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清河 《新闻知识》2005,10(8):26-28
1928年,已过而立之年的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只身来到了中国,从此与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自己的全省心毫无怨言地奉献给了一生钟爱不悔的中国。“斯诺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能如实说出目睹的真相,尽力探求事情发生的各种原因.”“客观报道”是一个合格记者都有的职业品质,斯诺当然毫不例外,  相似文献   

2.
7月19日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近百名学者齐聚北京大学,召开“让世界了解中国——斯诺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缅怀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3.
张珂 《新闻知识》2005,(8):24-26
美国名记斯诺对陕北苏区的访问及其作《西行漫记》,首次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与苏区人民,早已蜚声中外。值此斯诺诞辰100周年之际,本对世人知之甚少的在这次访问中,他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与苏区人民的摄影活动予以回顾,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4.
2005年是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05-1972)的百年诞辰。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爱戴的美国记者,首先就会想起他对中国的报道。他写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因其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革命斗争的史实,而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出版,至今仍被中外新闻学者视为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一位记者因关心、报道别国的事件而获得如此高的声誉,在世界新闻史上并不多见。斯诺的卓越成就的取得并不是偶然的,透过他记者职业生涯的始末,可以看出,他的成功与他具备的优良品质息息相关,甚至从某种意义可以说,是他的卓而不凡的品行成就了他。吸取其营养,对提高当代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品质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今年,当中国人民热烈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世界人民热烈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我们特别怀念位伟大的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7月19日,正好是他诞生100周年,此时纪念,对斯诺的怀念之情和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6.
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斯诺的陕北旅行及其一系列报道,在世界引起轰动。中国共产党在巴黎创办的《救国时报》迅捷作出反应。在一年多时间内,展示斯诺陕北旅行的各种成果成了《救国时报》宣传报道的一大亮点。这些报道宣传了红军及毛、周等红军领导人,也宣传了中共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陕甘宁宁边区这个红色并报世界,同时填补了国内中共中央级报纸在一个重要时段关于斯诺报道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新闻前哨》2007,(1):6-6
据《中华传媒网》12月14日报道: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中国新闻史学会主办的“纪念陆定一同志诞辰100周年暨中国新闻与传播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于12月2日—3日隆重举行。陆定一是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是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时间最长(22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闻与传播理论、实践和管理领域都留下了卓越的建树和宝贵的财富。研讨会主旨是,探讨数字时代中国新闻与传播理论如何与时俱进,发展创新。陆定一长子陆德,中国著名新闻学者赵玉明、丁淦林、郑保卫、喻国明、刘建明等,发表了精彩主题演讲。陆德在演讲中首次披露了陆定一“晚年的几个反思”,“要让孩子上学,让人民讲话”,使全体与会人员深受感动。  相似文献   

8.
9.
《南方周末》对中国民生疾苦和社会流弊的长期关注与揭露,是它赢得许多人认侧的重要因素。这些揭黑报道除了题材本身足够吸引读之外,准确的事实、翔实的内容、到位的细节和恰当的风也非常有助于扩大报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程粉艳 《军事记者》2007,(10):57-58
1937年10月,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埃得加·斯诺1936年6月冒着生命危险,进入被重重封锁的中国陕甘宁边区红色根据地进行亲历式采访后所写的长篇通讯《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由伦敦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至今已经整整70年了。今天,  相似文献   

11.
应当承认,在自治区及地州(市)的新闻媒体中,还有一些记者很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既不利于记者的成长,也使其作品显得干巴巴,没有激情.因此,深入社会生活,这是记者成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报道新闻事实,反映引导舆论,进行舆论监督等都是新闻媒介的重要职能。在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分析判断社会动态、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新闻批评的过程中,新闻媒介能否做到客观、公平、公正,除了受到客观条件、新闻体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就是记的社会责任感,它体现为新闻记报道的新闻要对自己负责、对媒介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  相似文献   

13.
杨扬 《新闻记者》2003,(6):38-39
5月2日7时30分,阳光明媚的早晨,加利福尼亚海滨城市圣迭戈北岛美国海军基地,林肯号航母巨大的影子就在不远的海面上。刚在这里宣布伊拉克境内主要战争结束的美国总统布什,此刻就在警戒线后离我不到两米的地方,与从前线归来的军人握手交谈。7时45分,布什走上停在一边的总统专机空军一号,几分钟后,伴随着空军一号腾空而起的轰鸣,我踏上了返回洛杉矶的路。伊拉克战争报道告一段落了,这既是我作为驻外记者参加的第一次重要采访,也可以说是我短暂的9年新闻工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采访。两次星夜兼程见证战争首尾这场全球关注的一边倒的战争,引发…  相似文献   

14.
出生于美国令斯诺对中共产生兴趣不应被看作是"理所应当"。抛开斯诺研究中的革命化视角,斯诺在1936年的苏区之行应当自有其因果逻辑,斯诺对中共的兴趣是果,而其个人的性格和文化背景、物质的刺激、来华后的采访经历、与左翼人士的接触等便是因。从斯诺的成长和来华后的经历切入,检视其对中共的兴趣,将有助于我们从新闻活动自身规律的路径梳理出这种兴趣的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15.
谭君 《青年记者》2005,(11):29-30
一 2005年5月19日,《南方周末》头版报道了一起由公安局民警与匪徒勾结制造的罕见特大持枪抢劫、拒捕假案,4年后才真相大白.中提到当时,“此城市数家媒体都刊发了由公安局提供的消息(均出自宣传科某干警之手),甚至有媒体还配发逼真图片和心惊肉跳的标题.”报纸最后结尾说:“如果有更多的人站起来说‘不',邪气或许会更早被消除掉,正义的力量会更早胜利.”   ……  相似文献   

16.
17.
2002年11月5日下午四点,我和高峰、刘鹏三位参加十六人报道的记者从台里出发到省委集中,跟随出席大会的陕西代表团一道进京采访。从广电中心到省委,从省委到火车站,从西安到北京,十几个小时的路途中我们谁也没有多说话。沉默的空气让我触摸到明显的紧张与兴奋。尽管我们多次报道过全国“两会”,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8,(12):18-26
中国新闻述评文体争鸣现象起于改革开放后首批新闻业务类教程的出版,而逐渐消声于本世纪10年代之后,代之的则是"新闻评论说"的独大,由此带来了新闻述评学界研究与业界应用的"偏评论化",既缩减了新闻述评"报道化"写作模式的应用空间,也弱化了新闻记者作为述评写作主力军的地位,同时背离了新闻文体要为现实语境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为此,文章以新闻述评的文体百年为契机,以文体争鸣为切入,阐述其观点,回顾其过往,陈述其现状,并解读其后果,进而认为:在"泛文体"时代,新闻述评的发展应多一些可能性,故若其争鸣止步于"新闻报道说"或"新闻评论说",会阻碍新闻述评文体功能实现的最大化及其在新媒体空间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郑磊  窦克林 《青年记者》2009,(22):87-88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报刊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842年底,马克思在《莱茵报》中明确提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位杰出的记者,其新闻报道中充满了浓厚的“民本”思想,主张“报纸是人民的喉舌”。强调新闻报道应该反映人民的生活、传递人民的声音和表达人民的感情,要真正做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定义新闻为:“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他就是范长江,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楷模。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2月23日,是钱亚新先生的100周年诞辰,此时此刻,更激起我对尊敬的钱亚新先生的不断思念之情。钱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教育家,他为发展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目录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一生的光辉业绩将彪炳千秋。在这篇文章中,我仅回忆亲身经历的一些往事,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