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沈浴晖 《视听界》2007,(3):91-92
打开地方台的电视新闻,特别是市、县级的电视新闻,一个久冶不愈、久论无效的通病就是“三多三少”:会议新闻多、领导活动报道多、空洞的无新闻由头的成就性报道多;新闻事件、新闻故事少、基层的典型报道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少。“三多三少”使得不少市、县台的电视新闻成了彻头彻尾的“电视政闻”,新闻节目成了名副其实的宣传节目。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施行政务的一个重要理念,这种理念能对每一项政策(决策)产生指导性的影响,这种理念之于媒体,便是媒体的新闻报道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一些新闻报道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套话新闻多,会议新闻多,“表扬稿”式的报道多:关注群众现实需求的少,关心百姓喜怒哀乐的少,群众想看、爱看、可看的东西少,策划的“新闻”和策划的情节不时见诸媒体。“三多三少”现象使媒体的公信度下降。那么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祖国大西南的大小凉山,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凉山日报是彝、汉两种文版的四开小报。近年来,我们在新闻改革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搞好新闻业务改革,提高报纸质量,是新闻改革的中心问题。在新闻业务改革中,我们着重抓了“四改”: ——改“少”为“多”。增加地方新闻,克服新闻少的情况,加强报纸的新闻性。过去,我们的报纸上,新华社电稿多,地方新闻少;机关会议消息多,基层活动报道少;生产工作简  相似文献   

4.
在读对纸质媒体的批评中,最多的恐怕要数对一些新闻作品的“干巴”、“枯燥”和“没意思”的指责了。许多媒体虽年年都在进行着增强新闻作品可读性的努力.却至今未能有根本性的改观。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据我的调查分析。新闻作品中缺乏故事是减弱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读反映。在相当多的新闾作品中,抽象概括多.现象罗列多.空话套话多,而过硬的事例少,曲折的情节少,生动  相似文献   

5.
变被动为主动,解决“空”的问题 经济新闻“空”表现为:信息量少,言之无物;套话多,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6.
方延安  王涌 《视听纵横》2004,(1):106-107
我们以往的新闻宣传工作或多或少地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会议新闻多,报道基层少;报道领导视角新闻多,群众新闻视角少;新闻工作浮在上面多,真正深入实际、深人群众少;说教性的报道多,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报道少。  相似文献   

7.
多发多写短新闻,新闻界已经倡导多少年了:可是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在我们许多报刊上.长而空、令人发怵的所谓“大作”长期占据版面。而精巧、新鲜、活泼的短新闻还是少。早在四十年代,胡乔木同志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短些,再短些”。他认为,这“对读者大有益处,都是大解放”?今年,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也提出.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可是,我们许多人并没有真正地刹住长风.倡导好短文。  相似文献   

8.
从一开始,人们对民生新闻的质疑就没有停止过。原因主要有: 节目内容琐碎。电视民生新闻一开始觉得新鲜,少了习以为常的“硬”新闻,多了有趣的“软”新闻。但时间长了,观众就会感到,节目里充斥着琐碎而又没有多少价值的信息,心生厌烦。  相似文献   

9.
郭小平  王伟 《新闻传播》2005,(12):62-63
我们不得不面对教育报道在现实中的传播障碍:教育新闻少突发,多常规;变化缓慢、隐蔽;专业性强:教育报道的视野局限于学校教育,角度选择鲜为受众着想,内容多流于平面:对学校工作和教师的工作宣传多,对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了解和宣传少;对学生只有“教育”意识而缺乏服务意识。教育新闻在主观与客观上面临的传播障碍,限制了教育报道的社会影响力,使得教育新闻难以走近学生与家长。  相似文献   

10.
从一家报纸上看到有篇《新闻中“新”闻的含量》的章,说的是时下新闻缺“新”,惠有“骨多肉少,水分多”的“浮肿病”,呼吁增加新闻含“新”量。对此颇有同感。窃以为,新闻之所以缺“新”。关键是新闻含“心”量不高所致。  相似文献   

11.
从总体上讲,现在的经济新闻存在着呆板、肤浅等问题,具体地说,有“四多四少”:唱四季歌的报道多,研究经济规律的报道少;就事论事的报道多,有深度有见解的报道少;公式化的报道多,新鲜活泼的报道少;从领导和丁作角度报道多,从群众和生活角度报道少。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是我们长期以来只强调经济报道的指导性,而忽视了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这样,使本来就不容易写好写活的经济新闻,愈来愈陷入呆板、沉闷的境地;而且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似乎经济报道的任务和功能就是“传达上级有关经济工作指示”和“图解经济政策”、“通报生产进度”。如何从内容和形式上改革经济新闻,把指导性与  相似文献   

