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秦安 《科学学研究》2019,37(2):228-234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及其对科学与社会日渐显现的影响力,离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迅速发展,展现出了更为多样和充满活力的知识形态。离散数学的知识创新具有典型的数学范式革命性。作为对微积分范式的一种突破,离散数学超越了传统数学的知识界线,展现出在数学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新的哲学特征。与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发展相得益彰,离散数学范式具有离散化、算法化、计算性、复杂性以及与科学更为紧密的交互性等显著的当代科学革命特征,并显现出学科知识群与复杂性科学等独特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前沿研究”、“转化型研究”与新交叉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科技活动的组织模式不断创新,出现了“前沿研究”(frontier research)和“转化型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等新概念。本研究在分析前沿研究、转化型研究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巴斯德象限模型的修正,并进一步提出用新模型思考与认识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定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强强  李霞 《科学学研究》2019,37(3):399-405
科学实践哲学强调科学知识的“地方性”,认为科学认识中不存在先验因素,这实际上倒向了经验主义或者说自然主义。众所周知,经验主义不但难以克服来自怀疑论的挑战,而且缺失对科学知识得以可能的“先验前提”的论证。有意克服怀疑论的先验主义是理解科学知识的“普遍性”的关键。在康德那里,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体现于主体的认知框架,即面对感性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时的别无二选。在由改造康德哲学而来的先验语用学那里,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体现于主体间的先验语言游戏。然而,科学知识的现实存在以“数学在自然科学中不合理的有效性”为代价,代价起因于知性认知的奠基本性与人类实践的历史本性之间的错位。上述的探究启示我们应尝试将经验主义、先验主义与对科学知识的实际状况的反思结合起来,这样能更为全面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地方性”和“普遍性”及二者对立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梅亮  陈劲  李福嘉 《科学学研究》2018,36(3):521-530
科技创新的负面影响与新兴技术的治理挑战引发研究与政策对“责任式创新”的关注。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责任式创新主题文献的系统回顾,构建“内涵-理论-方法”的整合框架,对责任式创新的概念内涵、共性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方法展开系统评述。研究结论显示:责任式创新的内涵主要围绕内在属性视角、创新过程与管理视角、创新结果评估视角三个方面展开;责任式创新的共性理论基础包括正义论、技术社会控制视角、行动者网络理论、制度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五个分支;责任式创新的典型应用方法涉及扎根研究、伦理分析法、实时技术评估、“谦逊”技术与参与式治理法、上游公众参与技术治理、中游模块化技术治理、技术社会评估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以及全球化进入新阶段,技术因素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越发突显,技术经济安全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借鉴了社会生态学领域的“韧性”思想,构建了以“控制力-发展力-保障力”为框架的技术经济安全评估模型,探讨了“三力”的内涵与相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术经济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EWGRP模型,对我国2006~2015年的技术经济安全状况进行测算。结果发现,我国整体技术经济安全状况与发展力呈现上升趋势,但控制力与保障力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6.
