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重点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在回顾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6个典型产业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后发国家成功实现赶超的关键不在于技术的外部获取,而在于本土创新主体自身能力构建这一客观规律。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的后发国家创新政策演化模型,并由此指出,针对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方式应有所不同。而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相关科技创新政策的过程中,最终落脚点应放在如何促进本土创新主体的能力构建之上,而在具体手段的选择上,则应当根据产业技术体制、市场体制、生态体系的不同而进行灵活组合与动态调整,从而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乳业具有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大等产业特点.论文分析我国乳业发展的基本状况,认为我国乳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主要体现在养殖环节上,产业政策对解决乳业技术追赶起着重要的作用.分析讨论我国乳业的产业规划、法律法规、科技计划、产业标准等对乳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并围绕我国乳业技术追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开放合作环境下的学习是企业技术追赶的重要方式。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剧的环境下,知识耦合是否促进企业技术追赶?环境动荡性是否在其中起调节作用?利用373家中国企业的大样本问卷数据,检验了互补性和替代性知识耦合对企业技术追赶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互补性与替代性知识耦合对企业技术追赶有显著正向影响,表现为技术能力和市场份额的提升;环境动荡性水平提高,互补性知识耦合对技术追赶的正向作用加强,但替代性知识耦合对技术能力追赶的正向作用削弱;而环境动荡性对替代性知识耦合与市场份额追赶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刘建新  王毅 《科研管理》2013,34(8):68-74
本文采用"建立理论的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文档资料、直接观察等方式收集案例资料,并进行三角验证。我国电视机产业所有企业都选择了同样的技术追赶路径,即从引进国外成熟期产品制造技术起步追赶,属于典型的单路径模式。我国通信设备产业技术追赶的初始期,在引进国外设备、引进生产线的同时,国内企业、研究院所(后转制为企业)较早进行自主产品开发(模仿创新);形成了从自主开发高端产品切入追赶、从自主开发低端产品起步追赶、从引进高端产品生产线起步追赶等多种追赶路径同时并存的产业技术追赶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多路径"模式。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两个典型产业的技术追赶绩效进行衡量:1)产业内主要企业的专利数量;2)业内专家、研究学者的主观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认为:通信设备产业的技术追赶绩效明显高于电视机产业。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的主要发现是:在产业技术变革快、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能力基础差的情景下,相对于"单路径"的产业技术追赶模式,"多路径"模式能带来更高的产业技术追赶绩效。这一理论命题弥补了"特定顺序"和"技术跳跃"两种理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当今,国外政府高技术产业管理的新趋势主要包括:注重制定高技术产业规划、建立多元的科技投入机制、注意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培养高技术人才和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国外政府高技术产业管理新趋势对我国的启示包括:注重高技术产业规划的战略性与具体性相结合;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高技术产业投入体系;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培养开发高技术研发人才及管理人才;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6.
理解科学知识对后发经济体技术追赶的影响对创新经济理论与创新政策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知识基础理论和技术体制理论,提出科学技术特征属性的概念和分析框架,从知识异质性视角分析产业创新的科学知识特征因素对中国技术追赶过程的影响。通过分析美国专利及商标局1995—2019年的全球授予专利及其引用科学文献的数据,发现中国难以在科学关联度较高的领域、科学知识复杂多样化的领域和私有部门科学知识贡献度较高的技术领域提升技术水平和实现追赶;中国的技术追赶更依赖较为近期的科学知识,优势产业发展更依赖国外的科学知识来源;中国技术创新的本土科学知识来源主要来自公共部门的成果,私有部门产出科学对创新的作用不突出。研究结论揭示了中国优势技术领域发展的科学知识特征,为中国技术追赶提供了实证证据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同制造业相比,后发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与领先企业间存在更高的技术势差。通过对18家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考察发现,高技术势差并不必然导致创新追赶机遇的削弱。"本土环境催化"、"关键人才资源"和"本土市场拉动"共同为本土后发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创新追赶创造了客观机遇。"国际联接"和"技术地方化"则是后发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有效的创新追赶行动策略。基于以上发现,提出了后发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创新追赶的"刺激—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8.
