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房沫 《高教论坛》2013,(4):63-65
西部高校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应当贯彻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坚持西部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的特色,并通过建立合理的教师分类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法学教学实践平台以及全面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等方式,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目前,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的培养普遍存在困境,为走出当前困境,我们应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契机,按照其要求,改革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高校地方性与实务性并探索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建设优秀的法学师资队伍;完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要培养卓越法律人才,首先要从法学教学改革抓起.只有综合考虑经济全球化对跨国法律人才的需求、我国的社会转型、法律制度变革等多种因素,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方面对法学教学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才能适应国际、国内对卓越法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提出并启动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强调法学教育培养目标为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财经类院校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炼财经法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突出财经法律特色。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区域法学教育背景下,介绍国外典型法学教育做法,并以西南交通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为例总结该校研究生法学教育实践,提出工科优势背景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应依托优势、分层分类、凝聚特色,注重目标导向、强调实践教学以培养各级各类优秀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方高校在法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以"能力与素质"二位一体作为其教学目标,并以此来合理设置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选择法学实践教学方式,以及有效构架法学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同时还应培养一批强大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来确保法学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坚持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重点突出法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吉林财经大学在确立"财税贸易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重点构建在教学、科研、学生活动环节实践育人的培养模式,切实增强育人工作的实效,实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资源富庶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开展以能源法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卓越法律人才建设,并在师资队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法选择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是实现我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多元化和地方化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9.
法学实践教学改革是实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方面,其关键是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传统的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都存在流于形式、成效差的问题。校内实践教学应将案例课程、研讨课程穿插在理论教学中,模拟法庭和实务技能训练应侧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校外实践教学可以尝试"分层级""分站式""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等方式。无论是校内实践教学还是校外实践教学,都需要设置一定的保障措施才能真正运行。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部2011年"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行,培养高素质、高层次、高能力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已成为各地区法律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贵州省法学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少数民族相对较多,有必要建立一套既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又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民族地区卓越法律人才为宗旨,推动贵州省法制建设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契合度明显。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中重要内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是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一办学理念指导下的教改、教培计划。实践意义上,我们可以通过湘南学院法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与效益论证得出以产学研合作教育打造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创新平台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涛 《教育与职业》2015,(2):121-122
诊所法律教育在法律教育培养标准、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和教学评价体系方面为我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文章指出了诊所法律教育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融合困境在于诊所法律教育本身以及我国现有的法学教育的局限性,并据此提出要从资金渠道、师资力量和建立合作等方面来寻求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完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发展迅速,却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要解决好当前法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方式。促进法律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法律人才职业道德素质,完善我国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推动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一系列"卓越要素"。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于:卓越的培养方案、卓越的课程体系、卓越的教师队伍、卓越的教材系列、卓越的教学方法、卓越的实习基地和卓越的图书馆。建立科学的评估系统是检验和保障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必不可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倡议与实施的大背景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的理念尚有不清晰之处,亟需再理,地方高校法学教育更是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以湘南学院的实践性法学教育作为思考的范例,试图给困境和迷茫中的地方高校法学教育转型定位与发展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16.
卓越法律人才应该是具备卓越法律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且具有基本的法律职业伦理的人才.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以及法律职业伦理评价操作性不强的现实困境下,高校法学教育界过于偏重法科学生专业知识的“卓越性”,而忽视了法科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素质的“基础性”,如此可能导致法科学生“有才无德”的严重后果.为此,应在高校法学专业中开设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提升法科学生传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法律职业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7.
赵山星 《大学教育》2015,(8):179-180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目标实现需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较可行的模式创新方法有更新传统法学实践教学理念;鼓励高校法学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法律实务;集中力量出版高水平的通用法学案例教材和参考书;充分拓展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借鉴使用文明各国法学院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素质和高质量的法律和法学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的标准应当是稳定的基本标准和变化中的特殊标准的统一;同时作为新事物,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现有的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与指导理念、具体制度和教育模式上冲突;针对这些冲突,我们需要进行理念、具体制度和教育模式上的创新,从而保障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我国法治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理工类院校法学专业应以此为发展契机,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服务地方法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0.
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意味着我国法律人才培养面临着重大变革。如何从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理念、目标的确定,培养模式的改革等方面着手.探索一套适合各高校改革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齐体系,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法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