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制约和操控最为明显。清末翻译思想的变化清晰地反映了翻译对意识形态的依附。从翻译的内容上看,清末的翻译大致经历了科技翻译、政治翻译、小说翻译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是在相应的意识形态支配下进行的,科技翻译反映的是科技强国的翻译思想,政治翻译反映的是自上而下进行政治改良的翻译思想,小说翻译则是自下而上唤起民众斗争意识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清末翻译的每一阶段都是在相应的意识形态支配下进行的,都依附于一定的意识形态。从清末中国翻译思想的变化研究翻译对意识形态的依附,为研究翻译与意识形态关系提供依据,对理解翻译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的用于分析言语事件的“语境特征”引入翻译研究,对语境主要特征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和重新界定,尝试将语境主要特征分析作为一个框架,用作译者翻译策略的制定和译评者翻译批评的一个共同参照,并结合英汉格律诗的具体译例和译评,对如何在翻译和翻译批评中开展语境特征分析,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认为好的译文与译评均有赖于译者和译评者对语境主要特征的综合分析,语境主要特征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翻译及翻译批评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维新运动时期,中国翻译活动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不论是在翻译主体、翻译内容还是在翻译目的、翻译选材上,都较之于以前有较大的变化。本文把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基于译者的翻译内在动力,针对翻译选材的变化做一个分析,找出选材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并提出对翻译研究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指出国内翻译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经历了从翻译项目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翻译研究论文三种拓展为翻译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和翻译研究论文四种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仍然没有将学生发表的翻译作品纳入学位论文的范畴。本文认为,将“翻译作品认证+总结报告”的模式纳入翻译硕士学位论文形式,符合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和翻译硕士人才培养的能力导向,国内其他专业学位也有类似的做法。在此基础上,论文对“翻译作品认证+总结报告”模式的理据、概念与内涵、评价方式与指标进行了阐述,并详细介绍了四川外国语大学在这一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翻译硕士学位论文形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翻译经验的积累导致了翻译方式的变化。翻译方式是对翻译活动全局性、整体性的思考,是翻译范式的另一种表达。翻译方式有较稳定、易传承的特点,其变化影响着翻译活动。本文通过评鉴明末清初第一次科学翻译高潮翻译方式的特点,探究其对中国科学近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蒯因作为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以语言哲学视角对于翻译活动进行了经典解读,而现代翻译活动受到实际社会文化变迁及科技发展等因素影响,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本文试图将蒯因在语言哲学层面提出的“翻译的不确定性”与现实世界中的翻译不确定现象进行联结,简要回顾了“翻译的不确定性”概念和现实世界影响翻译的因素,并结合现代中国若干时期翻译的历时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译者的主动性和个人背景在翻译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同时也要意识到外部世界各种变量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胡适在清末至五四时期的英语诗歌翻译进行描述型研究。选择胡适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是中国白话新诗的首创者,打破了对外国诗歌进行文言古体翻译的传统规范,确立了新的用白话新诗形式进行译诗的诗歌翻译规范。由于胡适本人的诗歌翻译也经历了从传统规范到新规范的过渡,对其变化过程进行探索则具有一定的意义。不仅如此,诗歌翻译还影响到了当时民族文学的发展,即创立了白话新诗这一文学形式,推动了民族诗歌由旧体诗向白话新诗的转变过程。运用规范理论的内容对胡适的翻译现象进行研究,能够很好地解释胡适先而遵从传统翻译规范继而偏离传统创立新规范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译教学理论以及相应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翻译课要传授翻译理论,练习翻译技巧,进行大量翻译实践。在进行这些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完善翻译认知结构,促使学生逐渐建构正确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9.
刘竞 《文教资料》2009,(6):66-67
本文作者通过大致梳理奈达翻译思想的脉络.发现了其"翻译科学"思想的一贯坚持及其在"翻译科学"观指导下具体研究视野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了奈达对翻译理论的价值产生动摇的认识基础.在此基础上,作者试对<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一文进行重新分析,以期进一步深化对奈达翻译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汉语新词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风貌,做好新词的翻译工作,对于对外宣传和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美国学者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对汉语新词翻译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以采用的翻译策略以供译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寒光 《考试周刊》2010,(43):35-36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最受中国翻译研究者欢迎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一。本文介绍了奈达的翻译思想,对他的翻译理论作了评价,并对他翻译思想的变化作了研究,希望通过对奈达翻译理论的分析.使大家更进一步地认识翻译理论的作用,了解如何进一步推动翻译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语言作为社会变迁的晴雨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英语中大量新词的不断涌现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而新词的翻译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文章拟从英语新词的来源着手,分析其形成特点,并对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归化到异化———鲁迅翻译策略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对鲁迅翻译策略的研究从没有停止过,但在研究中往往会忽略了鲁迅的翻译策略从归化到异化的发展变化;而这一变化恰恰揭示了鲁迅翻译策略中的政治取向,为鲁迅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多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翻译家群体作为翻译研究和史学研究的热点受到学界关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湖北省曾涌现一批独具特色的翻译家。文章从翻译史视角,对近现代湖北籍翻译家群体进行研究。具体而言,在廓清翻译家群体概貌的基础上,文章从“内部史”和“外部史”视角对该群体译本、翻译活动及特点、译事活动的社会历史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相较于近代,现代翻译家在翻译家数量、翻译题材、翻译的方向性上有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结果,本文阐释了翻译的社会性特征,展现出鄂籍翻译家对中国近现代发展所作的贡献。研究同时希冀推动翻译家群体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张立柱 《海外英语》2014,(13):111-113
2013年8月,新一轮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正式启动,题型将进行新的调整,尤其对考生翻译能力的考查力度将进一步加强。该文回顾了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历史,详细比较研究了历年翻译题型的变化;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对当前我国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缺失进行反思,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应实现从"教学翻译"到"翻译教学"的转变,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16.
王佳 《考试周刊》2015,(21):31-32
翻译标准与方法是相互依存且多元变化发展的,哈汉翻译标准与方法也应动态化、多元化。作者在哈汉翻译实践中进行了总结归纳,认为"信为先,复原文"和"意通达,勿生歧"是译者应遵循的翻译标准;根据原文风格特点,认为使用"文言文"、"白话白"、"雅言雅"三种翻译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作者将理论与翻译实例相结合,对提出的翻译标准与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大陆文革期间的外国文学翻译为个案研究,根据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对翻译影响的阐释,主要从翻译目的、译本选材、翻译主体的变化、以及译作的存在形式等方面探讨意识形态如何对翻译进行操控,从而印证文学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8.
王佳佳 《英语广场》2021,(10):38-41
本文利用CiteSpace对自2001年以来国内外翻译策略研究的热点变化进行可视化分析。近20年来,国外的翻译策略研究呈稳定发展趋势,而国内翻译策略研究正处于总体上升阶段。本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对翻译策略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翻译标准和翻译文化的讨论,而是越来越关注译者风格、翻译理论的应用和实践等领域;而国外研究则聚焦于影视翻译策略等。  相似文献   

19.
翻译能力是决定翻译质量优劣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们对于翻译能力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面临当今翻译新常态,对于翻译能力的认识,与传统翻译能力观相比,在诸多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翻译新常态下的翻译能力呈现出诸多特征。认识这些新的特征并调整相应的翻译教学策略,无疑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自2013年12月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再次面临了变革,尤其是翻译部分变化较大。一方面,翻译部分比重大幅提升;另一方面,题型由原来的单句翻译变为段落翻译。面对此举,外语界普遍认为翻译难度增大,考生面临新挑战。笔者对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下如何应对该改变革进行探索,提出了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