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发展前景来看,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构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学术化整合的必然途径,以及建立马克思文本解读的解释意识和方法论自觉的必要前提.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发展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但是对这一方法在解释学上的运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观,也属于课程研究范畴。从课程要素看,课程的价值取向在历史演变中展现了丰富的思政逻辑;知识中包含的事实取向和价值取向,在课程传授中通过学问化、专业化、结构化等体现思政逻辑;课堂反映了知识意义和主体的价值选择,师生的课堂互动蕴含着丰富的思政逻辑。"课程思政"要围绕立德树人,把价值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之中,以创造美好生活为课堂教学目标,把课程思政落实在多样化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疾病的隐喻》收录的是美国女学者苏珊·桑塔格1978年连载于《纽约书评》的一组文章,后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引进。此书成功地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疾病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一步步地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一种道德批判,或者一种政治压迫。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所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最典型,也是最主要的分析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实践中不断凝练和把握其基本内核和生成逻辑,找准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与着力点.课程思政基本内核包括价值内核与议题内核等.要把握课程思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逻辑,点面蔓延逻辑,主体间性逻辑,弹性空间与适度留白逻辑.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这是高校形成主次分明、协同育人整体格局的关键所在。高校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推进高校教育理念革新,明确高校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战略目标的价值逻辑;具有形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领下的“育人共同体”,共享发展理念引领下的“资源共享体”,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引领下的“德才耦合体”的理论逻辑;具有理念引领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师资引领强化课程思政协同团队,方法引领创新课程思政方法路径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教育实践活动,关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所以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就应当是新时代需要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思政课教育和专业课教育在目的和任务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逻辑和医学精神逻辑的必然要求,思政教育是医学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的灵魂和旨归,医学教育是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基础和载体。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也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7.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可以理解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对对偶范畴.其中,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统一性和多样性是思政课课程边界维度的对偶范畴,阐释着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属性、功能定位、使命任务和立场原则.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教师把握对偶范畴的理论逻辑、时代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厘清思政课的课程边界,通过"两拓两强"即拓宽研究视域、拓展学科视野、增强阵地意识、强化实效意识,实现课程边界维度对偶范畴的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坚持以深化认识为前提基础,学思践悟、常学常新;要坚持以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为核心支撑;要坚持以探索评价为重要保障,厘清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进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起源问题的解读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结论和共识,但是显然还存在着把政治的意识混同于意识的政治的不足,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模糊了自己的功能和认知边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论应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起源的基本方法,其具体内涵在于从历史事实与理论逻辑的相互生成中求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起源。按照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逻辑,意识形态政治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  相似文献   

10.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二者从内在具有一致性,但在实践工作中也需要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高校能更好地开展思政工作。二者在根本任务、育人目标、教学任务上具有一致性,但从"思政"的重点、地位和实施渠道上有所区别。作为新的教育理念,高校要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把握好二者的内在联系,同时针对二者的不同侧重,提出相应对策,确保二者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协同育人的同时共同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思政课的内在属性,二者相统一是办好思政课的必然要求,对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价值.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但在思政课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去理论化...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德育元素的有效挖掘、发挥课程思政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凸显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内在要求。课程思政生成的学科逻辑和课程论逻辑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更广阔的思路,探索课程思政生成的学科逻辑和课程轮逻辑进而提出课程思政在德育元素挖掘、发挥课程思政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改进课程思政评价三方面的有效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环节,从根本上回答了高等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然而,有些高校由于对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理解不到位,在逐步推进和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偏差。只有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逻辑,把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才能解决问题、校正偏差,促进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认为,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新闻学研究来说十分重要而且得天独厚,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条件和方法意义,在新闻理论与实践中运用操作此方法,有利于新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高校教育理念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学科深相融合发展的逻辑必然。“课程思政”价值旨趣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着力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的立体化育人格局、实现了显性思政和隐形思政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工具价值和理性价值的有机统一。转变思政教育理念,实现协同育人、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挖掘其它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力,以学科支撑教学,以教学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是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解决好“谁来讲、在哪讲、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真正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的有效手段。本文围绕如何深挖精选思政元素、如何选好课程思政切入点、如何讲好思政内容、如何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渴求已从高学历逐步转变为高能力,高职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构成部分,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和教育方式的选用。本文首先对课程思政进行简要概述,同时强调了课程思政对高职体育教学的影响,最后经过分析总结得出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策略,希望能为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提供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的构建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内在诉求,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高校要对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现实困境、推进向度等进行理性省思,厘清课程思政的历史逻辑、内涵要义,明确课程思政改革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的构建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内在诉求,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高校要对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现实困境、推进向度等进行理性省思,厘清课程思政的历史逻辑、内涵要义,明确课程思政改革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提出的新理念。探讨高等数学课程的思政问题,从微积分的发展历史入手,结合微积分知识体系的哲学属性,给出了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为高等数学知识体系的再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