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传统地理学习评价存在种种弊端。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习评价应秉承主体取向的价值观,地理教师应树立评价过程动态、评价内容全面、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与类型多样等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观。  相似文献   

2.
赵彤璐  李勇 《考试研究》2010,(4):93-100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知识观,并形成了新的知识分类和认知过程理论。当前,在开发、编制基于课程标准的考试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新的知识观,构建学科知识评价标准,并建立一套可以指导考试前期开发的理论模式。本文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包含五个步骤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档案袋评价”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基于个体体验活动的产物,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境之中形成的。因此,学习者是“活动式探究者”“意义和知识的建构者”。而“档案袋评价”正是把握“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和推动“学习网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课程.教材.教法》2016,(10):122-127
通过对英国2008版和2014版的KS3地理课程标准的比较,深入剖析其社会背景和所隐含的教育理念的变化,可以看出英国地理课程标准的三个转向,即文本更简洁,将课程编制的责任还给教师,以体现其教师观的转向;转换观念,删除达成目标的水平分级,以体现其评价观的转向;知识引领,走向新的知识追求,以体现其知识观的转向。其中尤以选择什么知识构成课程怎样在放权与监控之间寻找平衡点两个方面,对我国当前的地理课程改革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知识观即人们对知识的看法、观念,它包括知识本质观、知识价值观、知识获得观。知识观与学习观密切相关,为学习观念之基础。知识观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背景,对学生学习活动有重要影响。国内外中学生知识观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设置“知识论”选修课。知识观的培养策略有:传授系统而完备的知识、介绍知识研究的前沿进展、科学地进行知识教学及其评价、改善知识学习的过程等。  相似文献   

6.
强有力的地理学科知识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理论性、开放性的特点,能够促使学生以地理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地理课程制作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强有力的地理学科知识。作为地理课程制作的产物,高质量的地理课程制品应具有课程目标明确且长远、教学主题综合且富有地理特色、逻辑结构严密、创作方式个性化、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制品结构化等特点。依据这些特点,从课程目标、教学主题、逻辑结构、创作方式、挑战性、结构化六个评价维度构建了地理课程制品评价标准,并给予案例展示,以描述地理课程制品创作质量的形成性评价过程和地理教师课程制作能力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学习作为一种理性活动,不仅表现在认识学习的对象上,也表现在对学习本身的认识,即学习观上。作为面向新世纪的高师生,必须理性地认识学习,只有认真思考与构建起一个面向新世纪的科学学习观,进行科学的学习,才能发展自己从事现代教育工作的能力,使自己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才能使自己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肩负起历史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成人教育哲学流派的自我导向学习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成人教育日益得到关注。作为成人学习方式的自我导向学习亦被称为未来成人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本介绍自我导向学习的内涵,探讨各哲学流派对自我导向学习的认识,以期能对当今的成人教育带来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最根本问题的认识,是教育实践的“道”,决定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进入新发展阶段,终身学习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上的价值日益凸显,其学习空间逐渐向互联网迁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更加多元化,终身学习的新趋势呼唤教育哲学创新。从教育本体论层面来看,终身学习情境下的教育本质演变为联通,强调通过联通促进个体与世界间多个层次的互动联系。从终身学习的认识论来看,知识演变为网络化形态,呈现全谱系、动态网络化、群智汇聚和问题导向等新特征,推动终身学习组织体系、教学观和学习观的变革。从方法论层面来看,终身学习情境下的教育系统日益复杂、多元和开放,教育研究应当树立教育生态观,注重采取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和设计性研究范式。终身学习领域必须高度重视“道”的突破,加强哲学基础研究,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0.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过程指标 过程指标又由若干个二级指标组成,这些二级指标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1.
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当中自主支配自身的学习行为,从而激发自己主动地学习和探究。这种先进的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实现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有效的学习评价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优化改进,进一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有效方式。本文首先分析应用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意义,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具体评价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引入,为我们当前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要把这种模式真正运用好、贯彻下去,我们仍感任重道远。而建立恰当、完善的评价体系,正是发现不足、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1.评价的主体:学生由评价的客体转变为评价的主体。传统教学是以“教”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是由教师来对学生作出评价,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只能处于评价客体的地位,没有发表评论的权力。而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法,实施学习计划。教师只是学习活…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师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决策总是以他对知识、学习和教学的理解为基础的,就中小学教师对知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教师们普遍认识到知识是相对的、辩证的和有联系的,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建构学习,并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的活输,而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在知识观的“机械——辩证”和学习现的“接收——建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学习观自身的两个维度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人师的教学观与知识现的“机械——辩证”维度以及学习观的“接收——建构”维度都存在总显著的相关;只有学习现的“接收——建构”维度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学历与教龄在教师知识现、学习观和教学观各线及上未见统计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新知识观视野中的儿童学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是怎样学习的?这是一个困扰人类认识论的核心问题。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诞生,便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对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上。各种心理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连接;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学习是对理解的探索”;信息加工学说认为“学习是知识的获得”;认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意义的制定”;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社会的协商”。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改变地理教学方式,地理研究性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已在各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评价是其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课程改革,提出了地理研究性学习评价时应遵循的原则,以确保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健康开展,促进其目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6.
17.
中小学教师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中小学教师对于知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们普遍认识到知识是相对的、辩证的和有联系的,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建构学习,并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在知识现的“机械──辩证”和学习现的“接收──建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学习现自身的两个维度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的教学观与知识现的“机械──辩证”维度以及学习观的“接收──建构”维度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只有学习现“接收──建构”维度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学历与教龄在教师知识现、学习现和教学现各维度上未见统计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要培养一批适应新世纪建设需要的人才,谋求全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地理教学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功能。正如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理直气壮的发展地理学科。”地理教学不仅要传授地理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基本国情,而且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建立正确的全球意识和地理价值观念。也正由于如此,地理教育已成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历史性文件,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在促进经济发展过…  相似文献   

19.
学习观是研究课程知识观的一个重要视角。对历史上四种基本课程知识观流派的分析表明:课程知识学习的重点、形式、过程、类型是不断转移的,这种转移预示着课程知识学习观的发展正走上人化、理解、批判和创新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20.
谢娜 《文教资料》2011,(28):158-160
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以上海版初一地理教科书"区域经济联系"为例,说明在初中地理新课程评价改革中如何实施表现性学习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