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教育的社会超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适应论教育观的主导之下,现世性、功利性的教育价值取向主宰了教育实践甚至教育理论。着眼于超越的教育注重教育自身以及教育所培养的人对社会现实的超越与改造,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的追求。教育的社会超越价值,不仅表现为教育在理想层面上对社会现实发展的价值引导作用,而且具体体现为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对社会现存状态的超越。由片面的适应论教育观到教育超越性问题的突现,教育理念的嬗变预示了一种无可辩驳的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正在由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轴心”。  相似文献   

2.
职业技术教育的人学向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郑东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13):10-12
哲学上的现代人学转向影响着职业技术教育所具有的思辨特色的人学向度.一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弘扬,二是对"人的能力"的重视,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职业技术教育本身具有适应和超越两种形态取向,适应取向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超越取向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导向学生完美人格的实现.在适应与超越两维之间,应关注职业技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有效避免工具理性的泛滥,找回和弥补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视野中的人文缺失.  相似文献   

3.
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实际上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与课程价值观。因此,在不同的课程实施取向的视野中,教学设计具有迥然不同的旨趣与方略。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转型,试图以课程理念发展为背景参照,以促进学习者发展为宗旨,凝聚和整合教学设计理论相关知识,解决传统教学设计范型与促进学习者发展之间的冲突,寻求对传统教学设计范型的某种超越和制衡,是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自觉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走势嬗变的一种尝试,我们需要关注教学设计转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路向的再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农村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和弱势地位。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办学体制问题、生源流失问题、"三教统筹"问题等。长期以来,就农村教育发展路向而言,有农村教育乡土化和农村教育城市化两种取向,其实这两种取向各有自身的发展困境,均是两种极端的单向度教育思维。这两种农村教育取向的价值之争,实际上是对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的看法不同。因此,农村教育的发展不是某个单独路向,而是要将其置身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去考察,是一个综合的发展路向,随着现代化的完成,农村教育的问题自然就会"消解"于现代化大潮中。  相似文献   

5.
适应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的适应性有两种不同的适应观:适应社会需要价值取向和适应个体需要价值取向。高等教育由此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发展取向: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和个体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存在诸多局限性,表现在高校自身专业的缺失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会导致“无效供给”现象,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有失教育的公正性,以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限制了人的创造性。因此,高等教育应走向个体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个性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个性化的表征主要有:高校内部管理的个性化,个性化的高等院校。  相似文献   

6.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适应社会和超越现实社会的本质特征.本文以教育的这种适应性和超越性特征为理论研究视角,探讨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与发展.具体从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取向方面、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等方面作出一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社会的适应与超越问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课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首先要着眼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当前的社会特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认识到何谓教育与社会的“适应”,何谓“超越”,认识到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情绪智力研究的兴起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淡化了对智力重要性的盲目崇拜,突出了非智力因素对生活幸福与事业成功的重要影响,消除了理性与情绪之间的分水岭,体现了当代社会公正平等的时代精神。围绕情绪智力的概念、测量、应用等基本问题出现了科学驱动与实践驱动两种研究取向的对立与纷争。科学驱动取向强调精确、可靠、严谨,对研究结果的应用关注不够;实践驱动取向致力于现实应用与问题解决,对理论发展的细节与假设检验的精确重视不够。当代许多心理学家主张超越两种研究取向的纷争,倡导科学-实践的混合模型,既关心研究的科学基础又关心理论建构与现实问题解决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正确处理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与价值观,教育适应社会、引领社会与改造社会,教育的传承、创新与超越,教育之"授人以鱼"、"授人以渔"与"授人养鱼"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关于政治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学界主要存在"泛政治化""去政治化"和"中性化"三种截然不同的研究倾向。现实表明,它们都未能充分揭示出二者关系的丰富内涵与科学实质。对该问题的重新检视,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克服简单化倾向,对其作出考量与诠释:对政治和政治教育的认知应随社会的发展而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政治和教育应当通过和谐共存实现共生共荣,研究二者关系需要不断地接近和触及其内核与实质。  相似文献   

11.
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学有过被称之为"象牙塔"的辉煌,也有被批评为"社会和市场的婢女"的遭遇。但单纯的"超越论"与"适应论"不仅在理论上是有缺陷的,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唯有在超越中有所适应,在适应的同时保持一种超越的品性,即在超越与适应中寻求平衡,才是大学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论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取向是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尚未得到阐明的重要问题。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包括两个层面:对符合教育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及其成果的追求,在我国体现为对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及其成果的追求;对这种教育活动及其成果进行追求的心理与行为倾向。素质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在处理好两种不同需要之关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及个体对教育的不同需要,使素质教育成为真正符合兼顾社会与个体需要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素质教育目标梅工形成教育主体的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心理与行为倾向,才能使正确的素质教育价值取向形成并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病态与异化,其根源在于现实和局限性,一是由不尽合理的社会分工和职业结构决定的社会人才使用和选拔机制对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制约;二是社会生活中的某些负面效应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思想观念对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对自身及社会局限的不断超越,是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现实需要,应通过强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性,服务功能上的能动性和价值取向上的理想性,去实现教育的自我超越和对社会局限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教育发展不可能回避价值取向问题。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明确其价值取向。历史上出现的经济取向、政治取向和教育取向的各种流派,各自偏重"精英"与"大众"一端。我国高中教育的价值选择也应当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超越"精英"与"大众"之争,在整合经济、政治和教育取向的基础上探寻自己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恰恰是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中,能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学校文化本身也应体现指向未来和超越的本质。当今学校文化建设十分现实和重要的任务,不是回避或以精神否定财富的方式来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是要从财富与精神、幸福人生关系的意义上,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学校要完成适应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新文化任务,唯一的出路是参与到社会新文化的构建中,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构建超越现实的新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6.
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与课程价值观.在不同的课程实施取向下,教学设计也具有不同的旨趣与方略.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试图以不断发展的课程理念为参照,以促进学习者发展为宗旨,凝聚和整合教学设计理论相关知识,解决传统教学设计范式与促进学习者发展之间的冲突,寻求对传统教学设计范式的某种超越和制衡.  相似文献   

17.
人类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其演变大致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知识观的不同,往往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应树立“知识是探究、知识是建构、知识是运用、知识是多元”的教育理念,并在教育中处理好适应与超越、科技与人文、知识与智慧和德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育问题是我们这样一个"以农立国"的特殊国度的特殊问题.乡村教育始终存在着城市取向与本土取向两种的博弈.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精英倡导与亲身践行了乡村教育运动,追求乡村教育的真谛;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后,在政府主导下,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出现了乡村教育的激进式发展;改革开放后,乡村成了逃离之乡,乡村教育成为城市模式的翻版.乡村教育有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要挖掘、激发乡村教育内在的精神与教育因素,这样城市取向的乡村教育才得以超越.  相似文献   

19.
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是决定教育功效的前提,它的科学定位既要服从社会现实及发展的需要,又不违背教育内在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不能单纯只讲适应市场经济,更要讲超越市场经济;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以单一、片面的特长能力为标准,更要有全面发展的素质;他们的价值取向既要讲个人价值的实现,更要讲社会价值的贡献;既要实现社会的物质利益,又要达到社会所要求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类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其演变大致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知识观的不同,往往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应树立“知识是探究、知识是建构、知识是运用、知识是多元“的教育理念,并在教育中处理好适应与超越、科技与人文、知识与智慧和德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