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是教师掌握并运用的关于创造力思想和观念的集合。它在对待学生的创造行为时会充当判断标准,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教师对于创造力的观念以及对待创造性儿童的态度,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引导,以有利于教育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文章对国外有关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的研究内容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创造力是正常人普遍具有的潜在的心理能力,创造力内隐理论对创造力的非正式评价及培养都起着重要的潜在作用。创造意识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创造力内隐理论基础之上,可以说内隐理论是创造意识产生的最初形态。正因为创造力内隐理论的存在,随着逐步的显现、认识,不断的深化、发现,会逐渐明朗,最后成为创造意识。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水平的提高。所以培养每位未来教师形成正确的创造意识,是当前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教师内隐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丽华 《教育探索》2006,(4):114-115
教师内隐理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内隐理论具有自动性、抽象性、不彻底的理解性和可动摇性。教师内隐理论转化的途径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教学反思、培训等。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内隐理论与反思性教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有自己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有些人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学生只要在听,在记笔记就行;而有些教师的思维方式则不同,认为上课时师生都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注重调动师生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思维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师的这种习惯性思维往往以观念的方式沉淀在教师的头脑中,它类似于某种教育理论又不具备科学理论的基本规律,但却在支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心理学和教育学界对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而教师自身又习焉不察的这种个人化教学理论称为“内隐理…  相似文献   

5.
论教师的内隐理论及其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代以来,不少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者对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而又习焉不察的个人化教学理论发生兴趣,并称之为教师的“内隐理论” (implicit theory)①。内隐理论是教师习惯性思维以观念的方式沉淀在教师的头脑中,它类似某种教育理论,又不具备科学理论的基本规范。而恰恰是这些不如科学理论规范的内隐理论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生活和日常教学,科学理论却较少产生影响,这个事实多少令教育理论研究者想起来不是滋味。   一、内隐理论的特性   内隐理论以不同于科学理论的方式存在,并以自己的特点影响教师的教学和正式的教育改革。内…  相似文献   

6.
马维林  程岭 《江苏教育》2022,(38):20-23
教学模式承载着教师稳定性的价值追求与教学主张,是集中体现专家型教师教学追求和教学风格的重要载体。内隐理论视野中的专家型教师教学模式的解构,超越了教师观察的外在表现,深刻敞现优秀教师的内在特质。专家型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构建的教学模式,往往能彰显出高度的育人价值自觉、强烈的教学品牌意识和非凡的创造活力。专家型教师的培养,需要在涵养教育情怀、彰显育人价值、打造教学品牌、创新实施方式等内隐维度上展开,依靠教师的生命自觉和专业自觉持续修为。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英语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从事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教师,有关英语新课程和新教育观念的教师培训也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我们客观评价培训的效果,不能不感到失落和失败。如果从内隐理论的角度去进行诊断性反思,不能不说,教师发展目标的缺失或错误的定位,不重视教师的主体意识,不注意教师的潜在的习惯性思维,不深入考察教师的生活方式和教学方式,脱离教师日常的教学教育实践是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低效甚至负效的原因。由此出发,提出了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应实施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9.
智力理论的新视角——从内隐理论看内隐智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隐理论是来自普通人视角的非正式理论,是外显理论的起点。内隐理论的研究可以促进外显理论的研究。内隐智力的理论是以公众的智力概念为基础,或至少以公众的智力观对其加以验证。斯腾伯格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通过大众对智力的理解而建立智力心理模型。内隐智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个体自我估计智力方面。  相似文献   

10.
创造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的创造力理论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创造过程的认知理论:创造活动的影响理论;创造力的内隐理论;创造力的元理论:创造力的培养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自己对未来研究方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教育观念,尤其是教师的创造性内隐观在教师实施创造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本文从内隐理论的角度出发综述了教师关于创造性、创造型学生特征和对学生创造性培养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浅谈教师的创造性内隐观对教师培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理论创新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命题,只有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进行考察才能真正把握其本真。要真正做到理论创新,必须以实践为基点,创新主体要具有巨大的理论勇气,采取批判与创新相结合的正确方法。理论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各界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也必将创造出伟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作者用有条件筛选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了2002年山东省第六届创造教育年会参与交流的小学教师的论文100篇,用内容分析法对它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小学教师的创造力培养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创造力的构成要素、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方法、培养创造力的环境条件。教师对以上三方面的认识有如下特点:教师基本认同创造力是认知和人格的统一,但在认知因素中多强调创造性思维,相对忽视其他认知因素;教师多运用教师中心的教学方法,倾向于支持学生独立学习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比较重视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教学心理环境。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培训中应注意:全面、科学地认识创造力;运用并实施创造性教学,实现教学方法创新;扩展认识视野,创设创造教育大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与韵味,这有利于表述人们对生命的体验及感悟,但儒家诗教在注重现实感及礼义的基础上使诗歌在表达上化生存体验为伦理主题。过于强调含蓄,给诗歌带来了表达不充分、缺乏真情实感等问题,削弱了诗歌感染人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对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是当代创造性理论研究中的一大创举,他的“始发创造性”和“次级创造性”整合理论,“人性”培养和“人力”发展协调理论,艺术教育和内在教育结合理论,“自我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创造性”统一理论等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也给创造性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对32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中小学教师的智力内隐观与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智力内隐观处于中间水平,稍倾向增长智力观。不同性别、文化程度、教龄和职称教师的智力内隐观都不存在显著差异;持增长智力观的教师比持固存智力观的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效能感;持增长智力观的教师更重视学生努力的作用,而持固存智力观的教师更重视学生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内隐态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态度是个体无法内省识别到的态度,多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等间接方法测量。双重态度模型理论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对象同时存在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而后在不同领域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内隐态度的存在,并且内隐和外显态度是分离的。但在内隐和外显态度比较研究和设计内隐联想测验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8.
教师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教师创造性能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深入分析了教师创造性能力缺失的主客观原因,认为当前对教师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五个统一"入手:转变教育观念与增强教师主体意识的统一;培养创造性教育能力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统一;营造创造性环境与培养教师内在创造性品质的统一;发展个性与培养团队精神的统一;开发智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reviews seven different theories of giftedness that include creativity as a component,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how each one conceptualizes creativity as a part of giftedness. The functions of creativity vary across the models, suggesting that while the field of gifted education often cites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vity, the conceptualizations of creativity differ depending on the particular theory. The various models of giftedness can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context of current creativity research because certain elements of these conceptualizations can be found in social models, the evolving systems approach, and the domain-generality debate.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of creativity research reveals that some models of giftedness ar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consistent in terms of the creativity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