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一创新过程中,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创新和能力建设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基于这一理论和实践需求,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于2014年6月28日举办“2014中国传播论坛: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创新与能力建设”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汇集了学界、业界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他们围绕会议主题,从理论、政策和实践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论文宣读和交流.与此同时,会议期间发布了全球范围内首部研究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情况的专业权威报告——《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4)》(国际传播蓝皮书).该书由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组织出版,汇聚了从事国际传播实务的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教育文化以及其他信息传播机构的领导、专家与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心力共同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2.
“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自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如今它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热点词汇。它被广泛引用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际关系学的领域,而是成为一个公共话语,被学者、记者、政治领袖等各领域的人物所广泛使用。2009年9月8日,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软实力与政府传播国际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韩国、日  相似文献   

4.
王瑛  阮青 《青年记者》2016,(36):58-60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话语权力理论,指出话语不仅是思维符号和交际工具,更是权力的载体,人能够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①权力话语理论对后现代的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地制造着“西方话语”,传播着“国际话语”,垄断了国际话语传播领域.用“西方话语”体系传播和解释“中国话语”的结果,是中国在国际上患了“失语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沈斌  王荣  郭毕冲 《新闻战线》2023,(13):69-71
科技传播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科学技术的意义和价值,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及其发展与应用。主流媒体应加快推进科技传播工作的话语体系建构,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让富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表达成为国际社会熟知的科技议题,为加强国际社会的联系与互动、推动科技文化的形成与传承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姬德强 《现代传播》2013,35(1):137-138
从21世纪初开始,国际政治、学术和舆论界就开始形成一种共识——全球权力正在发生结构性转移。始自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和近来的欧债危机都为这一话语提供了支持。在这一权力的全球转移过程中,作为当前世界结构形成和变迁之核心要素的传播结构和传播过程扮演了核心的角色。聚焦于这一主题,由中国传媒大学  相似文献   

7.
徐剑 《传媒》2009,(2):28-29
2003年12月10~1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南京市委宣传部和南京大学政府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政府新闻学与中国国际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交大举行.来自海内外政界、学界、新闻界的100多位专家学者、总编(台长)和官员通过主题演讲、专题报告和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就政府新闻学这一理论创新探索展开讨论,就北京奥运中的国家传播建设实践和国际传媒报道等课题,进行回顾、反思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意义重大.探索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实践路径及策略建议,包含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理念的主观形成、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规范与标准的研究制订、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平台与媒介的制度优化、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文化间性的关注重视、国际传...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7,(2):48-58
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的有效传播中,传受关系并不是发散和非对称的,而是具有传者和受众之间的层级对称性,形成一种趋同和趋近的"话语流动圈"。这种话语层级并非基于实体性或线下性的社会因素,而是基于线上性和准虚拟化的话语特征。在有效信息流动中,受众最有可能对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传者进行反馈,传者得到的反馈最有可能来自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受众。对传-受者的话语层级基于线上活跃度、互动性、影响力的定量检验和分析显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中的"话语圈层"现象,在所考察的媒体样本中是存在和显著的。社交媒体研究需充分重视传受关系和传受结构中的"话语圈层"效应和机制,以及在这种结构背景下的信息流动有效性和话语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0.
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所发起举办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华中师大逸夫苑举行。来自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及大陆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交流和讨论.代表们向大会提交了90余篇学术论文。限干篇幅,这里仅就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动力和阻力,传统文化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以及教会大学与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等几个主要问题简介如下。如何界定社会转型?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代表们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意见,有的代表从广义文化学的角度将社会转型看作是文化转型,指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播学与世界对话──“面向21世纪的传播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潇湘1996年8月14日,北京骤雨初歇。来自世界6个国家的102名学者荟集北京大学,从不同方向,运用不同方法就传播与文化的问题,各抒襟抱,展开了一场国际性的学术对话。会议的讨论主要...  相似文献   

12.
值此国际形势急剧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形象怎样?影响中国国际形象变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才能实事求是地理解和把握这种变化,以实现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如何开展公共外交,实现从世界凝视中国向中国评判世界的视角转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类似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决策中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2010年12月26日,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交通大学在北京举办了国家形象与公共外交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孟建  梁婷婷 《现代传播》2004,(4):103-104
20 0 4年 5月 2 9日~ 30日 ,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隆重举行。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燕爽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MichaelAherns ,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驻沪项目办公室负责人StenfenFriedrich博士 ,国际视觉文化协会主席、美国罗得岛大学教授马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等参加了开幕式 ,并致辞。此次由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ResearchCenterforVisualCultureofFudanuniversitiy ,缩略 :RCVC ,是2 0 0 2年 6月经由复旦大学正式批准成立的校级学术研究中心 ,中心设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和德国阿登纳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大陆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2012年12月21日在上海召开的“首届食品安全与商务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仅从食品安全问题的探讨中增进了企业商务传播业界的国际性交流,也为“商务传播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可贵的国际交流空间;不仅在商务传播的实务领域开展了案例研讨,还在商务传播的理论建设上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5.
2004年5月29日-30日,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隆重举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燕爽、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MichaelAherns、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驻沪项目办公室负责人StenfenFriedrich博士、国际视觉文化协会主席、美国罗得岛教授马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等参加了5月29日上午的开幕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16.
郭镇之 《现代传播》2002,(3):122-123
由全国百所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的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举办的“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4月 13日、 14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国际会议以“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为研讨的中心 ,目的是建立中外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 ,促进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 ,并推动“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学科的建设。通过研讨会 ,也希望发现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推动中国学者采用能与国际传播学研究“接轨”的途径和方法 ,将中国的国际传播和文化传播研究推向世界。一、强大的与会学者阵容在研究国际传播方…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0月20日上午,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和体育部承办的"体育传播研究与发展"研讨会在我校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2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围绕传播学与体育传播问题进行了交流,与会者普遍认为:体育传播研究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是,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甚少,与传播学的整体发展情况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加快研究步伐,促进我国体育传播研究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赵光怀 《编辑之友》2016,(10):71-75
“中国梦”是一个综合性传播符号,包含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三个层面的话语主体,国家梦和民族梦属于集体话语,人民梦兼具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的双重属性.不同话语主体具有不同的内涵,共同构成一个话语整体.在叙事模式上, “中国梦”具有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双重属性,国家话语和民族话语偏向宏大叙事模式,人民话语偏向日常叙事.不同叙事模式具有表达同一话语主体内涵的适应性,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话语主体、不同的传播语境和不同的受众群体,灵活运用不同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9.
20.
贯彻习近平2013年8月以来关于国际传播的一系列讲话,核心在于落实他提出的“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要求。我国宜多采用持之以恒的浸润传播方式,自然而然地、润物细无声地讲述中国故事。社交媒体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已经呈现全民参与的状态,受众更愿意认同和接受去等级化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个人之间的“链接”受到欢迎,当下短视频已经成为各类文化、文明传播的交会点,因而国家形象需要多元主体的塑造。现在国际体育赛事的传播本身就是国际的,中国2021年的东京奥运传播,官媒与自媒体相契合,较好地做到了“垂直系统与水平系统间的协作”,也基本做到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有鉴于此,中国的国际传播有赖于情理并重的新媒体传播,要把“正面宣传为主”理解为“正面宣传效果为主”,多一些具体的说明,少一些抽象的概念;多一些人文色彩,少一些政治煽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