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爽 《辽宁教育》2014,(12):23-25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指出,在美国,童年正在消逝,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当今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尤其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儿童。儿童和成人在风格和价值,举止和穿着等各个方面越来越难以分辨了。童年消逝最显著的症状是传统儿童游戏的消失,儿童的娱乐方式为电视和网络等电子媒介所代替,出现成人化和功利化的趋势。童年游戏的消逝也势必会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
冶娟 《中国教师》2008,(13):16-17
<正>随着时代的变迁,童年生活的形式正在发生很大变化,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具有成人化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人在说:童年在消逝!童年消逝了!但是,逝去的到底是谁的童年呢?一、关于"童年"概念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对于"童年"概念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童年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与发展进程,提出儿童逐渐成人化这一观点,进而探讨童年逐渐消逝这一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童年之于儿童的意义,认为现代童年的消逝有四个表征:(1)传统儿童游戏的消失;(2)儿童游戏的功利化;(3)儿童话语的萎缩;(4)儿童过早成人化。并找出了现代童年消逝的原因:(1)学校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2)家庭传统的教育价值观;(3)电子媒体的介入;(4)印刷文化的价值导向;(5)时代的变迁;(6)城镇化及家庭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童年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客观的时间经历,童年是不可能消逝的,童年的消逝在本质上是童年体验的消逝.对童年体验的追忆表明,童心、童真和童趣是童年体验的基础,童年在本质上是一种以童心、童真和童趣为基础的童年体验.保卫儿童的童年就意味着保卫儿童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相似文献   

6.
“儿童成人化与成人儿童化”的社会现象让当代的成人总是在问:“现在的孩子怎么啦?”这里的孩子包括18岁以下的儿童也包括18岁以上的“年轻成人”。透过这些现象,人们发现“童年”这个区别成人世界的概念如今变得不够明晰,或者说“童年”正渐渐与个体的生理年龄剥离,“童年的消逝,青春在蔓延”。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中西方童年危机根本表现和影响因素可能趋同,但国情差异决定了中西方童年危机的发生机制不会完全相同。就当前国情看,我国童年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学校和媒体,发生机制在于"生存教育"导致了儿童的"课程化成长",造成了儿童成人化。  相似文献   

8.
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区分变得越来越模糊,进而出现了“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对原来的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了冲击,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如儿童犯罪、成人虐待儿童、成人责任意识的淡薄等。对此,整个社会,包括家庭与学校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造成童年消逝的种种问题,正视童年的存在,尊重童年,呵护童年。  相似文献   

9.
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区分变得越来越模糊,进而出现了"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对原来的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了冲击,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如儿童犯罪、成人虐待儿童、成人责任意识的淡薄等.对此,整个社会,包括家庭与学校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造成童年消逝的种种问题,正视童年的存在,尊重童年,呵护童年.  相似文献   

10.
"童年正在消逝"是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童年的消逝》中提出的核心论断。波兹曼运用媒体生态学的方法阐释"童年"是如何"发明"(产生),又是如何"消逝"的。"童年的消逝"是一种辩证的逆转运动,现代化过程中信息科技的持续影响下,"儿童/成人"二元对立的符号模式开始受到腐蚀和消解。"童年"会逐渐"消逝"的断言,不仅引发现代人们对信息时代儿童与童年的关注与反思,对当今儿童教育也是一种警示。  相似文献   

11.
童年存在的社会条件不断受到侵蚀,儿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错位偏差的儿童价值观,信息传播的泛化,残酷的社会生存法则,儿童文化的逐渐消失以及成人生活环境和社会评价的无形影响都是儿童成人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面对渐行渐远的童年,尊重独特的生命价值,还孩子一个真实的童年是我们共同的呼声。  相似文献   

12.
冯立伟 《江苏教育》2022,(63):42-47
尼尔·波兹曼认为“童年”是文化的产物,儿童走向成人的标志是文字和阅读能力,因此对儿童思维方式的培养、信息的控制权以及秘密与羞耻感的存在至关重要。但是现代技术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些界限,从而导致了童年走向消逝。事实上,对于童年消逝的担忧处于成人的语境之中,童年具有时代性,波兹曼语境中消逝的是印刷时代的童年。在技术时代下,童年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存在及教育价值,并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13.
当前,儿童的童年正在消逝。童年消逝最显著的症状是儿童的课程化生长,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偏离了它本真的意义,成为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工厂模式"的教育、功利主义的教育。面对现状,教育者必须采取措施阻止这种趋势的蔓延,保卫孩子们的童年。  相似文献   

14.
童年具有生物适应和文化适应的双重意义,认识童年的意义与价值,对人们正确看待童年至关重要。有证据表明,现代童年正遭遇着童年消逝、儿童成人化的危机。伴随着童年危机,儿童正与传统儿童游戏、儿童活动、无忧无虑的童年体验渐行渐远。为应对童年的危机,成人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童年观;以审慎的方式对待儿童;坚守儿童本位。  相似文献   

15.
高洁 《早期教育》2009,(6):12-13
《童年的消逝》由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主任尼尔&;#183;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著。本书初版于1982年,12年后又再版。该书从文化学角度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的儿童成人化现象并分析了产生此种现象的社会媒介原因。  相似文献   

16.
当前教育中儿童的成人化倾向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成人化倾向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中的一大诟病。从中古以前的儿童混同成人,到近代童年概念的确立,及至当代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再度模糊,教育的历史使命也在不断发生着演化。当代教育中的儿童成人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儿童需要、探究、语言及交往行为的成人化,而来自教育内部的影响因素包括学校文化、教育目的论及儿童观等的偏失。扭转这一倾向的突破口在于关注并提升教学德性。  相似文献   

17.
俞国平 《教育》2015,(10):76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写作的《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中指出":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的人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当这群人审视当下的社会形态,在电子媒介、功利色彩的作用下,成人又重新回到心理年龄上的童年,儿童则在加速成长,成人的儿童化和儿童的成人化正在加速发酵,其产生的后果将是"童年的瓦解"。一直以来,这群人总是处于自己成人立场的思维系统中,  相似文献   

18.
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让世人感到童年已逝,而吴岩的儿童科幻小说却以其独特的双重双逻辑支点紧紧抓住了“童年”。文章分析了吴岩儿童科幻小说中成人思维与儿童思维、科学因素与奇幻色彩一内一外两对双逻辑支点,阐明了其对儿童文学“儿童性”的真正关照,并证明“消逝”的“童年”正在当代儿童科幻小说这一文体中回归。从吴岩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中国科幻的某些模式化,亦可见其微妙的嬗变。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各类媒介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儿童的生活带来了重要影响。一览无余的媒介,让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开始模糊,儿童与大自然还有大社会疏离,与文字阅读的距离渐远。"童年"是文化意义上的存在,童年的消逝不单纯是图像时代的各类媒介所致,而是社会的观念、文化的导向使然。因此,重要的不是反对媒介,而是要在文化和教育中捍卫和发展童年概念。我们要正确认识"图像"的教育价值,发挥"重要他人"的积极作用,引导儿童回归"本真"与顺应"现实",这样童年才能在图像时代中被再创造。  相似文献   

20.
孟峰印 《文教资料》2010,(31):17-18
本文通过对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和大卫·帕金翰的《童年之死》的异同分析,得出结论:电子媒体时代,给童年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对此不能太过悲观。中国目前也处在这种时代,要警惕新时代童年消逝的危险性.同时也要为我们已经作出的相应努力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