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建业 《语文知识》2005,(10):13-14
《论语》中不少地方用到了数词,它们意思各异,用法有别。本文拟对此作一些简要分析。一、表示虚指数词不表示实际的数目,而表示“多次、很久”之类的意思。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用系数词“三”“九”表示虚指①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相似文献   

2.
不少人慨叹“生不逢时”,未见机遇;不少人后悔“眼不识珠”,痛失机遇;不少人发誓乘势而上,抢抓机遇。那么究竟有没有机遇?机遇在哪里?哲理小品《脚下有钻石》通过叙述一个寓意深长的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迪:只要你努力着,以平静的心态善待生活,那么机遇就无处不在,“就在你的脚边”,它就可能在某一天给你一个惊喜;但如果你带着膨胀的私欲和贪婪的内心去“寻找”机  相似文献   

3.
师:同学们,2016年7月份的欧洲杯不少人认为东道主法国队能够夺冠,除了球队实力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什么? 生:法国队占有“天时”“地利”“人和”. (师板书“天时”“地利”“人和”.) 师:那么,什么是天时、地利、人和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两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是如何据事论理,来阐释“人和”与“仁政”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4.
问:“我招惹谁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骆驼祥子》)就这一句话判定了祥子的死刑。祥子为什么不能像常人一样靠自己的双手来营造美好生活呢?正所谓“他是一头拉车的牲口”(老舍语),“有他不多,无他不少”。同学们在研读课时,能引证这个观点的理由吗?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想到去写教育?”不少记者这样问我。“他还不是搞教育的,能写出这样一本书!”不少教师也这样说,这似乎是对我的赞扬。其实,我写这本书,最主要的只想写出一句话:中国正迫切进行有史以来第三次重大教育转型。于是也有人问:为什么这么说?可以这么说吗?我所以坚定地这样描述,是因为当今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我的教育。在我个人的写作经历  相似文献   

6.
汉人及后代目录学家没有视《新序》、《说苑》、《列女传》为“小说”,但是现在不少的研究者又把《新序》、《说苑》、《列女传》视为小说。它们到底是不是小说?该如何看待《新序》、《说苑》、《列女传》的性质?笔者着重从汉人“小说”观念、创作中“名实错位”现象、小说文体的渊源关系以及小说的特征等方面探讨《新序》、《说苑》、《列女传》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于歌迷来讲,苏红这个名字可以算得上久违了,所以当苏红唱着情意绵绵的《老朋友》在“失踪”多年后再次露面时,不少人的表情都很惊讶:怎么,她还在唱歌?的确,和苏红同时同道的不少人都已经悄然退出了江湖,而苏红却在一个歌坛并不太红火的季节,再度抛头露面又怎能不令人惊讶呢?对于在歌坛摸爬滚打了20年的苏红来  相似文献   

8.
《泰山2》     
大家听过人猿“泰山”的故事吗? 虽然从小就在猩猩群里长大,但他可是森林里的大英雄哦!他长大后的故事我们是听过不少,可大家有没有听过他小时候的故事呢?如果你感兴趣,那就赶快看一下《TarzanⅡ》这部电影吧!  相似文献   

9.
许多有意欣赏中国古典小说的青年朋友,都特别钟情于《红楼梦》,但读“红”也是一门学问。怎么看?如何看?文学家周汝昌先生为此谈了自己的见解。 不少读者向我提问过:想好生研读《红楼梦》,只不知应取哪种本子最为相宜——读来惬心,引来可  相似文献   

10.
小说《荷花淀》是“白洋淀”派作家孙犁的代表作,作品语言质朴简明,内涵丰富。小说中有不少人物对话,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个性色彩,如果我们从句式的角度作一点分析,不仅可加深对课文语言特色的认识,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在记叙文人物对话写作中,学习运用这些句式。一、省略句。人物对话常用省略句《,荷花淀》也不例外。请看课文中的句子:她问:“他们几个呢?”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睡了。“”小华呢?”“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这段对话,几乎全是省略句。大凡问句省谓语,答句省主语。问者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中,不少同学问:《故乡》中的“我”到底是谁? 按说这不成为问题。因为《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而小说中的“我”并非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故乡》中的“我”的经历的确有作者的影子,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代言人,但“我”绝不等于鲁迅先生,而只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典型。这些,同学们很好理解和接受,可为什么还出现开头的问题?原来麻烦出在课文的插图上。  相似文献   

