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自我认同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生活本身的变动、多变和多样容易导致大学生自我认同确立的困难,带来自我认同焦虑。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分析造成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焦虑的原因:现代原子式自我观对自我认同的解构;网络虚拟交往成为大学生自我认同建构的媒介;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消费表达,并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消除自我认同焦虑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2.
预防和调适并举是解决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的基本思路。自我认同危机的预防机制主要包括建设和谐民族文化、推进主体性教育以及确立生成性自我观。其应急策略则表现为,学校不仅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同时大学生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身份是由一系列的自我观点组成.这些自我观点是在特定的群体或角色中,通过自我归类或认同活动基础上形成的。身份具有社会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建构性。身份激活依赖于身份突出性,而认同身份过程主要依赖身份确认。当前身份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多重身份和身份确认失败上。未来的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是认同身份理论与社会身份理论的融合问题,以及身份确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空心病”是由于价值观缺陷引起的一系列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在个体抑郁、孤独、自我缺失、外部认同和自杀倾向这五个方面。针对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空心病”问题,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空心病”的影响因素。应对“空心病”需要从学校层面和大学生自我层面共同努力,在学校层面,真正贯彻OBE理念、充分利用资源以及用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吸引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在自我层面,建立明晰的目标、调整自我认知、增强归属感以及提高自我认同,让“空心”学生认识自我、走出自我。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鉴“承认理论”的承认机理,分析大学生认同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从主体间性建构的角度讨论从认同的“蔑视”到为认同而“斗争”的主体自我建构过程,并阐明大学生认同心理危机的化解方式,进而培养自我认同、同辈认同、社会认同,调节心理不适,实现“成就型同一性”心理状态,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压力,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认同理论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埃里克森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认同问题进行研究,尤其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塔基菲尔的社会认同理论为认识不同群体及群际冲突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应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压力,并从个体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角度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探寻新的策略:1.从自我认同的功能出发,认识自己、完善人格体系;2.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3.从社会认同中群体互动的角度,增加群体间的互动,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认同的良好氛围;4.从家庭和学校等社会基本单元着手,通过大学生责任意识、择业观念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7.
高校大学生职业认同程度影响职业选择.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普遍因为社会刻板印象、职业价值观单一导致自我认同模糊、专业认同多于职业认同、职业认同度低、职业认同类型少等现状,造成大学生职业认同困惑.地方高校应重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构建大学生的选择职业情商认同;借助校友的职场榜样力量,引导大学生职业类型与地域认同;整合非高校的职业认同教育资源,实现毕业生由专业到职业的直接跨越.从而达到毕业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同,更新就业观念,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8.
“00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和自媒体用户主体,自我认同意识强烈,不断为自我认同催生新范式和拓展新场域,呈现出新的精神图景。自我身份认同日趋自觉化,自我价值认同趋向感性化,自我现实认同路径逐渐微观化。但在外在因素和内在张力的多重交互作用下,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自我认同危机,逐渐丧失身份感,迷失意义感,削弱方向感。引导“00后”大学生实现自我认同,需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自我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加强主流价值观介入,拓宽社会交往空间,在对话中实现自我统一。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女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不同体质指数的减肥者间自我概念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与非减肥群体相比,女大学生减肥群体具有更低的生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认同以及更高的自我批评。(2)不同体质指数的减肥者比较,超重者具有更低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满意、自我行动、总分自我和更高的自我批评,体重偏低者和健康体重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运用《中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对414名在校大学生和24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有53%的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自我认同;性别、年龄、年级、专业、政治身份、生源、民族等人口统计学因素无论是对整体自我认同,还是对第一层面的自我认同,都有影响;18-20岁是我国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与延缓型形成的年龄区间,20岁自我认同基本稳定与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