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水     
一滴水,清纯透明;一湾水,汪汪一碧;一江水,汨汨滔滔。读水,有真情如水者。“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是也。有愁情似水者。“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  相似文献   

2.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离别诗很多,诗人常将离别之情寄寓在流水中,形成了离别诗中的流水意象,对后世离别诗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送别方式、离情与流水的关系及流水意象形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4月10日 多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世间总是少不了分别,无论是谁,都会和朋友、亲人离别,而许许多多的诗人,用诗来倾诉自己的离别之情。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流水”是诗人经常借用的一种意象。因“流水”剪不断,永不停歇的特点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流水”常用来喻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古诗中蝉的意象:一、“与物心无竞,离尘翼最轻”的高洁之蝉;二、“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的羁旅乡思之蝉;三、“人貌非昨日,蝉声似去年”的离别伤时之蝉。同时指出古诗中的蝉实际上是诗人心中的蝉,是“情化”的蝉。  相似文献   

7.
花本无泪,鸟本无心。然而在大诗人杜甫笔下却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句子。它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细腻的思想感情融注到客观的物象当中,使本无感情的物象在“我”的情感光照下具有了动人心扉的力量。这种“以己心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营造诗文“有我之境”的艺术手法就是移情。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移情。因为,解读移情是解读诗文的一把钥匙。诗文中的移情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一、创造意象“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读这些优美的诗句,我们的脑海里会闪现一个个具体的…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特别是在“离别”、“相思”之类的题材中,常常会碰到诗人在写自己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时,不直接写自己的思情,而是从对方落笔,通过写朋友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写自己对朋友和亲人的思念的情形.诗人的这种手法可谓之以“人思我”写“我思人” 的揉直使曲抒情法.追溯起来,这种方法早在《诗经》中就已有运用,并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如《诗  相似文献   

9.
时下风行的数量繁富的唐诗选本及鉴赏论著,大都把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派入“豪放”一格,认为王子安“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在离情别意之中,表现出豪迈的襟怀,雄阔的气象”,称得上“豪情壮志谱骊歌”。拜读之次,略动愚思,觉得口才贤所论似有乖于古今常情,亦有悖于诗人良苦匠心。由是反思,蓄之既久,遂敷衍成文,愿公之于众,权作笑柄。  相似文献   

10.
“悲莫悲兮伤别离”。离别是人生普遍而重大的遭遇之一,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作家笔下的重要题材。由于历史、文化、地域等差异,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面对离别的心态及离情别意的表达也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本文试图从与诗词、小说和外国戏剧的对比中来归纳元杂剧的离别描写的特点。在我国文学史上,开书写离愁别绪之先风者是《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等等。汉魏六朝时的离别种种,则可以从《别赋》中大致领略:它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为题旨,分别写了公卿、侠士、从军、去国、夫方外和情…  相似文献   

11.
孙长林 《文教资料》2005,(31):128-129
在众多的描绘秋的古典诗词中,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也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同样是秋,何来悲喜之别呢?其实,秋作为客观的存在之所以有悲喜之情,皆缘于诗人的悲喜之情。因此,秋只是成了诗人情感的外现。所以说,秋风秋雨总关情。下面,我们从“秋之悲”和“秋之喜”两大方面具体来感受秋与诗人情感的内在联系。秋之悲悲秋,说白了,只是借秋景以抒悲情,借景抒情罢了。梳理悲秋之作,其悲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羁旅之思、离别之苦、年老之悲、身世之叹和失意之感。羁旅之思:秋季,天地空旷,凉风透衣。长期在外的游子,一…  相似文献   

12.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其中“月”是全诗的重要意象,总共出现了15次,不仅描写了月的自然之美,更是引发了诗人置身于月夜中对人生哲理性的深思,以及抒发了男女离别相思之情和游子思归的无限愁情。分析诗中“月”意象,能更好体味全诗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1928年再次回忆康桥(英国剑桥大学,诗人曾留学剑桥大学)时所写的一道告别的抒情诗,这首诗运用别具匠心的艺术技巧,通过再次向康桥辞别,描绘出康桥艳美动人的形象,来表现诗人对康桥的难忘的、无限的依依惜别的情怀,眷恋不舍的爱慕之情。 那么,再别康桥艺术技巧的别具匠心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结构完整严密。 全诗是紧扣“离情别意”来写的,核心是一个“爱”字。时间从夕阳西下到满天星斗的夜晚;地点是康桥河畔到满载星辉的船上。全诗共七段,通过首段和尾段的照应来加强“离情别意”的韵味,表明爱的深沉和爱的难忘。中间五段是尽情描绘“别景”,使康桥之美与诗人之情融为一体。第四段是时间和地点的转换处,从傍晚至夜晚,从河畔转到水上,成为  相似文献   

14.
一、对“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理解诗的最后一句是写所见,还是写诗人自己,这是目前仍有争论的问题。大多数人把这句解释为:诗人的视线从眼前的青山碧水转而抬头远眺,看到旭日东升,一片白帆从东方徐徐飘荡而来。这样解,从画面上看,确实更有韵味。但我们认为,这不一定附合作者本意。在唐诗中,“孤帆”“孤舟”之类的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指自己所乘之船,一是指与朋友离别,朋友所乘之船。如诗人自己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秋下荆门》:“霜落荆门江树空,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 ,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 ,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了 ,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殊意义 ,我们必须了解 ,这对于拓展思维度 ,正确解读诗意 ,把握诗情很有帮助。一、南浦 :离愁别绪“南浦”这个意象 ,积累沉淀了战国诗人屈原之后历代诗人们的离别情感。不管是亲人离别也好 ,友人离别也好 ,恋人离别也好 ,总之联想起来的是一种令人黯然神伤的离愁别绪。如 :王维 :“送君南浦泪为丝 ,君向东州使我愁。为报故人憔悴尽 ,如今不似洛阳时…  相似文献   

16.
(一)导入新课 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义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忐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相似文献   

17.
奇人奇诗     
×××同学问:《秋浦歌》是一首写“愁”的诗。这首诗在写“愁”上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借揽镜自照,描写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蕴积极深的怨愤。诗的一开头,“白发三千丈“,突兀劈空而来,如奇峰壁起,慑人魂魄,令人生奇发懵,白发岂能“三千丈”之长呢?寻思之间,下句“缘愁似个长”,方疑义冰释。愁是根源。愁生白发,愁长所以白发长。愁有长度,可以丈量,把抽象心理实体化,既形象又生动。愁生白发,人所共晓。昔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黑发尽成白丝,可见其愁之急之重。此处诗人却以白发之长——三千丈来譬喻怨愁之深之重!涛人以如此夸张浪漫手法写愁,可谓奇人奇诗,不  相似文献   

18.
唐代大诗人李白年轻时曾仗剑远游,这种“远游”在唐代读书人中比较普遍,有时称为“宦游”(为求作官以实现理想壮志而在外飘游。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结尾两句就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  相似文献   

19.
<正>人的一生除了经历不同的邂逅,还有不断的离别,那离别的笙箫吹响过每个人的天空。许多诗词都与离别这个亘古的主题有关,亲人执手谆谆,朋友把酒辞行……看似波澜不兴,实则情浓切切、激荡人心。相思别离,愁断天涯,虚实相生面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情景时,人们的心中是伤感的,是“天涯一望断人肠”的痛彻心扉。离别诗往往基于触景生情激发人们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实相生,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辅导》2023,(29):4-13
<正>1开场交际话题导入北周诗人庾信的《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有个句子:“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唐代诗人王勃仿照这个句子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崔颢写有《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据此写出了怀古抒怀之作《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