12.
新《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已颁布了,它以新的理念、新的条款替代了旧《守则》、《规范》中不符合时代的内容,给广大中学生提供了新的行为准则,甚是令人欣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中仍有一些不规范之处。 例如:《守则》第二条:“遵守学校纪律”;《规范》第18条:“按时完成作业”。 众所周知,现在各中小学校的“纪律”,五花八门,有不少与法律相冲突的地方。试问:能按要求开设全部课程的学校有多少?能按要求让学生过双休日的学校有多少?能按要求保证学生每日学习时间不超过 8 小时的学校有多少?双休日被学校变成单休日或半休日,…  相似文献   

13.
王文丽这一节课的教学在落实新课标精神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不少值得品评的闪光点。1.既有整体把握,又有局部品味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王老师一开始就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抓住牛鼻子,层层递进地探索:几次弹曲?———哪次是月光曲?———三次弹曲有什么不同?———三次弹曲有什么联系?居高临下地抓住了全文的主线、重点。王老师在抓整体的同时注意局部突破,如体会穷兄妹俩的对话,品读盲姑娘“弹得多纯熟啊……”,体味贝多芬要“再弹一曲”的情感,既理顺了贝多芬即兴演奏《月光曲》的来龙去脉,又揭示了贝多芬听曲…  相似文献   

14.
教材 三只小鸡 听说村子外面有一块草地,那儿有不少好吃的虫子。三只小鸡想去那里找食吃,可是草地在哪个方向呢?它们不知道。 小黑鸡肚子饿了,“叽叽”地叫着闯进牛栏,飞到老牛身上。他大声嚷嚷:“喂,快告诉我,草地在村子哪一边?” 老牛正闭着眼睛嚼草,被小黑鸡吓了一跳,“哞”地叫了一声:“谁跳到我身上啦?快走开!” 小黑鸡见老牛不肯告诉他,心想也许在西边,就向村西跑去。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近重读贵刊八三年第一期所载张国光同志的《“学记”译解》一文,遇到几个弄不懂的问题,特向你们请教: ①“发虑宪,求善良,可以誵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头两句有几种解释?怎样理解才合原意?“闻”当“声誉”讲吗?“动”呢?“远”当“寒士”讲吗? ②“念终始典于学”,张文译为“君主要自始至终重视学校教育”。“念”是当“君主”讲吗?“终始”是不是“自始至终”?这一句还有更科学的解释吗?  相似文献   

16.
教学《听听那冷雨》时,不少学生问:“这篇课文的叙述人称为第几人称?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这是一个费思量颇难答的问题。首先,这篇文章的“人称”不该称“叙述人称”。《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作的基本思路是:即景—联想—抒情。其中最关键、最主要的是抒情。无情怎会即此景?有情方能生联想。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抒情。尽管文中对“雨”的描写,从表达方式看,可归属大分类的“叙述”,但《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而不是一篇叙事散文,因此,该文的人称不可谓“叙述人称”,而应该称之为“抒情主体人称”。那到底是第几人称?第…  相似文献   

17.
六年制小语第六册的古诗《所见》是体现袁枚诗风的绝句。粗看,好像明白如话;细读才觉疑难不少,很有深入研讨的必要。一、题目应该怎样理解? 题目《所见》是一个“所字短语”,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就是“见到的”。许多教师和资料都把“见”解释为“看见”,但从诗句“歌声振林樾”来看,还包括“听见”,因此把“所见”解释为“见到的”为好。再补充完  相似文献   

18.
經驗从哪里来? 在教学改革中,我校不少教师对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怎样取得經驗,开始抱着等待、观望、伸手要的态度。說什么“不去外地参观,在校内搞不好教学改革。”“请学校領导拿出教学改革的办法来,我們照着做。”这些反映,說明在教师中还有的人沒  相似文献   

19.
《月光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老课文,这样的课文在教材中数量不少。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老课文怎样教出新意,闪耀出新理念的光芒?我在执教该课时,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一、猜“断断续续”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读到这里,学生提出疑问:“琴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呢?”这是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表现。我对学生说:“老师也感到很奇怪,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①可能是贝多芬离茅屋较远,琴声传来时忽高忽低,有一种断断续续的感觉;②可能是钢…  相似文献   

20.
一次游戏活动时,我带小朋友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在学鸟飞时,我让幼儿边学飞的动作边说各种鸟的名字。孩子们兴趣很高,一边“飞”一边动脉筋想鸟的名字。这些小家伙懂得还不少,说出了许多。突然,丁丁问:“老师,所有的鸟都会飞吗?”“当然啦!”我脱口而出。“不对,鸵鸟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