应瑛  刘洋 《科学学研究》2015,33(12):1867-1882
新兴经济体的后发企业经过多年的追赶,以自身特有的方式不断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以更加低廉的成本生产制造出近乎世界一流技术水平、且更加适合中国情境的节约型创新成果。那么后发企业如何进行用更少资源为更多人创造更大收益的(less-is-more)节约型创新?本研究通过对新兴经济体中两个传统制造企业的九个节约型创新产生过程的多案例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外部知识来源和先前组织经验是节约型创新的前导促发条件。第二,即兴学习、试验学习与组织经验的循环是促进节约型创新产生的主要本土努力模式。第三,组织先前经验与试验学习的链条是促进节约型创新修正与完善的主要本土努力模式。第四,即兴学习与试验学习的互动是后发企业驱动节约型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本土努力机制。本文的这些结论对节约型创新、后发企业追赶、组织学习等文献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并对中国的后发企业管理者有着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战略任务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明确区分企业、产业两个层次的技术追赶,对我国电视机产业、汽车产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产业的技术追赶进行研究,发现存在单路径、双路径与多路径三种追赶模式:电视机产业是单路径追赶模式,产业内所有企业都采取从引进国外成熟产品制造技术切入追赶;汽车产业是双路径模式,产业内部分企业从自主开发成熟技术产品切入追赶,部分企业从引进新产品制造技术切入追赶;通信设备制造产业是多路径追赶模式,有些企业采用路径从自主开发成熟技术产品切入追赶,有些企业从引进新产品制造技术切入追赶,另外一些企业从自主开发新技术产品切入追赶。  相似文献   

11.
      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如何选择最佳追赶时机、如何规避追赶陷阱、如何进行能力重构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剖析一家芯片企业过去15年间的成败得失,对上述问题进行逐一解答。研究发现:市场需求状况、市场分层结构、技术迭代速率、技术获取成本、产业分工体系、产业知识流动等时机因素在后发企业快速崛起和高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还发现:组织惯性陷阱、创新范式陷阱、品牌低端化陷阱是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陷阱,企业要想规避上述陷阱,需要从组织学习、组织保障、创新协同、创新来源、品牌定位、品牌维护等方面寻求相应的对策和方案。上述研究发现丰富了现有后发追赶理论体系,同时,为处在探索和追赶之中的中国后发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有关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效应的研究对产业特征的关注还不充分,影响了对激励政策产业层面效应的深入理解。本文认为更为系统地重审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的效应,有必要将产业市场竞争度与产业技术吸收能力同步纳入研究模型,因为它们分别影响产业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动机和技术创新能力。当产业市场竞争度与产业技术吸收能力都处于高水平时,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正向效应最为明显。实证数据来自和五类使能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的16个制造业的2013—2017年的数据,包括R&D资本存量、全时人员当量、发明专利申请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数据,和以DEA视窗方法计算得到的产业技术创新绩效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产业技术吸收能力放大了税收优惠政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但是R&D补贴政策对于技术吸收能力低的产业有更高的正向效应;当技术市场竞争度高时,技术吸收力对税收优惠与R&D补贴的正向促进作用最高。本研究深化了对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的作用机理的理解,并提示政策制定者需要充分重视产业的市场竞争度。  相似文献   

13.
