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鸬鹚》(第九册第1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以时间的推移和鸬鹚捕鱼为线索,描绘了水乡渔人劳作之景和秀美的山水,表现了渔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根据看图学文特点,教学这课应着重引导学生去发掘画面和课文中“美”的因素。通过观察、阅读、分析、想象,充分展现学生观察画面和理解语言的思维过程(即认知过程),从而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静——动——静”的过程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认识过程中,发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执教了苏教版第十册的《三亚落日》一课,课中当我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深层领悟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时出现了以下情境:  相似文献   

3.
一、读出课文的意境之美 在《灰椋鸟》这篇课文中,描绘优美环境的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林场的静态美;另一方面是灰椋鸟的动态美。教学中,简要地揭示课题和介绍作者后,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并整体感知课文。接着,教师引导学  相似文献   

4.
一、意境导入意境是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用意境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或想像,如同身临其境,在心灵上受到感染,从而感同身受,亲悟其意。如教读《听潮》就可用这样的意境导入:那恬静平和的美妙音乐声,把我们引入风平浪静的大海边,去欣赏大海那种静谧的柔和美 !那巨浪排空击岸的声响,又把我们带到惊涛拍岸的大海上,却领略大海发怒时的那种雄壮美和阳刚之气。二、悬念导入在教读课文之前,有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种种疑问,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探求欲,从而吸引他们随着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地进入到课文所…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听潮》是初中第四册散文单元教学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原题是《听潮的故事》。选作教材时作了较大的删改。作者鲁彦,原名王返我,后改为王忘我。教学该文时,似可确定如下的目的要求: (一)引导学生咀嚼品味文中描绘大海神奇变  相似文献   

6.
巴金先生在《鸟的天 堂》一文中,饱含激情地描 绘了大自然中的一幅美丽 景观。学生在学习这篇课 文时,往往因为阅历所限, 很难真正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境与内涵。如何使学生在作者所描绘的大自然美景中游览、玩味,并受到美的熏陶呢?备课时,我决定用画笔来创造意境,使学生去感受美。通过课堂实践,收到了奇妙的效果。 首先我引导学生理解课题中的“天堂”就是指南国的一株大榕树。接下来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清作者几次到大榕树下,每次都是什么时间,看到的都是什么景象,这些景象给作者什么感受,课文中哪些句子  相似文献   

7.
《驿路梨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着重从“美”字入手 ,让学生品读这篇小说。一、意境美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总体感知课文 ,然后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课文描写梨花的段落 :夕阳西下 ,正当“我”和老余处于前不摸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之时 ,眼前出现了一片美丽的梨花林。“白色梨花开满枝头 ,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作者以自然环境的美烘托出不平常的小屋 ,把我们带入优美的意境中。“梦中恍惚看见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香气四溢的梨花丛中歌唱……”作者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优美的场景中 ,着意以自…  相似文献   

8.
《西湖》是小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的一篇写景的散文.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虽然文字优美,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本课生字新词多,课文介绍的景点多,一时不知从何讲起.我拿着语文书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美景,一遍一遍地琢磨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想着用什么办法去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我没有去过西湖,只是从图片或电视中欣赏过,我想大多数学生也没有去过那里,所以真怕我不能带领学生人情入景.但越读,自己的思路越清晰,我可以和学生一起随着作者去欣赏那里的美景了.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欣赏能力,并以赏促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一篇课文而言,我们该如可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欣赏能力,并以赏促写呢?我认为.可指导学生按以下几步去做:一是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二是吟读课文.展开想象,充分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三是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具体形象的特别动人之处进行反复地体味、欣赏;四是揣摩作者为  相似文献   

10.
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境”就是作者刻画人物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如果教学中重视情感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描绘的意境,才能深刻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其教学目的。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为例,试谈自己的一点粗浅做法。创设情境,诱入意境,激发学生情感《十里长街送总理》本文记叙了1976年1月11日这天,首都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标准》提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浙江版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 (《这是我小学的老师》、《我要一本书》、《燕子过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 ,文章中生动隽永的语言、令人遐想的画面意境、丰满高大的艺术形象给学生一次次心灵的撞击。因此 ,我觉得以此为切入口 ,引导学生在欣赏、推敲、美读中去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 ,不失为教学本单元三篇课文的好方法。  一、欣赏画面 感知形象美本单元三篇课文图文…  相似文献   

12.
为了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作者不按事物发展的自然过程叙述,而是采用倒叙、补叙、插叙等方法展开情节。这类记叙文,我们权且统称为“变序文章”。“变序文章”是作者巧妙构思的结晶,值得学习;“变序课文”的教学自然值得研究。 如何教学“变序课文”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较成功的经验,这就是:引导学生把“变序课文”的内容还原为事物发展的自然过程去感知,组织教学过程。如《琥珀》,课  相似文献   

13.
最近,执教了苏教版第十册的《三亚落日》一课。课中,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深层领悟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时出现了以下情境: 学生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师:找出这一段中你最欣赏的一句话,美美地读  相似文献   

14.
略读课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具体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不同课型的不同特点,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探讨了略读课文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教例教学目标:1.学会生率新词,理解词句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码头上、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变化;理解课文中讲到的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自学生字及同语,质疑问难。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理解课文基本内容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什么?(作者乘船出海的所见…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第九册中《在大海中永生》一文,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为了让学生体验课文的情境,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以酿情为导,以读悟情,升情为线,感受伟人离去天地同悲的意境,学生动容、动心、动情,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一、课前铺垫,酝酿感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  相似文献   

17.
近日,笔者听了一堂苏教版三年级阅读课《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课文内容同画面相联系,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这是一篇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美感的好教材,能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景,通过视听教材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带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中,使学生体验到了文字的美,突破了课文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一、点题质疑,引发思考课始,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题,随即问学生:“东方之珠”…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加语文教学的深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创设审美意境。文学作品一般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的意境正是作者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外界景物)融合为一的结果。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必须设法把学生带到文学作品的意境中去。为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注意作品的范读(一般指短篇)。教师范读得好,往往是审美教育的先导。在范读课文时,教师应该以强烈、饱满的感情和自…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 :1 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通过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 ,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 ,受到美的熏陶 ,并能熟读成诵。2 引导学生搜集、拓展相关的阅读内容 ,反复欣赏、评析 ,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3 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动笔写 ,升华学生情感 ,培养写作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初识课文美1 读题。2 谈话复习导入 :《望月》是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 ,它处处渗透了美 ,包含了美。上节课 ,我们初学了课文 ,并通过朗读 ,感受了文中蕴藏的美。我们感受到了哪些美呢?(板书 :月色美、诗句美、想像美)。(对学生找到的其它的…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槐乡五月>一课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把更多自己的东西带入课文中去,读出个性,秀出真我,有效促进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