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何时最幸福?可能很多人都会说童年最幸福。因为童年烂漫而纯真,人在童年时会自自然然、踏踏实实地享受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时每一刻,而全然不在乎生命的目标。一旦走过童年,人们便被生命旅程中的太多、太高的一个又一个目标所累,而忘记了  相似文献   

2.
人生何时最幸福?很多人都会说:童年最幸福。因为童年烂漫而质朴,烂漫质朴到最能自然而踏实地享受生命旅程中的每时每刻,而全然不在乎结果。一旦走过童年,便容易被生活中太多、太高的目标所累,而忘记了享受生命旅程本身。于是,许多人找不到幸福,只能慨叹:幸福在哪里?!一次,我给一些准备参加中考的同学做复习迎考的心理指导。我问:“就要走上考场了,你们感觉幸福吗?”全场议论纷纷。一个同学说:“哪有幸福可言,简直是苦不堪言。”我说:“那是因为你们太注重考试的结果而忘记了享受学习的过程。就中考而言,当你把注意转移到过程上来而淡漠结果…  相似文献   

3.
一路幸福     
正人生何时最幸福?很多人说童年最幸福,因为童年烂漫而质朴,可以自然而踏实地享受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时每一刻,而全然不在乎生命的目标。一旦走过童年,便"人生识字忧患始",开始容易犯一个认知上的根本错误:被生命旅程中的太多、太高的目标所累,而忘记了去享受生命旅程本身。于是,那么多人找不到了幸福,只落得苦叹:幸福在何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狗”意象在一些文本间重复出现着,人与狗的纠葛也普遍发生着。“狗”意象象征着忠诚、善良、勇敢;“狗”意象象征着生命的被压迫以及生命应有的反抗精神;“狗”意象象征着作者对人性之恶的否定与批判;“狗”意象还暗示了性的含义。具有如此象征意味的“狗”意象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说明人与狗之间有着纠葛的现实物质关系,也说明人对狗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现代教育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成为一体的绿色教育。”“绿色”象征着春天与生命,象征着成长与生机,象征着健康与未来,象征着文化与文明。“绿色”寓意学生朝气蓬勃,多姿多彩;寓意莘莘学子有如青苗般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意在说明《伤逝》是一篇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高度融合的艺术作品。现实主义为作品提供了环境、人物性格和细节的真实性 ,象征主义拓展强化了作品的意象、审美境界和形上意义。《伤逝》中的“家”和“夜”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 ;“爱”象征着人类精神追求中世俗的牵绊和情感的重负 ;“花与动物”、“谈天、读书、散步”与“家务”象征了脱俗与世俗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子君”象征了一种虚无的存在 ,“涓生”象征着不可征服的生命 ;“走”是他的原型 ,是他反抗死亡与空虚 ,获得生命永恒意义与价值的方式。鲁迅围绕“立人”思想 ,在《伤逝》中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再造意图。涓生这类意象的出现 ,表明鲁迅的创作由病态人格的揭露跨向了理想人格的塑造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当福建的教育工作者张文质和他的朋友们喊出“保卫童年”时,尼尔·波兹曼的《消逝的童年》还未及翻译出版。如今,当我读到这本新书时,张文质们的“生命化教育”课题组,正以崭新的理念和方式,渗透和润泽着那片地域许多所学校里的生命。在书中,尼尔·波兹曼曾断言童年的消逝势不可挡;濒临东海的那片土地上,张文质们如农夫般胼手胝足地奔波劳作,正栽种着一片青葱的防沙林。波兹曼是西方著名的媒体文化的研究者和批评家,他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论述了“童年”这一概念如何在文艺复兴后才被人们所认识和确立,又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日…  相似文献   

8.
苏恋芬 《教师》2019,(1):106-106
暑期阅读了包祥先生《童年是属于大自然的》一书,全书贯穿着“自然生长”的教育思想,包祥先生做教育多年,执着于读懂生命的生长。回忆童年,细细深思,趋向自然的教育,是一种关注生命的教育,更是一种遵循生命“自然律”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初衷。  相似文献   

9.
题目以“绿”为中心来拟题,写一篇作文。参考题目:1.我心中的绿色世界2.绿,生命的色彩3.我流连那片绿色(苏教版)提示:要写好该题目,一定要先弄懂“绿”的含义——绿代表什么?绿,可以是一种颜色,被调进画家的笔墨;绿,可以代表环保,引起我们对环境问题的联想和思考;绿,也可以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我们的理想与追求,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和平,等等。在我们确定绿的含义之后,才可以选择自己写作的方向。要写好这个题目,同学们需注意:文章可以由本意切入,但一定要用象征意对主题升华;文章可以直接应用象征意写作,但一定要联系本意自然导出象征意;此文比…  相似文献   

