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命运悲剧:“因果报应”原型佛教传入中国后,同儒家的封建宗法思想相融合,成为了中国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它宣扬“因果报应”,即自己种下的“因”,即使在现世得不到“果”,在来世或子孙后代身上也一定会有所报应。善行结善果,恶行得恶报。这一观念繁衍不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和文学原型。《雷雨》的“因果报应”原型突出地表现在周朴园这个人物身上。首先,长辈做孽,晚辈受难《雷雨》8个人物中有5组巧合的三角恋关系:鲁贵—周朴园—侍萍;周朴园—侍萍—繁漪;周朴园—周…  相似文献   

2.
一、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校园带手机的危害性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因果联系是一种重要的联系形式,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积极有利的因素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而消极不利的因素的存在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对于正确认识事物、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婆心救世 曲笔为文——《聊斋志异》因果报应问题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一书包含大量因果报应内容。多年来,研究者大都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些内容有严重的消极作用,削弱了人民的反抗精神,是“麻醉剂”。不仅如此,还认为蒲松龄有宿命论思想,相信因果报应确实存在。因此,理所当然地视之为封建糟粕。我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蒲松龄的创作意图,也不符合作品的客观实际。蒲松龄描写因果报应,如同描写花妖狐魅一样,只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目的在于借此来教诫世人,匡扶民俗。因而它对人们的影响(或称之为“社会效果”),决不只是一味地起消极作用,而是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追因法实际上是唯物辩证法因果关系的思想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的应用.在幼儿师范体育教学中运用追因法,是唯物辩证法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特殊结果的出现,必然有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特殊原因.变化是导致体育教育结果的根本原因,通过比较,查找与结果相关因素的变化,是探索事情成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我记得《易经》里有句话说得很明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做善必定得善报,不是不报,只是时侯未到。所谓现在的果,都是自己曾经种下的因,没想到这一次我真的遭到了报应。就在之前我还对天儿信誓旦旦的解释自己买进珠海中富(000659)理由时,并且显得有些沾沾自喜。  相似文献   

6.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上,生产力是决定的因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消极的东西,它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常识。可是在运用这个辩证关系时却常常出问题,有时甚至公开严重地违背它,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进一步学习和强调这个问题是大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心理健康的定义和特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心理健康的研究 ,不应该仅以非正常人的心理状态为研究对象 ;只单纯地从医学角度 ,以满足于消极保持心理的正常状态 ;只局限于治疗和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这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健康依赖于社会性质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健康的定义 ,并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不同。心理学家是从积极的、由意识控制的、有方向、有强度、对他人负责和认知性质等维度来阐述心理健康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竞争心理是社会生活实践中客观存在的竞争活动在人们内心世界的反映,俗称"上进心"、"好胜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因此,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竞争活动,人们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竞争心理.但竞争心理也不是消极地反映竞争活动的,它一旦形成之后,又会对现实的竞争活动发生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具有推动或阻碍两重性.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竞争.竞争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会对青少年良好竞争心理的形成,发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竞争心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忙年     
春节,在所有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其他任何节日都无法替代的。所以一到春节,忙年,也就成了全中国人的大事和必做功课。一进腊月门,人们忙年的心情就有了:先内心盘算着添一件什么样的新衣,走亲访友做一个什么样的发型;后计划一下春节团圆饭该在家吃呢还是在饭店聚餐,  相似文献   

