下简称张文)。  相似文献   

6.
《快乐阅读》2012,(5):81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库、维普网全文收录《快乐阅读·经典教学》是老师的助手,学生的朋友。本刊秉承"稿件面前人人平等";欢迎投稿,欢迎组织订阅。主要栏目如下:卷首语刊发哲理小文。如:特级教师、苹果树的故事、真正的教育家我的读书生活关于读书、成功与成才的生活散文。名家新作与普通教师来稿并重。如:我的书缘和人缘  相似文献   

7.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副刊自第五九五期开始,进行了关于中国文学史研究与编写方法问题的讨论。该副刊第六○六期发表了邓绍基同志《我对探索文学史规律的看法》一文,并在该文的编者按中宣布”本刊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邓绍基同志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即如这次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的抒情诗和叙事诗的发达和不发达,散文由实用性向抒情性变化的倾向和戏曲起源的综合考察等问题,在不同的分体文学史中尽可作充分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于漪老师说过,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牵引人的灵魂进入精神境界的,语文作为母语能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其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现行的语文课将道德渗透异化为道德灌输,口号式教育大行其道。试看: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文,老师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呀?”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齐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建设祖国而读书!”;上《土地的誓言》,某老师让全体学生举手宣誓:“为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9.
1982年12期《语文学习》刊载潘大白同志《“善”读书》一文,其中“善鉴取”一节提出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解释问题。作者在罗列了《语文》、《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古文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历代文选》等五种注文后说,“总上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曾巩的各类散文中,文学性较强的当为“书”、“序”、“表”、“记”。其中“记”又最能代表其散文创作的风格和水平。曾巩的诗文集《元丰类稿》里有“记”(为方便计,我们且称题记文)三卷。若从内容上大致归类,记亭、台、楼、堂的有《醒心亭记》等十八篇;述佛老建筑的有《分宁云峰院记》等七篇;关于水利建设的有《广德湖记》等三篇,写人事的有《秃秃记》等二篇;学记、兴造记各二篇,共三十四篇。这里面,有热情赞颂之辞,尖锐批判之言;也有详细考证之著,周密辩析之论;还有委婉叙述之文,抒怀言志之章:呈现出纷纭多彩的面貌,有较高  相似文献   

11.
拜读了2000年《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刘伦斌、支玉恒二位老师的《反思“带着问题读”》一文(以下简称《思》文),又拜读了第5期袁斌等老师对《思》文提出的异议(以下简称《文》文)。笔者愿直陈己见,与袁老师等商讨。 一、搞清《思》文文题和内容的确切含义 1.从文题看,(反思“带着问题读”),就没有全部否定“带着问题读”的意思,而是探索怎样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2.从内容看,《思》文开头就说:“带着问题读”是指阅读课上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先布置几个思考题,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这些问题。这里的“问…  相似文献   

12.
提纲是文章的“骨架”,作文之前编写提纲,就象工人盖楼房要有设计图纸一样重要。编写作文提纲,有助于理清思路、突出重点,避免文不符题,主  相似文献   

13.
读写新闻     
聚焦语文教材改革崔健《一无所有》入选课本200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套由深圳市育才中学的语文老师严凌君编写的名为《青春读书课》的中学生系列人文读本,引起很大反响。这套丛书最引人注目的是收录了大量“民间作品”,如崔健的歌曲《一无所有》、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书》杂志的编辑手记《请国人温习常识》等。新教材有了“经济单元”2004年,广州市高中采用由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新教材,新课文占了54%。特设“走近经济”的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独具广东特色…  相似文献   

14.
[重点、难点指要] 重点: 1、了解有关的宋代散文知识及与唐代古文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掌握各文作者的有关常识。2、理解《六国论》、《伶官传序》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借古讽今”的手法,理解《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所阐发的关于人生与治学的道理及“因事记理、叙议结合”的手法。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中散文占有一定的分量 ,因此教师如何教好散文 ,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对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 ,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课题。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三十载 ,对散文教学有自己的体会。我认为中学生初读散文 ,难于把握其要领 ,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要教会学生“文中寻眼” ,即让学生抓住“文眼” ,找准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历来 ,优秀的散文中大多设有“文眼”。所谓“文眼” ,晋人陆机在《文赋》中作如下解释 :“立片言而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 ,必待之而效绩。”“文眼”就是作者“立片言而居要”的语句 ,它以…  相似文献   

16.
毛剑澄 《文教资料》2005,(34):142-143
读罢赵明老师的《淡化文本与文体意识》(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8—9期)一文,感慨良深。每年我在各地听的课不少,类似赵老师文中介绍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偏离文本价值取向的课不在少数。这种教学方向的偏离,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读懂或没有真正读懂文本的价值,教学目标偏离文本价值取向。文本仅是个“例子”,是教学的一个抓手。所谓文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这个“例子”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用什么方法才能快捷的得到,得到后对未知例子是否能起举一反三作用。关于这个问题还是从赵老师文中介绍的课文《端午节鸭蛋》谈起。《端午节…  相似文献   

17.
陈功伟 《现代语文》2007,(7):122-124
提纲是作文构思的产物。作文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对待提纲。一是文学性作文(即记叙文及散文)应当编写简明提纲,但不必严格按照提纲来起草。这种提纲是主题、情节、形象和重点的展现,更多模糊性和情感性,起草时应丢开提纲自由发挥。二是科学性作文都要编写详细的逻辑提纲。考试至少要用5分钟来编写和修改提纲。提纲编写程序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这一单元主要是学习散文,(另加唐宋诗5首)散文也是密切反映生活的,有的托物言志,如《白杨礼赞》;有的借景抒情,如《听潮》;有的边叙边议,如《钓胜于鱼》。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及重点应放在:一是初步理解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二是学习从文眼(线索)入手阅读散文,三是挖掘美育教育因素,同时加强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19.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是文学作品单元。它包括散文《白杨礼赞》、《听潮》、《钓胜于鱼》和《诗五首》四课及知识短文《说话看对象》。 本单元的教学应达到这样几个目的:一、从感性上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二、学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利用多种感觉进行景物描写的写作方法;三、体会古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如何达到这三个目的呢?我们可以把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作为突破口,从而完成本单元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1998年第7期《“三味书屋”命名缘由三说略评》一文说“三味”有“三说”:一是指读书有味,书屋后的腊梅有味和桂花有味,是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介绍的;二是指“读书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是指“再三体会玩味”。《略评》认为一说将读书之“味”与梅、桂之香味搅合在一起,失之于牵强,故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