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和社会的双向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科学素养的提高,但是现代科学教育中缺乏先进哲学思维的引导,大多沦为只是学习科学知识,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推动学生自身的发展,忽视了其社会职能。如何用哲学思维更好地指导好我国的科学教育工作,实现人与社会理性的科学的发展,是现代科学教育要面临的问题。本文就哲学视域下的科学教育问题做了一些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十分重视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问题,而且十分重视科学发展问题,特别是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建设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当然,其中包括教育科学,这是对教育科学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鞭策。那么,什么是教育科学的中国气派呢?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气派的教育科学过程中所必须清楚地理解和把握的。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时期是首都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如何科学发展民办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的作用,是政府、社会和学校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回顾“十五”期间首都民办教育发展成就与问题的基础上,对“十一五”期间民办教育发展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从合法性到新范式——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范式问题一直困扰着民族哲学的研究与发展。如何借鉴哲学研究的新范式并立足于少数民族文化返本开新是当前民族哲学研究面临的迫切问题。笔者试从民族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入手,在梳理以往民族哲学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提出民族哲学发展的新路向——以“文化圈”概念重新规范中国少数民族哲学。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哲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对于教育问题的研究都是对教育现实境况的不同反映,对民族教育研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总体来看,它们都存在着相对忽视民族教育所处的社会运行的宏观背景、缺乏对民族群体内部和社会外部因素之间关系的综合性整体分析及过于倚重于"教学"而相对忽略文化碰撞之不足。强调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社会学转向,需要从社会结构、社会功能和社会文化等层面入手。以社会学视角探究民族教育,至少要深入分析和研究民族教育及其发展的动力问题、民族教育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问题和民族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衡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是对整个教育如何满足人和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的要求以及教育如何引导和推动人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整体反思后确立的科学观念和教育新模式。我国倡导的素质教育不是否定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教育,去一味地接受西方的个性教育,而是在弘扬本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传统教...  相似文献   

7.
世界范围内科学课程中科学史教育经历了与高等科学教育的结合、与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结合和HPS教育三个阶段。而国内当前对科学史教育价值仍不甚明确,以致在实践层面上存在很多问题。应该在国际HPS教育理论基础上,根据当代中国社会与科学教育发展现状,以科学史学、科学哲学和科学文化学的成果指导科学课程中的科学史教育,贯彻科学史教育的HPCS理念。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就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解决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道路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邓小平民族教育理论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新中国成立之初,邓小平同志主持西南军政工作时就十分重视当地民族教育…  相似文献   

9.
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同时也决定了人类的稳定和发展。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最终目的是以史为鉴、促进人类前行,从而不断地实现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密切关注民族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分析方式,以客观的视角来对中国古代中的民族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这对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前行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重点来对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民族问题教学必要性、存在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并对于提供有效的解决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民族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着力推进民族发展也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民族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各民族特点的民族发展路子,找到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科学道路。站在智慧之巅,以历史的科学态度、唯物的求实精神、辩证的思维逻辑,进行科学、客观而全面地分析研讨,才能真正领会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人的信息活动和信息社会的实践亟须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回应.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既是完善全球信息社会治理的需要,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需要.信息、信息劳动、信息实践、信息生产力、信息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的基本范畴;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价值论、信息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的基本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是对全球信息文明发展的哲学反思.中国信息文明发展道路为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提供了实践基础.网信事业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信息化长期向好发展的根本原因.21世纪全球迈向信息社会与中国和平崛起的汇聚,为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引领全球信息社会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21世纪马克思主义信息哲学是中国哲学对世界哲学的新贡献,是中国为应对信息文明浪潮挑战和建设信息文明社会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源生于一所天主教中学的伦理教育和宗教教育,具有深厚的西化倾向和宗教色彩,倘若普及推广于各地华人社会,有可能出现不相应状况,有待进行本土转化扩充与在地落实扎根。台湾生命教育偶然走上以哲学为核心学问的道路是其特色,转化后的“华人生命教育”将据此发展以中国人生哲学与生死哲学为中心价值的生命学问。这种“生命的学问”反映出传统儒道思想与民俗信仰的智能结晶,具有“后科学、非宗教、安生死”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论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哲学思考和历史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实践路径,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与既定目标。现代教育要与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相适应,如何从地理教育视角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意义,理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世界文明层面的地理含义,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回答“现代化”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实践与世界参照,地理教育需要重塑以“必备知识”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关键能力”为标志的教学目标体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评价体系和以“核心价值”为目的的教育文化体系,以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地理教育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4.
<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如何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使其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热爱生命,是我国素质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死的思考和探讨主要有宗教和哲学两方面。宗教方面主要是指佛教和道教中的生死境界,哲学方面主要是指儒家和道家的生死智慧。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和品质的指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动力和民族进步速度的指针。在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测GM(1,1)模型的数理分析和应用,可以为高等教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践行科学发展观提供方法论启示,同时也为科学地预测并缓解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以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6.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这一关系做出最全面科学论述的是马克思。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依据,以市场经济下中国当代的发展实际为落脚点,针对个人与社会在发展中所要面对的不同矛盾,探讨当代视野中个人与社会和谐关系构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教育哲学的理论局限主要在于人文与科学的分离、传统与现代的两难。形成这些局限性的深层原因是梁漱溟偏颇的教育观,他以“中体西用”为基础的教育方案无法解决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性。如何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互融合、正确处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依旧是当今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探讨梁漱溟教育哲学的理论局限,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也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周洪宇 《生活教育》2014,(13):18-20
正一、主持科学教育调查,力倡科学教育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倡导科学教育的先导,一方面,他极力提倡在中国开展科学教育,使广大民众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他努力进行科学教育实践,创办科学教育组织,开展科学实验,以培养儿童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进而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适应栋梁之材。(一)现代科学教育的起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了科学教育思潮,这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结果。从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以人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为我们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文章试就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论科学哲学的发展对教育研究的影响●刘旭东教育研究是指在严密地阐释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探究活动。它在发展中深受科学的进步和科学研究活动变革的影响,使其与科学研究之间形成了某种关联。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开端的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是对科学及其整体结构作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