市场需求最终决定技术创新方向,据此提出市场定义产品的概念。世界市场在表现一体化趋势的同时,也呈现异质性格局,突出表现为不同国家市场的差异。大市场还是小市场,领先市场还是跟随市场,是决定一国市场重要性的两个主要方面。当兼具大市场和领先市场的特征时,一国市场就能定义有关产品创新方向。中国正在迅速成为大市场,并存在成为领先市场的持久趋势,因此中国市场定义产品的时代正在到来。国内市场是中国企业实现技术赶超,进而形成创新竞争力和争夺产业主导权的战略依托。着眼于技术赶超目标,中国企业需要立足国内市场,面向全球市场,实施开放创新战略。建立包括技术吸收能力在内的基础能力是实施这一战略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并成功追赶和超越其他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光伏产业领导者。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本研究探索中国光伏产业追赶与超越的机制。通过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案例分析发现,在进入阶段,中国光伏企业利用国际市场需求机会窗口,通过嵌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技术引进、建立合法性、获取国际资本来提高企业绩效。在追赶和超越阶段,中国光伏企业利用创新生态系统互补性技术机会窗口,通过选择性地知识共享、上下游合作创新、形成全产业链及集聚效应、互补性技术创新来建立本地创新生态系统,以提高绩效并实现追赶和超越。此外,在超越阶段,中国政府帮助光伏企业培育本地下游市场需求,中国光伏企业利用制度政策机会窗口稳固了本地创新生态系统,有效协调生态上下游企业共同创新,保持了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技术创新模式演变具有协同性。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演进满足反向双驼峰模型,即第一轮的发展高峰是以市场需求拉动为主导的,而第二轮的高峰是以技术推动为主导的。发展路径由市场主导向技术主导的转变是发展中国家实现集群升级和技术追赶的关键转折点。斗南花卉产业集群经历了上述两个发展阶段,先由市场的扩张发展带动产业集群的配套完善和技术的适应性创新,而后以自主品种的开发推动集群由生产基地向技术中心和创新中心转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2015-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业110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探索政府补助与市场融资及其协同配合对企业研发创新影响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创新具有显著激励效应,市场融资并未显著促进企业研发创新,政府补助与市场融资协同配合能有效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创新。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处于不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阶段的企业,政府补助对中上游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效应更大,而市场融资对下游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效应更大,政府补助与市场融资协同配合对中上游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效应更大。同时,相对于国有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政府补助与市场融资及其两者协同配合对非国有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效应更大。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创新激励与政府干预理论,并为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精准设计创新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日本企业的合作与创新:企业和项目层面分析/FON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本文以日本技术水平在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的快速发展为背景,借助专利信息研究日本的创新特色。本文的着眼点为创新中的合作行为,采用OECD的三极专利族(Triadic Patent Families)数据库、参照特定时期和特定年份的全部专利、并选取两个相似的美国公司,重点对5个日本国际性经营公司创新中的合作行为分企业和项目两个层面进行考察。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日本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有高于世界水平的联合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很强的外生性;日本的项目合作水平也要高于世界水平,这体现了日本的合作性团队文化对于创新中信息共享的重要性。该研究对中国的启示是:应该重视产业政策在促进技术提升中的作用和培养有利于合作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evelops a history-friendly model of the process of catch-up by Chinese firms in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It aims to explain how the sectoral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segmented markets and generational technological change facilitated the catch-up of domestic firms with respect to foreign multinationals. Segmented markets provided a nurturing environment in peripheral markets for the survival of domestic firms starting with low level capabilities in their infant stage. Generational technological change opened windows of opportunities for domestic firms to catch-up with foreign multinationals in new product segments. Segmented markets and generational technological change allowed domestic firms to leverage their initial advantages in peripheral markets to catch-up in core markets. Counterfactual simulations highlight that the process of catch-up was facilitated by relatedness across technological generations.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on catch-up and industry evolution by illustrat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market regimes in the process of catching-up.  相似文献   

19.
李湛  张良  罗鄂湘 《科研管理》2019,40(10):14-24
摘要:将科技创新政策归纳为六种类型,建立三阶段通径模型,以上海市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不同创新阶段能力及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六类创新政策对于企业创新产业化实现的路径影响存在异质性,财政政策、外部规范性政策只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金融政策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及创新中间转化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知识产权政策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及创新产业化实现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税收政策、人才政策对创新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均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且六类创新政策对于促进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效应大小依次是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中间转化能力、创新产业化实现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李巍 《科研管理》2015,36(1):143-151
市场导向与技术导向是战略导向的核心内容,对科技企业持续成长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将组织均衡理论引入战略导向研究,探索"市场—技术"导向均衡对企业产品创新和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对228家科技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两类战略导向匹配均衡对渐进型产品创新有积极作用,而两类战略导向联合均衡则对突破型产品创新影响显著;渐进型和突破型产品创新分别在匹配均衡和联合均衡与经营绩效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在不同环境动荡性条件下,产品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存在差异性。研究结论对优化科技企业战略导向,推动产品创新并提升经营绩效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