康佳立 《科学学研究》2019,37(9):1609-1616
“回顾研究”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此种方法,选取一段时间,对某一事件特别是完成后的回溯加以提炼和甄别,找出隐含的规律和代表的趋势,为今后类似事件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些有实践意义的解决方法。本文选取的两个战略计划和目标,均是日本官方公开定性并与其它国家有关战略类似的政策。其中在探讨“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时,以日本国家战略和目标的研究意义为缘起,选取从制定、实施到现在三十年有余的时间段,回顾并阐释了该计划制定的初衷和现状。然后与日本国家层面最新拟定的“社会5.0”大目标相比较,试图通过发现两者内部隐含的脉络,为“社会5.0”的未来走向提供预测。最后在更大层面上为国家战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个不限于日本一国的有实际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晓锋 《科研管理》2018,39(9):113-120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浪潮下,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服务链的融合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促进产业创新的重要举措。在我国,怎样通过“四链”融合有效提升创新生态系统能级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一个难题。本研究综合运用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区域创新理论、产业链、产业集群等多学科理论,从科技创新视角阐明了“四链”的内涵与实质,诠释了“四链”与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了“四链”促进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的理论逻辑,并构建出“四链”融合框架模型。通过研究发现:“四链”融合的实质是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深化,正是通过“四链”势力壮大及“四链”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推动了创新生态系统能级的提升。最后,本文总结得出六条基本融合规律,并提出三条促进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的理论路径,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切尔认为,树立于温和实在论基础之上的科学形象才是实际的,这也是将科学民主化的认识论依据;与此同时,布朗论述了将科学民主化的政治学依据。这两个依据是旨在为科学实践治理提供标准的“良序科学”理想得以建构的重要前提。“良序科学”理想要求“理想慎思过程”贯穿于科学的资助、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以此确保民主力量能始终发挥作用。基于“良序科学”理论来看,最近爆发的中国是否应该建造“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和超级质子对撞机(CEPC-SPPC)”的争论至少反映出了当前中国科学实践及其治理存在的三个显著问题:1)中国科学实践的“治理”方面存在观念性障碍;2)治理主体未能充分认识到科学实践治理的民主模式及其多样性和具体性;3)治理主体未能辨明科普的双重目的:“理解”与“参与”。若要解决这些问题,下述的思路或许可供参考:1)思想观念方面强化认识科学实践时的整体论思维;2)理论研究方面引入普遍语用学的维度;3)制度设计方面重视科学实践治理的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9.
张峰  胡锟  杨霓 《科学学研究》2019,37(3):484-491
低端产品过度供给、高端产品却供给不足是困扰我国制造业的结构性难题,供给侧改革成为近些年的关键举措。企业在研发等投资活动中的盲目跟风是造成产品结构性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本文利用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大样本数据,从制度和市场的双重视角检验了地区-行业层面的企业研发联动的影响因素,并检验了研发联动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过度干预,或者市场的技术和需求波动性越强,企业越有可能“跟风”研发,即联动程度越高;相反,法律保护制度越完善,或者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越不倾向于“跟风”研发,即联动程度越低。进一步地,研发联动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绩效,这在政府过度干预的地区-行业体现的尤为明显。本文揭示了企业研发“羊群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其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对当前的供给侧改革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杨正 《科学学研究》2018,36(9):1537-1544
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在经过“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对话”等阶段时候开始逐渐进入“公众参与科学”领域。然而传统的“公众参与科学”所强调的实践多集中在科学民主化与科学决策上。“公众科学”概念的出现开始将“公众参与科学”引入到一个全新的科学知识生产领域。本文梳理了“公众科学”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提出与发展,并将其与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公众科学”项目的实践模式。最后,在比较“公众科学”在实践中的利弊的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讨论。对“公众科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与西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相接轨,更有助我们利用全新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SSM分折的科研评价系统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评价体系。当今科技评价已逐渐从强调科研产出,转向同时关注资源的使用效率,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如何建立一个客观、公正、健全、规范的,且具备可操作性的科学评价体系引起了政府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SSM系统分析为基础,从3E出发探讨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系统的设计。基于系统分析基础上形成的指标体系,既考虑了直接的产出,又分析了内部运行机制,形成的指标体系相对更全面、完整,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评价内容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可定量或定性,软硬结合,具有透明性和延展性,同时易与决策管理部门交流。  相似文献   

12.
基于SSM分折的科研评价系统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技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评价体系。当今科技评价已逐渐从强调科研产出,转向同时关注资源的使用效率,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如何建立一个客观、公正、健全、规范的,且具备可操作性的科学评价体系引起了政府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SSM系统分析为基础,从3E出发探讨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系统的设计。基于系统分析基础上形成的指标体系,既考虑了直接的产出,又分析了内部运行机制,形成的指标体系相对更全面、完整,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评价内容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可定量或定性,软硬结合,具有透明性和延展性,同时易与决策管理部门交流。  相似文献   

13.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Supplier involvement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SINPD)作为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在对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实施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从制造商角度出发,构建了SINPD视角下的供应商评价管理框架模型,并对其结构、主要内容及运行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plains and evaluates the evolution of the UREs (University-run Enterprises) in China by building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on the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 Unlike the Triple Helix or the New Economics of Science that advocates a certain type (integration or separ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 we take a contingent or context-specific perspective on the relationship, having the contex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mind. The framework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explains in what condition universities would keep distance from industry or become entrepreneurial to take a part in the functions of industry (i.e. setting up and running their own business enterprises). In this typology the basic determinants are internal resources of university, absorptive capacity of industrial firms and existence of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the propensity of university for UREs. The paper has argued that the Chinese universities since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had strong propensity to pursue economic gains and strong internal (R&D and other) resources to launch start-ups, and thus established their own firms (i.e. UREs), given the low absorptive capacity of industrial firms and the underdeveloped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The recent adjustment of the UREs in China can also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changes in the above three factors, such as universities’ weakened propensity to pursue economic gains, relative decline of superiority of university resources, and improved extern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5.
