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学界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运行机制开展的研究较为不足,为此,根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将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看作一个创新生态系统,认为其是一种以管理系统为中心的知识型组织结构,具有开放自由、共生演进的主要特征,并通过持续的输入、输出及反馈机制为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和创造性的产品和服务。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系统梳理总结广州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路径的五大特点:与地方产业和市场需求密切联动、与金融企业联系紧密、政策支撑体系健全以及能够充分挖掘内部资源,并以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为例,总结分析其积极围绕国家及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注于高科技项目投资合作和孵化服务等创新发展路径。最后针对广州高校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创新基础设施在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公益属性,处于创新链的前端,为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提供全面而系统的环境和平台保障,支撑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同创造,持续激发创新活力。高效布局创新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创新链质量,带动新型基础设施持续演进、功能不断拓展,夯实新产业发展底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从而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系统演化角度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构建、发展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升我国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将自组织演化和熵变理论引入创新生态系统,分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以及其自组织演化特征和条件,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熵变分析,构建熵变模型,针对不同演化阶段和路径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开放性和非平衡态是该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前提,非线性机制和随机涨落属性对推动其演化起关键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特性,是通过负熵的不断增加来抵御自身演化带来的正熵,以此来稳定整个系统。在不同演化阶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来保持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产业的有序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有别于传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数字创新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有着核心位置,而现有研究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探讨尚处于初级阶段,急需探究其概念内涵、核心特征和运行机制。为进一步拓展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边界,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理论演绎法,从“数字创新”和“创新生态系统”两个概念解析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与构成要素,借鉴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范式,从企业微观、产业中观和国家宏观3个层面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结合数字生态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两大理论体系,提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六要素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赋能者、运营者、研究者和生态环境,并揭示其具有模块性、适应性、多样性、生长性和共生性五大核心特征。运用概念模型法建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分析其运行机制发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演化主要依托于异质性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数字化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数字价值实现机制和数字协同治理机制4个方面的有序运行来实现。为保障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应丰富系统内的创新主体类型,并建立面向企业、产业和国家三层次的价值共生协同体系。  相似文献   

5.
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特性及其演化过程,认为在创新系统演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整合机制、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技术创新机制、能力集成机制、耦合机制、竞合机制等六种机制是企业生存与进化的根基。深入探究在创新生态系统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资源整合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推动基础组织能力的提升,技术创新机制和能力集成机制推动协调控制能力的提升,耦合机制和竞合机制推动协同进化能力的提升。最后以阿里巴巴建立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实证分析,验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6.
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越来越依赖其所处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市场与组织的中间层次,生态系统视角成为创新理论研究范式的新方向。现有的研究缺乏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演进的系统性回顾。本文以科学计量方法为基础,系统论述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研究结论显示: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商业生态系统,价值创造,开放式创新,创新生态系统四大聚类展开。基于重点文献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知识演进的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可分为核心文献、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三大层次。  相似文献   

7.
构建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并进行有效战略管理,对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缺乏对我国产业情境和数字化情境的充分关注。基于综合优势理论,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探索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综合优势形成机理。研究发现:系统经历数字化创新“蓄能期—赋能期—扩能期”演化;基于我国制度、技术、市场情境的特色驱动机制,系统沿着“主导优势选择—核心能力培育—综合优势形成”的战略路径循环发展;伴随主导优势“数字资源—数字平台—数字生态系统”动态选择,系统依次培育了分布式创新、重组创新和跨界融合创新的核心能力,并促进综合优势同步形成与持续演化。研究旨在推动本土战略管理理论创新,丰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竞争战略研究,并为新兴产业创新战略及政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和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对作为其创新能力支撑体系的高新区创新系统却缺乏深入的解析。依据生态学思想搭建出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性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深入集群"黑箱"来探悉其创新能力与演化的内在机理,阐释相互之间及与高新区整体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集群创新种群生态投入与创新产出有很强的正向关系,创新环境对创新投入有很强的正向作用。根据此研究结果,高新区可结合创新生态系统内在投入因子、环境因子来差异化建设创新型高新区,对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与培育不仅有助于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提升,更是国家和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的有力助推剂与战略目标。高校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为核心组织,是原始知识与技术创造的源泉,并提供多样化的知识转移机制,如何让以高校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区域性发展视角下发挥协同作用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基于此背景,构建了基于生态学视角的高校为主导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进的Lokata-Volterra(LV)模型,通过其数理分析来探讨创新生态系统中各类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变规律。并以以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等高校为主导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融合Logistic模型对对创新生态系统其动态演化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以高校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主动链接内外部资源与平台实现生态系统内部主体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与协同演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由创新驱动走向创新引领的发展态势下,建设新型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加快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提升国家和企业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位势与持续竞争力,成为创新治理的关键内容。整合式创新理论作为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是战略引领、协同创新、全面创新和开放创新的综合体。结合整合式创新、生态位等理论,提出"科技创新生态位"的概念,阐述了其定义和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1.
