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剖析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多重前因的联动效应,基于商业模式冰山理论构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前因要素模型,以31家技术创业企业为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多重前因的联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多重并发"和"殊途同归"的特点,单一要素难以构成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条件;(2)网络嵌入与资源整合能力的协同作用对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至关重要;(3)在高度的环境不确定情况下,资源整合能力和机会识别能力的协同作用,以及网络嵌入和战略柔性的协同作用是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进一步发展了商业模式冰山理论,丰富了商业模式创新前因的研究成果,为解释既有研究的分歧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技术创业企业根植自身情境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从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年会上了解到,由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牵头组建的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目前成员已达158家,与国内5家重点技术转移服务联盟(长三角科技中介战略联盟、东北技术转移联盟、甘肃省技术交易服务联盟、武汉城市圈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产力促进联盟)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共生网络的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联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运用共生网络理论,从特征距离长度、集聚度和共生能量等角度分析了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部、西部等经济区域的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发现珠三角区域有着较短的特征距离长度,但未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技术转移联盟;建立技术联盟的区域联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均不完善,共生能量未得到明确分配,长三角和东北区域的技术转移联盟集聚度较低,联系不够紧密,最后针对不同区域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范柏乃  余钧 《科学学研究》2015,33(12):1805-1812
在采用DEA方法测度我国31个省市区2005-2011年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的基础上,考察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区域差异的收敛性,采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主体因素、主体关系因素、环境因素对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效率总体较低,改进不显著,省际间差异较大,整体上存在收敛的趋势。高校自身的推动、企业与高校的关系、地区GDP对高校技术转移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政府的支持、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地区企业的吸收能力对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明显,其跨区域的技术转移对于有效发挥北京市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促进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针对技术输出方和接收方的主体类型,运用技术交易市场统计数据,分析和揭示了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跨区域技术转移的主体模式,以及不同主体模式下技术接受方的选择倾向性;基于理论假设,实证分析了区域间地理距离、技术距离、政策距离、经济距离等因素对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跨区域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跨区域技术输出的主体模式以北京高校与其他地区企业、北京科研机构与其他地区企业为主导;从不同主体模式下技术接受方的选择倾向性看,地理距离、经济距离、技术距离、政策距离对北京高校及科研机构技术输出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最后,本文从加强区域间交通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引进技术的转化和应用能力、加强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与技术引进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但目前数字化转型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维度分析,情境与实际不符,因此从组态视角,比较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多重影响因素的组态效应,为揭示我国企业高数字化转型强度的多元路径及其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以2010—2020年沪深两市中100家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大数据文本识别手段刻画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度,检验资源基础、动态能力、行业竞争强度、环境不确定性、高管风险偏好、企业文化6个条件及不同条件组态对转型成效的效应,分析多重因素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因果机制。结果发现:(1)单个数字化转型要素条件并不构成数字化转型高成效的必要条件;(2)存在5条驱动企业高数字化转型的路径;(3)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要素对动态能力要素有一定的替代性,动态能力要素对资源基础要素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行业竞争强度要素对动态能力要素有替代性。最后根据研究发现,对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出优化环境评估体系、增强环境识别能力,创新企业文化体系、提升高管领导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动态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司尚奇  冯锋 《科学学研究》2010,28(8):1165-1170
基于网络信息检索对我国六大跨区域技术转移联盟中38个城市合作网络进行分析,运用Ucinet绘制了技术转移联盟中城市合作网络图,研究了各区域技术转移联盟中城市网络的密度和城市网络节点中心度等网络要素,发现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城市合作网络最为发达,技术转移能力最强,揭示通过培育北京、上海、中部的武汉和西部的兰州等中介性较强的城市可以有效推进技术转移联盟间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产业转出地的“推力”“拉力”和产业移入地的“引力”相互作用的视角探讨了制造业转移的动因,认为机器代工作为一种典型的产业转出地“拉力”会减缓甚至抑制我国制造业的跨区域转移。运用2008—2019年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及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机器代工改变了制造业部门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结构和各区域生产要素的匹配效率,缓解了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成本压力,提升了行业竞争优势,增强了产业转出地“拉力”,表现为地区专门化率的提升,进而抑制制造业的跨区域转移。(2)当劳动力价格达到一定水平后,机器代工使得制造业部门生产要素组合的投入产出高于起初要素组合的投入产出比,有效地增强了产业转出地“黏性”,抑制了制造业的跨区域转移。  相似文献   

9.