10.
“三言”因果报应与编撰意图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三言”包含大量的因果报应内容。多年来,人们大都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些内容有严重的消极作用,是“麻醉剂”,削弱了人民的反抗精神,因而理所应当地视之为封建糟粕。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既不符合冯梦龙的编著意图,也不符合“三言”实际。因为冯梦龙在作品中编写因果报应,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法,一种使人戒恶从善的感染力量,其目的在于借此“以警后人”,“劝他为善不为恶”,从而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社会道德伦理、风气习俗归于淳厚。所以它对人民的影响,并非只起消极作用,而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析,请同好指教。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三数学复习阶段,笔者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奇特”现象:一听(老师讲解)就懂,一看(参考解答)就会,一做(练习或试卷)就错.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在讲台上挥汗如雨的老师深感沮丧和困惑.有果必有因,因在哪里?且看当前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基本表现: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参与较少;以教辅为主,基本忽略教材;以知识归纳、结论应用为主,少了对相关概念、结论产生过程的追忆,就不言而喻了.如何提升高三数学复习课效能,让高三数学课成为学生永恒的记忆,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2.
对《聊斋志异》的局限与不足应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因果报应描写中的消极内容、有视女性为玩物的陈腐思想、一些涉性描写表现了低级趣味、提出了一些很荒唐的治国理家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永明延寿的"因果无差"观在《万善同归集》中明确提出:因果之间存在着事相异时和性理同时的一体无二的中道圆融关系,因果律所产生的作用丝毫不爽,对其态度应既不偏空,亦不执有。延寿还主张因果互依相待,身心乃是造业之因,亦是果报承担者,其间"我"不能为。其"总别二报"说阐明第八识具引业力而令众生感生五趣、四生等异熟总报,前六识具满业力而使众生感得贫富等别报,别报业力能助发总报,有无"烦恼分别"乃是业报根本,其间的因果报应丝毫无差。其"现生后三报"论圆说了今生勤苦却无克证、修善得恶而作恶得吉以及梁武帝归凭三宝却困毙等似有悖于因果律的现象。有因必有果,只是因果有时候在不同时间上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4.
严卫林 《江苏教育》2006,(3A):27-28
一所学校能否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重视,教师就重视;校长冷淡,教师更消极;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相似文献   

15.
永明延寿的“因果无差”观在《万善同归集》中明确提出:因果之间存在着事相异时和性理同时的一体无二的中道圆融关系,因果律所产生的作用丝毫不爽,对其态度应既不偏空,亦不执有。延寿还主张因果互依相待,身心乃是造业之因,亦是果报承担者,其间“我”不能为。其“总别二报”说阐明第八识具引业力而令众生感生五趣、四生等异熟总报,前六识具满业力而使众生感得贫富等别报,别报业力能助发总报,有无“烦恼分别”乃是业报根本,其间的因果报应丝毫无差。其“现生后三报”论圆说了今生勤苦却无克证、修善得恶而作恶得吉以及梁武帝归凭三宝却困毙等似有悖于因果律的现象。有因必有果,只是因果有时候在不同时间上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6.
"一A就B"是一种特殊的复句,A与B之间有因果、并列和转折三种关系。从认知层面来对这三种类型进行分析,考察在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中人们对于命题的信赖程度。  相似文献   

17.
世言有因必有果,有恶必有报,有罪则必有罚。罪与罚的因果之联是上帝在人类世界设定的无形约法。因为有罪的惩戒才会有向善的结果,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存在。直到约拿用正义之说质问上帝的仁慈,用罪罚之言审视上帝的公正,罪与罚的结构体系在此被再重建。  相似文献   

18.
黄雨帆 《新作文》2013,(3):48-49
内容简介:人说今生的劫难往往都是前世种下的因,有因必有果,这是不能改变的,但世上偏偏就有这么一种交易,能穿越时空寻找你的宿世根源,化解你的今生之劫,而你所要付出的仅仅是……一滴眼泪。叶隐,自小被神秘师父所收养的她,精通通灵术,面对形形色色的委托人,一次次穿越不同国度的不同时空。在一次次完成任务后,她是否能化解自己的劫难?她是否会在  相似文献   

19.
因果报应就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直观层面讲就是做好事得到相应的奖赏,做坏事遭到相应的惩罚,其深层次意义就是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因果报应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形而上学问题。因果报应体现着人们对道德公正及其实现的期盼,也渗透着人们对道德价值基础的追问和寻觅。经验层面的呈现是因果报应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宗教提出的因果报应律缺乏现实的基础和印证。从社会现实生活看,道德公正与因果报应具有相容互动的关系,因果报应的普遍实现至少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道德要求(道德准则)本身要公正,二是道德评价要公正,三是道德赏罚要公正,四是道德结果要公正。  相似文献   

20.
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实践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的重要作用。因此,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时时处处体现在我们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之中,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美术教学,与学生共演"评价"的美景,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有时是主动合理采取的,有时是无意被动进行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通过学习《新课标》,为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