产学研技术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关于产学研技术转移的研究往往视其为一个"黑箱",缺乏对系统内部运作机理的深入剖析。本文打开"黑箱"将产学研技术转移系统内部结构解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价值创造前后联结的两个阶段,并运用两阶段DEA方法对我国30个省区2010-2013年的产学研技术转移效率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我国产学研总体技术转移效率偏低,技术创新阶段是制约总体技术转移效率提升的瓶颈;各个省区技术转移优势环节不同,应该搭建全国统一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以充分发挥各省区自身优势弥补其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6.
《Research Policy》2022,51(3):104450
Economic complexity offers a potentially powerful paradigm to understand key societal 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our time. The underlying idea is that growth,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change, income inequality, spatial disparities, and resilience are the visible outcomes of hidden systemic interactions. The study of economic complexity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of these interactions and how they shape various socioeconomic processes. This emerging field relies heavily on big data and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This brief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complexity has three aims. The first is to summarize key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principles of economic complexity. The second is to briefly review the tools and metrics developed in the economic complexity literature that exploit information encoded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economy to find new empirical patterns. The final aim is to highlight the insights from economic complexity to improve prediction and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Institutions including the World Bank,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OECD, and a range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organizations have begun to embrace 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 complexity and its analytical framework. We discuss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is field, in particular the usefulness of building recommendation systems for major public investment decisions in a complex world.  相似文献   

17.
衡量  贾旭东  李飞 《科研管理》2019,40(7):152-162
虚拟企业作为适应动态复杂市场环境的主要组织形式,其战略演进过程及作用机理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三家典型企业为样本,采用中国管理扎根研究范式,发现了虚拟企业战略演进的两个过程:在市场环境影响下,领导者认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生存需求,形成虚拟企业初级阶段的战略;领导者认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成长需求,并积极响应市场环境,形成虚拟企业成熟阶段的战略。领导者认知是推动不同战略过程转变的关键影响因素。伴随领导者认知地位从被动向主动转变,战略演进过程呈现出“随行就市”和“造势入市”的特征。本文通过认知地图的方式结合战略演进过程的特征,构建出符合虚拟企业战略演进过程特征的动态连续“W”模型,形象深入地剖析了虚拟企业战略演进过程的内在动因与形成机理,为后续详尽的探究虚拟演进理论提供了可能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By using a sample of 793 inventors drawn from the PatVal-EU dataset, this paper explores three aspects of patent production at the individual inventor level: (1) the number of EPO patents that the inventors produce; (2)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ir inventions; (3) the production of the most valuable patents. By jointly estimating the three equations we find that the inventors’ level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in a large firm, and involvement in large-scale research projects positively correlate with quantity. Yet, apart from the siz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 none of these factors directly influence the expected value of the inventions. They do, however, have an indirect influence, as we find that the number of patents explains the probability of producing a technological hit (the maximum value). Also, there is no regression to the mean in the invention process at an individual level, as the number of inventions that an inventor produces i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average value.  相似文献   

19.
论组织理论的新范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珉 《科研管理》2006,27(2):145-152
本文认为,组织理论新范式的出现,开始了关于组织的话语、组织的建构与批判,以及组织范式自身变革的对话。更重要的是,组织理论范式的论战,显示了组织发展的新话语、新思维,加快了组织理论新范式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