12.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闻单位争发独家新闻。一些匿名消息源已经成为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重要的线索提供者。然而,正因为其“匿名”。一旦遇到新闻侵权官司。在法庭要求提供证人证言的情况下。匿名消息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本文立足于当前中国众多涉及匿名消息源的新闻侵权官司,尤其是对两起案例的研究。分析媒体在此类侵权案中屡屡败诉的原因.同时对匿名消息源的保护提出四点司法建议:摒弃实践操作中举证责任不明的现状。明确举证侵权责任的四个要件,将证明责任与主张责任严格区分:对侵权行为的认定明确“基本属实”标准.并将“实际的恶意”纳入我国的法制原则:采用西方国家的“免证特权”。或对有关匿名消息源证据不公开举证;将新闻侵权官司管辖权移至中级人民法院,实行级别管辖。  相似文献   

13.
月苹 《新闻导刊》2006,(6):57-57
11月23日,本市某报08版头条通栏:《供求不平衡文科招聘岗位比理科少一倍》,是一条数字不确、逻辑混乱的新闻。这条新闻的导语说:在重庆技术展览中心举行的“我市2007年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文科类专场”。“3000个岗位.7000人参加招聘”。而同日的同城几家报纸报道的则是:“上万毕业生涌进现场找‘婆家’”、“进场人数超过了1万人。”同一场招聘,何以该报所报数字与各报殊异?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本来是一次“文科类专场”招聘.记者却要横生枝节扯列“理科”。且断言“文科招聘岗位比理科少一倍”,  相似文献   

14.
一、新闻信息资源的特性问题 1、新闻信息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它和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新闻信息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人多的地方,新闻信息资源便多;人少的地方,新闻信息资源便少。发展变化大以及动荡的地方,新闻信息资源便多;平衡的地方,新闻信息资源便少。换句话说.大城市和小城市新闻多,而小城市相对于大城市来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媒体于1995年正式“触网”,至今已走过了第一个十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小到大的突破和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公众是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触摸世界的,网络媒体也开始跻身于主流媒体行列.而且对新闻规律及新闻价值的实现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初秋,我们策划了“战地式”跟踪报道《史光权南下卖猪记》:派两名记跟随一个卖猪农民.行程3000多公里,现场采写“卖猪新闻”。这在宜昌新闻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个新闻策划“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大读的空前关注和对新闻活动的热情参与。  相似文献   

17.
在报社编辑部组稿、编稿、值班,时间长了,读稿子多了,我发现来稿中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开始,我以为这是本地方的现象,与同行交流后,才知道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新闻来稿中的“三多三少”现象表现为:第一是工作性、总结性的稿子多,深度报道少。工作性的稿子突出表现在年初,比如“经济建设开门红”,“国企改革早准备”,“农村工作早安排”,“计划生育早计划”,“下岗职工早培训”等等。而总结性的稿子则突出表现在年中和年终,如“税收任务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农业生产丰收在望”,“经济建设花繁果硕”,“招商引资硕…  相似文献   

18.
问题的提出摄影记者抱怨总编辑不重视新闻摄影地位的现象,将要成为历史。去年8月在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与会者把新闻照片的状况概括为“五多五少”:一般化的多,高质量的少;非新闻性的多,新闻价值高的少;画面雷同的多,创新的少;反映现象的多,反映本质的少;组织拍摄的多,现场抓拍的少。老总们踢回来的“球”,打中了当前新闻摄影的要害,我们应对症下药,认真地研究这“五多五少”。  相似文献   

19.
沈阳军区某高炮旅.新闻报道工作“满园春色”.连续三年被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连续7年夺得“前进杯”。他们用1500多篇新闻稿件,诠释了部队新闻写作的一片繁荣景象。该旅官兵说:“这是旅党委关心、支持报道工作取得的好结果。”  相似文献   

20.
张楠 《军事记者》2005,(4):47-47
图片(主要足新闻图片)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达到宣传效果.这一点被许多人注意到了。但图片的文字说明如何做到“字唯其少.意唯其多”,与照片珠联壁合.相得益彰,却被许多人忽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