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工科”建设旨在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培养高质量人才。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实践。虽然目前我国科教融合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保障机制不完善所带来的问题非常突出。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提出适应新时代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事业发展的运行保障策略,这将有助于促进我国高质量社会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
在职业教育高端发展背景下,立足类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全生命周期协同育人,提出构建“深信一流育人新架构”,打造“深信全生命周期协同育人模式”。关注“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育人举措、育人成效,关注育人的学科交叉、知识跨界、过程协同、领域融合、能力创新,基于学生职业胜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强调“职业教育”这一关键事件、这一关键阶段对学生后续生命历程的正向影响。用大教务统筹、大学工协同、素质赋能筑基的三大主线阐释全生命周期协同育人的推进策略,大教务统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学工协同开展综合素养工程改革,素质赋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在一流育人新架构下,多部门有效协作,形成协同育人的绩点和支撑。  相似文献   

3.
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在介绍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和佛山大学“3+2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两校“3+2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并重点研究该方案在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招生制度和培养过程、培养特色、管理体制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以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在北京交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铁路信息技术)特色专业方向的已有建设基础上,探讨了以产学研结合,“新工科”创新育人为导向的卓越人才培养改革途径和具体举措,提出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手段、产学研协同为抓手”的“卓越”人才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并总结了改革成效。  相似文献   

5.
黄华娟  韦修喜 《教师》2024,(11):105-107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是高校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重要模式。为适应新工科建设对计算机类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高校应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的特殊需求,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产学研办学特色,培育更多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基于此,文章阐述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解析计算机类专业对“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特殊需求,并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研究生“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新工科创新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新经济新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地方高校工程类学科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是发挥其办学特色和优势,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推行“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和实践适应需求的新型育人模式,建立健全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不同等级的竞赛,不断拓展他们的学业知识和技能来对接市场需求,逐步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适用人才。  相似文献   

7.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融合物理学、信息通信、光电子学等多个方向的综合性专业,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工科”专业。文章给出大连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近年来在一流课程与教材、课程思政教育、创新实践与学科竞赛、多方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给出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规划与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学生核心能力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方面,还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沟通交流等个人素养和社交能力方面。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新工科”教育模式改革,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课题。通过具体案例研究,提出“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及实施方法,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新工科”课程思政体系,让“新工科“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时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课程提升思政育人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新工科教育面临的形势与困境的基础上,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不高、实践创新能力不足、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基于“OPCE”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从“开放·实践·创新”三个维度,构建多方协同的实践育人体系、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三阶段”教学体系和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三模块-三阶段”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应用型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建设的本质是培养适应时代和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应被贯穿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文章立足“双创”和“新工科”背景,以H大学630名理工科大学生为调查样本,分别从“三个维度”和“四个层面”,对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了几点有价值的结论,并提出要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和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塑造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并在工程专业领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将工程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提升有机结合,是理工类院校在人才培养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理工类院校推进“新工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人文素养培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不高,以及校园人文素养培育氛围不浓的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新工科”建设的顶层设计、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开展具有理工类院校特点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质量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供给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医学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完善质量保障机制以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改进。近年来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各类医疗卫生人才供给水平不断提高,医学人才培养协同模式基本形成,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胜任力导向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展开,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进一步推进高等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注重建立人才供需平衡机制,优化人才供给结构;理顺各主体权责关系,系统推进协同育人;完善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强化内部质量文化;科学开展“新医科”建设,构建智能医教新形态。  相似文献   

1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升五年制高职卫生健康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健康产业“新业态”需求、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行业匹配度的重要环节。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卫生分院为例,为适应卫生健康产业的新发展需求,针对目前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诸多困境,提出了“三轮驱动四方协同五元并举”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常州护理教育集团、各专业指导委员会、药学教育联合体三个协同育人平台为驱动,建立政行校企四方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老年照护“1+X”人才培养模式、药学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眼视光技术专业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药学专业师承制人才培养模式、助产专业驻点班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顺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学校建立了包括“双师型”师资团队、职业文化氛围、教学资源等在内的保障机制,并在卫生健康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内涵发展、社会服务效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秦璐  董羽 《江苏高教》2022,(12):90-94
新工科建设以人才培养与知识生产互通互构为主要特征,以培育高质量工程教育人才为根本使命。自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中国工程教育便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根据“新工科”建设的行动路线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高校必须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论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人才培养结果为基础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卓越质量观为育人理念;培育引领社会需求及工程科技应用实践的跨学科多元育人体系;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产教合作命运共同体;把内部需求与外部资源相融合以增强人才产出社会效能,从而助推新工科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5.
新文科建设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议题。依托地方高校学科优势和特色资源,构建面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地方高校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多元化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平台、组建教研团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举措,形成面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财经类专业特色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从“新工科”创新型实践人才需求出发,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必要性和改革方向。顺应仪器与电子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以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模式创新为着力点,创建了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出具有仪器学科特色的持续改进式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初步建设了立体化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并发展了“新工科”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新工科背景下“二元制”校企合作的局限性,提出“三元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并进行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升级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楠 《辽宁教育》2023,(12):26-28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高质量育人的重要路径,是“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要求。学校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中坚力量,要以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实施协同育人特色项目、开展协同育人立体评价为抓手,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职院校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窗口”,具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破除全员育人重数量、轻质量,全过程育人重过程、轻结果,全方位育人重延展、轻深耕的普遍困境,积极探索与实践出一条新时代卫生类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化“三全育人”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2025》和新工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结合厦门理工学院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特色,通过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和创新教育体系,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探索适应于新时代新要求的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