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孝民  王劲 《教育研究》2023,(2):112-124
教育经费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保障,而公平与效率是检验高等教育经费配置效果的核心问题。基于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等学校2012—2019年的经验数据,以生均经费作为高等教育经费配置公平的操作性指标,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高等教育经费配置效率,应用Markov链模型和经费配置潜力综合评价模型考察教育经费配置等级固化程度,挖掘高等教育经费配置潜力。研究发现,一是高等教育经费配置公平与效率整体分布的内部流动性较低,实现跨越式变化难度较大;二是高等教育经费受原有配置水平和效率水平限制,“长期高经费”较“长期低效率”问题凸显;三是90%以上高等学校教育经费配置潜力综合评价指数为负,高等教育经费优化配置潜力主要受配置公平驱动。结合各高等学校经费配置潜力,可选择坚持效率优先、稳定经费投入的重点提升和强化均衡保障、提高经费效能的关注突破路径,实现高等教育经费有效率的公平配置。  相似文献   

2.
3.
4.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也是“双一流”建设质量发展指标研究的关键。在筛选和找出“双一流”建设质量的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步骤的技术路线:一是分析影响因素,且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列;二是按重要程度不同而精选出关键影响要素和绩效指标;三是更加重视整体研究和相关性研究,促进“以评促建”功能的实现。最后,对其中几个关键绩效指标(KPI)进行较为详细的诠释,包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生师比、学术声誉调查等。  相似文献   

5.
文章提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策略如下:1.以满足创新发展战略要求和服务社会为导向,以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点,动态优化目前的农学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2.协同建设学科、专业和课程,将作物学一流师资队伍配置到农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去;3.促进教学与科研、教学与产业融合,强化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4.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打造农学专业品牌化和课程精品化;5.着眼于农学专业的历史底蕴和办学地理位置,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学课程体系;6.完善课程管理体制,推进农学专业课程群建设;7.给学生配备学业导师,为课程学习保驾护航,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8.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探索优秀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模式。这些策略不仅可为农学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也可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其他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各种专业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有机而又有鲜明特色的组成部分,具有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双重属性。在办学目标上应该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服务为主;在学科专业设置、办学管理体制和教学方法上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在学科专业设置、...  相似文献   

7.
"双一流"建设作为新的国家战略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新使命与新动能。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新时代应该如何定位与发展,本文从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等方面阐述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时代定位,探讨与分享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关键要素及典型经验。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不再对建设高校进行身份区分,学科以及学科发展建设正式成为“双一流”的主导。文章对“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具有逻辑性、层次性、统一性的关系。文章认为,学科建设的微观实践就是院系的发展问题,学科建设的宏观设计就是大学的发展问题,学科建设的本质就是大学治理与学院治理的统一。从“大学办学院”到“学院办大学”改变了大学治理与学院治理之间的关系。文章还结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背景对学院的内涵重新进行阐释,并以此重新审视学院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教育理论界对高等教育多持系统论的观点,强调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多元形态和结构优化,这些理论洞见具有指导价值。将"双一流"建设战略置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框架中考察,有必要重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其所置身的一流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克服过于强调战略重点可能导致的对全局的忽视或轻视。在地方层面,应鼓励政府在落实"双一流"建设的同时对其予以必要的延展,着力建设区域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相应的着力点包括确立基于系统论和生态论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加强区域高等教育整体规划、建立不同高等教育板块的相对均衡型投资机制、健全高校和学科的分类管理与分类评价机制,以及营造准市场化甚至市场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目前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阻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如何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深化改革和创新,统筹协调跨学科之间的教学科研模式,打破目前高校院系专业之间固有的学科壁垒,通过专业融合、课程融合、实践融合和全过程融合,形成“教学为本、科研为重、创新为体、创业为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加快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乃至跨国界的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基础创新—应用创新—协同创新”立体式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12.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江苏应加快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步伐。其策略选择,可从探索高教强省建设的"江苏模式",聚焦高教强省建设关键点,形成江苏高教发展新格局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双一流建设计划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就其本质而言,它是国家院校重点建设政策在新经济结构条件下的延续。双一流不仅引发高等教育资源内部实施方式变革,还间接引导高中教育教学发展方向与高考制度改革。因而,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与文化价值引领不仅是双一流建设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同时也是新高考改革应秉持的指导理念。按照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大类设置选考科目、探索基于平行志愿投档的高校录取机制及健全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的招、考支持体系是双一流背景下高考改革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4.
胡春蕾 《江苏高教》2020,(12):60-63
学科的发展环境由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构成。外部环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学科评估环境、学科政策环境和外部关系环境;内部环境包括内部宏观环境、职能关系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学科制度环境和学科结构环境。"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科必须在该环境框架的影响下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王瑜 《江苏高教》2021,(2):38-42
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是一个摸索前行的过程,回顾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和9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是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90年代的改革可以视作是对于50年代初期改革的一次大规模的纠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其影响也延续到了当今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当中。改革中我国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人才培养回归理性;单科性综合性辩证前行,一流高校发展受到阻滞;政府主导权增强,高校多元化、自主化发展受限。从改革的过程中可以找到学科发展突出地方优势和行业特色、教育质量注重师资建设与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发挥集中控制力和自主灵活性等相关启示,为中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之路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世界高等教育卓越工程的实施情况与特征,分析比较世界高等教育卓越工程项目的建设背景、发展目标、战略举措、实施影响,总结了世界高等教育卓越工程的多维路径和共性规律,以期为我国“双一流”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与发展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高校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机制是研究生教育制度与培养模式的一种教育创新。该机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教学及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但在培养标准的制定、管理、科研成果署名、课程设置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联合培养机制的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鉴于此,详细分析了当前联合培养机制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措施,探讨了提高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的方法,对于“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建设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宣告我国吹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冲锋号,中国教育领域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文章以打造汽车特色职业教育的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提出培育"一流专业群"、打造"一流师资团队"、提供"一流社会服务"、创新"一流管理体制"、建立"一流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路径,探索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道路,促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照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结合第四轮学科评估、ESI等第三方数据和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情况,对湖南一流学科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推进湖南一流学科建设,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支持政策,强化团队建设,凝练优势特色。  相似文献   

20.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间的人才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导致高校人才市场出现人才评选已显频繁、人才头衔几近泛滥、人才流动产生失序、学术失德事件频出等不良现象。究其缘由主要有三:一是高等教育政策的刺激,二是高校发展战略的推动,三是人才自身发展的诉求。有效治理高校人才市场需从人才流动调控机制、人才评价体系、人才管理制度、人才薪酬制度、科研诚信制度以及学校战略引导等方面完善人才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