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世界之交的中国,道德水平的下降和道德教育的不尽如人意,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其问题在于教育与现实相脱离,其中主要是社会道德的现状变化,而道德教育却面临诸多矛盾。为此,笔提出,在道德教育中应注意务实性,导向性,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言传身教育和自身我修养,应完善奖惩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庄和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5):67-69
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教育概念。在研究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及其他教育时,仅仅停留在它们的外在比较上是不够的,必须以研究人的心理结构为基础和前提,从人性完整自由的高度去探讨其内涵,才能真正掌握它们的实质,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当前,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的着力点在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施耀平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2(3):73-74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就一堂课的整体美而言,讲究的是教师的课型设计美和组织实施中的节奏美;就课堂教学双向交流性而言,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营造课堂教学的氛围美;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角色而言,要求教师练就教学语言美和行为美;在课堂教学传媒的运用上,如板书、课件、实验仪器等也有美的形式的要求。课堂教学艺术牵涉到美学的诸多具体领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 相似文献
4.
谢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2(6):36-39
针对高校德育工作中在教育方式、手段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德育工作应加强与其它学科尤其是与美育的联系,要提高德育质量,将审美意识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文中阐述了美育与德育的关系,提出了高校德育工作中美育对德育起辅助作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李杨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2):70-72
阐述了音乐欣赏在音乐艺术中的作用、地位以及内在联系,系统分析了音乐欣赏的美育功能。音乐借助于艺术美和现实美来影响人、感染人、陶冶人和教育人,从而提高人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宋晔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5)
西方背景下,德育理论先干德育模式产生,德育模式的建构有着完备的德育理论做指导.但是,中国由于教育经历了文革十年的颠覆性破坏,理论的建构和实践模式的运作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所以德育理论和德育模式是在交织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方面道德教育理论的丰富促进了德育价值的进步,进而促进了德育模式的开展;另一方面,德育模式实施所收到的良好成效进一步端正了德育价值和生成了新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7.
钱家珍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8(1):30-31
美育与德育是整个教育内容体系中既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的重要部分。而历史的传承与现实的趋向又反映出人们对二者的关系,尤其是彼此的区别,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着许多偏差,并给眼下和未来的素质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缺憾和问题。这就使对美育与德育在本质、特点、目的、方法上区别的研究和探讨成为必要和急需。 相似文献
8.
道教造像以立体的视觉形象传达道教思想观念,是道教思想观念的具象化与审美化表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道教造像多样的形式特征开显出终极之"道"的神妙与奇异,单一的本色映射出终极之"道"的朴素。它们往往又与日月天光、山体岩石融为一体,以鲜明的在场言说着"我"即"万物"、"万物"即"我"之"物我无分"、"万物齐一"的道教理念。另外,道教造像在漫长的时间之流中葆有永恒的姿态,彰显"道"之永恒与不朽。作为神灵神仙形象的摹写,道教造像呈现出"神圣性"与"世俗性"交融的审美风貌,这一审美风貌由道教文化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10.
试论音乐欣赏与审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审美素质教育也在逐步发展,音乐欣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运用.为了使音乐欣赏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普及,本文从音乐欣赏的审美特征、音乐欣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运用中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国洪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2(1):38-43
人类要实现可的续发展,必须学习新的环境论理,这就需要通过教育来建立作为未来翁民的学生新的环境论理及价值观,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培养对环境的尊重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本文还对环境教育的目的、方法、课程设置、学合人师资培养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生命教育处处体现,品德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命的奥秘、品味生命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宋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3):96-98
儒家德育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其中有很多丰富的宝贵资源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儒家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具有目标、过程、方法、内容和途径等方面的价值,对当代学校德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道德面临价值不可公度的困境,现代人需要通过理性的方式建构共同生活的道德原则.道德教育中的内在矛盾也需要一种有想象力的教育实践.道德教育需要在参与联合生活中通过不断扩展的生活内容和理性方法来培养儿童的道德自主性. 相似文献
15.
发挥美育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桥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8(3):79-81
美育是一种有价值的教育经验,在东、西方教育史上源远流长。马克思提出了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思想。美育与德育有密切的联系,德育应运用美育的情感体验机制,形象化特征,愉悦性机制和潜移默化的功能,提高德育效果,更好地完成思想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16.
17.
人与道德构成不可分割的一体;道德是末,人是本;道德是手段,人是目的;道德为人,而不是人为道德。以人为本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乎公民道德的人,其内容的选择应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满足当代人在现实生活中对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需要,其方式方法应是实践、体验、对话、交流与讨论等。 相似文献
18.
李小军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1(1):137-138,145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健美才为体育中的美,殊不知体育教学也是一种美。体育教学是美的一种特殊形态。本文阐述了体育教学具有美的本质属性,成功的、卓越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就是美。并对体育教学的美的功能内容及创造教学美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刘雅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3(3):58-60
分析了德育的内涵,认为德育失真的根源是功利性德育观的侵蚀,指出了德育的审美必要性及其意蕴,深层次揭示了德育审美意蕴三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认为"生活论德育"是德育教育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管贤强 《课程.教材.教法》2018,(2):46-50,138
随着"审美鉴赏与创造"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重视文学教育成了语文教育的新趋势:从侧重培养"鉴赏力"到呼唤学生"创造力";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文学教育形成了"核心—素养—交往—支持"四层同心圆结构。该素养落地的路径是鉴赏与创造的整合:以鉴赏促创造、以创造促鉴赏、鉴赏创造共同促进学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