10.
绿色,是大自然的色彩,它象征着自然和谐、蓬勃发展,它是自然界中富有生命力的主体生命的外现。而现实意义上的“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在教育领域,在灵动着鲜活生命的课堂上,则衍化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被看做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这种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将之称为“绿色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11.
啊 童年     
岁月是一只小小的船满载着怀恋与憧憬随着浪潮驶入茫茫大海时而惊涛骇浪时而风平浪静这是一次奇幻的旅程时刻难忘梦里的那个地方微风和煦,阳光骄艳启明星点缀清晨,夕阳红漫黄昏岸边,跳动着一个小小的身影啊!童年难忘的港湾【简评】童年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也是人生轨道的出发点与原点,是驶向“竞争激烈、充满风险的人生之海”前的港湾。小作者用温婉细腻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一往情深与依依眷恋。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搏击人生、努力奋斗、争取美好前途的远大理想。小诗在写作上的成功之处,在于“博喻”手法的巧妙运用。一连…  相似文献   

12.
“绿色”,是植物的色彩,是大自然的骄傲,象征着平静,也预示着希望和活力。时下,“绿色”是一个时尚的词语。绿色食品、绿色起居、绿色新闻、绿色通道……“绿色”已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人文精神的象征。而“绿色”一词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化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艺术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一路走来     
有位教育家说,童年是一段旅程而不是赛跑。仔细想想,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段旅程,我们手里握着自己选择的单程票,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对我而言,教育之路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合适的。  相似文献   

14.
彩色的童年     
童年是金灿灿的,你闪烁着朝阳的光芒;童年是银亮亮的,你象征着纯洁和善良;童年是绿茵茵的,你充满着无限生命力;童年是红火火的,你播种着热情和希望。啊,童年是彩色的,彩色的童年,你憧憬着五彩缤纷的梦想;彩色的童年,你孕育着未来的灿烂辉煌。彩色的童年@郭荣安$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300201~~  相似文献   

15.
童年是什么样的?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想到什么?金色的,快乐的,天真的,无忧无虑的……可是,看一看身边的一些儿童,我们遗憾地发现,关于童年所有的感觉,似乎都只存在于记忆中。当我们孩提时代那些游艺离今天的儿童越来越远,当童年只能在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中度过,当家长们拿着孩子厚厚的一叠证书为“小升初”奔忙时,童年已经变了味,变成了灰色的、不快乐的、迷惘的……专家说,这叫“童年恐慌”。但仔细推究,恐慌的究竟是儿童,还是成人?是什么制造了“童年恐慌”?那么,童年究竟又该是什么样呢?正确答案也许仍不止一个。这里想表达一个观点———“有序生长”。童年,应该是一个有序生长的过程。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不可替代,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是有价值的。自今年5月本栏目刊发了关于“童年”话题的一组文章后,各种反馈文章至今络绎不绝,本期选择两篇作为反馈。新的一年,我们仍将保持着对“童年”这一个生命中重要阶段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6.
“生命”是研究沈从文小说的一把钥匙,沈从文小说的创作有中西生命文化的因子,同时,沈从文“地域”、“文化”的边缘身份也使他的作品与乡土的“生命”结缘。他的生命思维模式是,采取社会进程向后看, 把目光投注于“过去”(人类的童年),歌颂这种“人类的童年”的原始本真生命,生命道德提升向上、向前看的特殊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从五四起始的现代乡土童年书写,追怀作家童年时代的生命经验与人事见闻,对已逝的童年乐园的忆念多源于现实中成年人生的困境.从鲁迅童年的“百草园”到萧红童年的“后花园”的记忆书写中,寄寓了作家的生命理想,也蕴藏其“失乐园”的沉痛.萧红在表现的深广度上体现了与鲁迅相接的精神底蕴,不仅传递着“励己”及“立人”的渴望,而且对个体生存和整个人类命运之荒凉底色有着深邃的洞察.现代作家的乡土童年书写大多体现了对“失乐园”的清醒意识和力求振拔的内心挣扎.  相似文献   

18.
《婴宁》是蒲松龄所创作的经典,关于它的解读历来纷纭。该文将全篇分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阶段是十六岁之前,世外桃源的生活环境,养成婴宁主要性格特征是“笑”,此时婴宁天真烂漫,保有自然的一颗童心,是人类童年的象征;第二个阶段是婴宁为追寻爱情来到世俗世界,被文明世界所同化,由爱笑到不复再笑的过程,从而失去了“自然人性”,失却了“童心”,是人类由童年走向成年的象征。作者正是通过对婴宁前一阶段的倾心赞美而弹奏了一首人类童年的挽歌。  相似文献   

19.
“绿色”,是植物的色彩,是大自然的骄傲,象征着平静.也预示着希望和活力。现代意义上的“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人文精神的象征。而“绿色”一词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化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艺术化的教育,一种将“人的智慧、才千和人对入的爱”统一的教育境界。  相似文献   

20.
本文意在说明《伤逝》是一篇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高度融合的艺术作品。现实主义为作品提供了环境,人物性格和细节的真实性,象征主义拓展强化了作品的意象,审美境界和形上意义。《伤逝》中的“家”和“夜”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爱”象征着人类精神追求中世俗的牵绊和情感的重负;“花与动物”、“谈天,读书,散步”与“家条”象征了脱俗与世俗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子君”象征了一种虚无的存在,“涓生”象征着不可征服的生命;“走”是他的原型,是他反抗死亡与空虚,获得生命永恒意义与价值的方式。鲁讯围绕“立人”思想,在《伤逝》中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再造意图。涓生这类意象的出现,表明鲁迅的创作由病态人格的揭露跨向了理想人格的塑造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