复杂产品系统在产业发展中处于战略性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创新理论的新兴分支,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理论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我国企业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提升复杂产品系统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创新越来越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驱动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吸纳大量资金和高技术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也是区域自主创新战略推进和产业机构升级的关键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内部各主体协调配合、优势互补,同创新环境共同构成的以创新产出为目的的高效运行系统。文中首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探究,最后结合生态位态势理论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培育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现今在世界范围内,创新已经从企业和区域的"孤立创新"走向"生态创新","生态创新系统"是一个科技、经济、社会的自组织创新体系和相互依赖的战略生态系统,表现方式多种多样.TRIZ理论是现阶段十分流行、极为有效的一种发明原理,基于该理论构造与设计一个新型的、以TRIZ理论为核心、以五环体系为架构、以公共创新服务系统为中心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并与其他创新系统进行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科技金融作为创新养料的直接“供应商”,将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过程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与科技金融支持关系的梳理,从资金支持、信息管理与风险管控三个角度探讨科技金融对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总体作用机制。进一步构建基于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结构的科技金融支持框架,从创新链的角度深入解构科技金融对国家创新体系能力与效率提升的支持路径。最后,结合现实背景,从激励企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主体、借助金融科技深度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构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等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为从金融角度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利用2012—201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对外技术引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地区国外技术引进额、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且区域间有较大差距;对外技术引进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在对外技术引进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创新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协同创新角度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选取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分析比亚迪与其他创新主体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新能源汽车企业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机制包括战略协同、组织协同、资源协同;这三者交互作用,为系统构建提供了战略方向、组织保障和资源基础。(2)技术创新复杂性与多元性特征、合作偏好及信任基础、产业政策是系统构建的主要影响因素,要在协同机制下充分发挥正向作用。这弥补了该领域中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构建的理论研究不足,并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区域作为当前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本区域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各地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以创新系统理论为指导,在对区域自主创新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区域自主创新主体(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的创新现状和特征,并结合实际提出区域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为案例,基于“组合赋能-创新组织演进-创新模式升级-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进步”分析框架,探究制造业创新组织演进及其影响。结果表明:(1)创新组织演进经历了创新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联合体依次递进的3个阶段;(2)与创新组织演进同步,创新模式实现了从合作创新到协同创新再到融通创新的升级;(3)伴随着创新组织演进和创新模式升级,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经历了技术吸收能力、技术改造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数字化创新能力4个阶段,同时制造能力发展经历了从基础制造能力、国产化能力、整机制造能力到智能制造能力的逐级跃升;(4)产业依托创新系统完成了技术“跟跑”,依托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了技术“并跑”,依托创新联合体则取得了技术“领跑”;(5)创新组织演进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组合赋能的结果。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组织演进机理研究既能丰富产学研融合创新理论体系,也为其他高端制造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国际封锁提供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9.
要提高产业集群创新绩效、提升创新能力,就有必要吸引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及政府等创新主体及创新资源汇入并形成创新生态系统。而如何提升系统的创新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系统群体间以何种方式进行联系以建立起共生关系并维持系统良好运行。为此,借助生态共生理论,提出了基于城市创新的集群生态系统概念模型。根据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及政府等群体在产业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与参与程度的不同,界定了共生单元,在共生环境的作用下,它们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交流方式构成互惠共生模式。为了提高系统内共生体间物质流动、能量转换及信息交流的速度与效率,需要建立起共生关系生成机制、共生关系反应机制及共生能量调节机制等共生机制来确保系统功能的实现。在特定的城市创新的环境下建立起有效的共生机制以促进高质量的共生关系生成并促进系统良好运行,可实现合作创新高效进行,从而带动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创新理论发展演变、企业创新模式3.0兴起、第三代创新政策实践等多重视角,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创新3.0范式演变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认为其实质是以创新生态系统为核心特征的新一代创新范式。在分析创新生态系统兴起和发展动因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征。并提出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建设世界顶级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