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晚清军事学堂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其对当代国防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第一批留德军事生的派遣是清政府创建海军计划的衍生品,是中德双方利益考量的结果.军事生留德计划从最初商议到最后成行不到半年,其效率既源于中方改善武备、壮大军事力量的迫切愿望,也来自德方跻身中国,弥补其欧洲"迟到民族国家"之遗憾的强烈需求.军事生在德留学期间受到德方高度关照.七人中三人在普鲁士陆军部队受到良好军事训练,学成归国,其他人则因种种原因学业半途而废.第一次军事生留德行动乃为偶发行为,且规模有限,管理缺少定规,但为清政府未来的留学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成为后来选拔留学生的重要参考条件;其次,它为中德未来的军事合作找到了方向.留德军事生的派遣此后逐渐形成规模,德国军事教官和顾问也自此源源不断来到中国.1876年第一批留德军事生的派遣将中德军事关系推向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4.
晚清预备立宪期间,立宪派以变革政体为核心进行全面社会改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政治上鼓吹立宪政治,发起请愿活动.以促进早日召开国会;经济上积极提倡兴办实、世;文化上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促进地方自治,提倡文明风尚。立宪派的政治目标虽没有实现,但促进了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5.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晚清时期,中国由一个主权完全独立的封建国家成为一个主权不完全独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伴随着这一社会性质发生重大转变,政治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晚清时期,在社会危机和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以自救。  相似文献   

6.
略论晚清“客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客邮”在中国不断巽,它一方面健儿了中国的邮权,另一方面又地另传统邮政走向控工化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试析薛福成的军事改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福成是晚清历史上名的外交家、思想家。军事改革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拟从军备、军种建设、军事人才的培养、后勤保障等四个方面,试析其军事改革思想。  相似文献   

8.
对于晚清军事变革战略的评价,应纳入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总体性和现代化进程中考察.从思想文化意识上看,晚清军事变革战略存在着"先天不足";从国家运行机制上看,晚清中国的整体国家社会机制与制度对现代化变革存在着严重的滞固作用;从中国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上看,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变革是个系统工程,经济改革、文化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远远不能跟上军事变革的步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是导致晚清军事变革战略失败最根本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晚清军事变革战略推动了晚清政府向现代社会政治体制转变,从而促使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化;同时,军事变革也逐渐削弱了清廷对新军的掌控,催化了革命的"种子",使新军与清政府离心离德,最终颠覆了晚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晚清军事战略与北洋军阀割据的产生与发展,与此后各地区派系武装割据的形成,以及军事政治体制的变化也都有着深刻的渊源.由此,它对于20世纪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教案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即有限传教期,全面传教和教案高发期,民教冲突总爆发期和民教温和渗透期,其发展轨迹呈抛物线,每个时期都育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变迁的相关分析中,诺思认为,制度变迁是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过程。从制度变迁的主体和诱因来看,制度变迁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从制度变迁的速  相似文献   

12.
清末丙午官制改革是在西方文明暴力撞击和国内社会矛盾十分突出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确立的三权分立的原则有利于中央集权和中央政策的统一;使政府机构进一步科学合理化,进一步扩大了政府的职能,促进了官僚机构的现代化;适应了晚清中外文明碰撞和交流的潮流,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近代政治体制转型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3.
新学与旧学的交相兴替,代表了晚清时期文化演变的基本走向。随着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和体制的建立,传统中学在基本内容和框架上完成了由旧学向新学的历史更替。20世纪初年国学思潮的兴起表现出学术文化的历史性转向,由以学习西方为主旨转向了以提倡国学为主要目标。这种学术文化潮流的变向,与新学发展的偏向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结构,对一部小说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文章试图从分析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的结构艺术入手,勾勒出晚清小说的结构艺术发展脉络,以期更准确地了解晚清小说对现代中国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后,教案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即有限传教期,全面传教和教案高发期,民教冲突总爆发期和民教温和渗透期,其发展轨迹呈抛物线,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晚清人士通过对西方企业和晚清新式企业实践活动的比较,指出新式企业运行中的诸多弊病,并就企业经营决策、专业化生产、市场营销、成本费用控制、财产物资管理等,提出了若干改革主张,其总的倾向是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按商业化要求来进行企业运营。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朝贡体制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但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这套体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经历了由朝贡体制到条约体制再到近代外交体制的递嬗。一方面,反映了晚清逐渐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中国的外交体制渐次进入了近代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晚清科举的制度危机除了内容方面饱受责难的"所用非所学"之外,还突出体现在清廷对区分度与考试文体这一关系互动的长期应对以及由此造成的积重难返。八股文体中"大结"的祛除使得清前中期科举考试面临严重的考试区分度下降问题,清廷通过引入试帖诗来提高考试区分度,但随着士子文体方面调适的完成,区分度问题再度凸显。随后科场关注点后移至相对繁复二、三场,在经、策"满卷获隽"暨区分度提升的同时,"公羊"与"杂学"亦羼入考试并使得文体变得驳杂。而清季朝廷进行的科举改革并未将这种文体驳杂情形视为一种改革决策时必要的考量出发点与客观存在,而是采取基于八股文体窄化的"普通学"改章取向,与原有的文体驳杂一道开启了一个更大规模的科场驳杂与意识形态的驳杂之局,这在客观上因应了当时"革命初潮"的形成并在考试与体制内部不同程度销解了士子阶层对于清廷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9.
20.
朴学大师俞樾生活的年代,恰是晚清走向灭亡的时段。俞氏一生勤于著述,除了大量经、子之学的著作外,诗歌创作一直伴随始终。但他的诗作却一向被学界认作较少时代气息,甚至有人因此近乎全盘地否定其诗歌价值。本文立足文本细读,对俞樾的时事诗展开论述,一方面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恰如其分地评价其诗歌成就;另一方面,诗史互证,对后人更加鲜活地认识历史,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