基于共生理论,对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进行概念界定。首先从静态视角对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中具备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与共生模式要素特征予以阐释;之后建构共生聚集度与共生兼容度评价模型,运用相关数据从动态视角对我国30个省区技术转移共生能量生成和吸收消化水平作实证测度,并根据结果对不同省区跨区域技术转移发展情况进行分类、分析与评价,最终给出相应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4—2016年中国22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动态面板空间、合成控制法等估计方法,本文开拓性地考察了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转移支付对地区技术转移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其对西部大开发地区的影响效果更加突出;在空间分布上,财政转移支付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财政转移支付增加会显著提高相邻地区技术转移水平。同时,为了弥补传统计量估计的缺陷,以200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为出发点,本文运用合成控制法直观地分析了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在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大开发9省份的技术转移较控制组省份的技术转移增长更快,且在2002年后西部大开发9省份的技术转移平均水平超过了控制组省份,说明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能够有效缓解西部大开发地区与非西部大开发地区技术发展不平衡态势,一定程度促进了西部大开发地区技术转移。西部省区的比较发现,以西部大开发政策为代表的财政转移支付对贵州省、甘肃省的技术转移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企业在进入新的产业时,不仅要挖掘原有产业的知识,还需考虑如何获取外部知识.为此,分析了样本企业跨产业知识转移与技术集成的过程.研究表明,跨产业知识转移能够降低新产业的进入壁垒;模块化设计有助于企业获取外部知识;技术集成则推动新产品开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跨产业知识转移与技术集成模型.  相似文献   

12.
技术交易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方式。文章综述了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的模式,分析了国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面临的障碍,针对我国技术转移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地方科技经济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3.
知识具有适应性和突变性等多重复杂性特征,揭示知识的演进规律有助于企业因势利导,增强自身知识的适用能力、稳定能力和价值再造能力。本研究基于集合论思想,构建包含知识层次、进化动因以及进化方向3个层次6个因素在内的知识进化影响机制模型,并对161家高技术企业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知识适应/遗传进化的驱动机制有3条路径,分别为知识基础主导逻辑下知识权力驱动型、知识基础主导逻辑下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共享意愿驱动型以及知识基础主导逻辑下知识权力与知识共享意愿驱动型。(2)知识变异进化的驱动机制有3条路径,分别为知识基础与知识权力主导逻辑下知识距离驱动型、知识基础与知识权力主导逻辑下知识共享意愿与知识扩散路径驱动型和知识基础与知识扩散路径驱动下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共享意愿驱动型。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我国制造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TOE理论框架,构建了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fsQCA方法探究6个前因条件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组态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并非由单一因素驱动,而是技术、组织、环境条件协同作用的结果。制造企业高数字化转型存在4条驱动路径,根据核心条件不同可归纳为“全要素驱动型”、“技术导向型”、“规模优化型”和“内外联动型”;而非高数字化转型仅存在1条“要素缺失型”路径。研究结果不仅从组态视角丰富了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研究,而且也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4—2008年的面板数据和DEA方法,评价了我国区域知识转移效率.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知识转移的整体效率不高,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有别于以往的研究,本文进一步从知识转移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导致产生这些结果的四个主要因素,包括知识、知识源、知识接收方和转移环境.从中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是,要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我国各区域需要根据知识转移的本质特征,结合技术创新目标,采取相应的知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软科学》2014,(10):78-81
在Grant经典评价方法基础上延展出知识整合效率的平均值和波动性维度,阐述这两个指标在不同外界环境下对于企业的不同意义。将人力资本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到组织资源的分析中,揭示出组织内部知识资源、关系资源、结构资源的整体值及分布特征对于组织知识整合效率均值和波动性的差异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技术转移对区域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文章介绍了技术转移的内涵,分析了区域发展对于技术转移的内在需求和技术转移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并立足于西藏现状,剖析西藏对技术转移的需求和目前的发展瓶颈,探索西藏技术转移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县城及城市郊区发生的大型火灾,不但严重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为县城的灭火救援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及时有效地扑救县城大型火灾,提高跨区域灭火救援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是消防部队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跨区域灭火救援资源配置的问题,提出了跨区域灭火救援资源配置的合理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充分考虑能源消耗与碳排量对区域技术效率的影响,将能源消耗与碳排量纳入技术无效方程,运用对数型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构建我国区域技术效率的测算模型,利用2005-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从全国和分地区两个层面分别测算了能源消耗与碳排量约束下的区域技术效率,客观分析存在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都呈现正向作用;能源消耗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碳排量对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在考虑能源消耗和碳排量约束下我国三个地区的技术效率变化趋势较平稳,且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