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大型体育赛事多元媒介协同传播的现实,文章以东京奥运会中国故事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与观察研究方法,阐述运动场域社会团结感的跨媒介叙事建构路径、内在逻辑与未来想象。研究发现:由“元故事”向“故事世界”演进的跨媒介搭建过程中,存在着主流媒介“自上而下”与社交平台“自下而上”两条协同并进的情感建构路径。文化、技术和用户共同构筑了东京奥运会中国故事情感共鸣的内在逻辑。“爱国主义”和“英雄”故事原型奠定了情感唤醒的内生逻辑;大数据和算法推荐机制为情感扩散提供了技术逻辑;通过辨识他者的情感表达,用户于互动中锚定群体身份、形成情感社群。面向未来,主流媒体可从丰富情感连接触点、开辟情感互动新场景和树立情感互动规范三个方面发挥跨媒介叙事建构性功能,打造规范性表达、互动和评价的情感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为增强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成就的国际传播,文章由新结构经济理论探索符合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GIFF分析框架。运用该框架,推演和分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普九”进程、“义教工程”和“全面改薄”经验案例。面向未来,利用GIFF框架讲好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故事的关键在于:开发和迁移GIFF分析框架,提升“媒介”的话语能力;融通GIFF构建普适价值观,增强“教育故事”推广的话语权利;基于GIFF国际受众视角,主动构建“价值”传播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3.
在以“理论灌输、规则说教”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下,传统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倾向于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思想价值观念的传播与引导,话语理论的一维性遮蔽了话语的现实意义,致其无法有效实现引导人、教育人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实践价值。叙事学理论注重“叙事主体”“叙事载体”“叙事方式”的创新,从提高宣传思想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运用故事进行价值传输、应用多元化媒介进行叙事等三方面提出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路径,通过各种话语资源的整合,增强话语的信度,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媒介文化语境下,跨媒介叙事要求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平台,建构全媒介展开的“故事世界”。主题乐园作为“故事世界”建构中独特的叙事空间媒介,在故事呈现、故事体验和主体互动方面都具有特殊之处。主题乐园以高科技手段容纳、融合多媒介主题叙事的集成性、开放性、娱乐性叙事实体空间,不仅为游客提供物理和心理双重“沉浸”体验,还提供了互动性、创造性的文化参与和主体叙事的场域。以“故事世界”的叙事共享为基础,主题乐园成为文化想象共同体的公共领域,强化了参与主体的认同感和“故事世界”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道德叙事法以其贴近生活、注重情感、取材便捷、实效明显等特点成为广大教师经常使用的德育方法。“所谓叙事即叙述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方式进行的故事叙述过程。道德叙事是指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道德叙事不同于道德知识的灌输,它更注重叙事过程中人们的情感体验和道德领悟;  相似文献   

6.
以费尔克拉夫的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分析框架,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角度,对微信公众号上刊载的课程故事及其社会实践过程进行分析。通过文本分析发现,课程故事建构了“儿童偏好”倾向的话语范式,凸显了作为积极行动者的儿童原型和作为隐身支持者的教师原型。通过教师访谈发现,教师策略性地运用某些话语技术弥合了文本和教育现实之间的断裂,最终在语言评价市场的形塑下,完成了个体“自我合法化”的话语建构历程。“儿童偏好”的建构范式阐释了教师的公开表达与个体反思的剥离,揭示了幼儿园教师言语生产空间所经历的组织规训,是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改革背景下个体“寻路觅向”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7.
伟大建党精神的具象化弘扬是基于理论传承、实践指向和情感链接的现实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元媒介促进伟大建党精神具体化、物质化及情感化的动态转换过程,进而实现抽象的理论表达转化为易理解、易感受、易认同的一种样态呈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具象化弘扬符合马克思主义“具体”的思想,扎根于党的优良传统及壮阔历程,深刻反映了新时代赓续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诉求,需要紧密围绕生动话语叙事、整合转化媒介、多维时空场域、多元主体参与四个方面来探索和创新伟大建党精神具象化弘扬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是教育学中国道路的实践表达,是教育学中国经验的智慧提升,是教育学中国理论的话语呈现。作为教育学“思想学理表征系统”的中国话语体系,始终处于“反向格义”与“主动化西”、“传承弘扬”与“重塑再生”、“宏大理论”与“微观叙事”的张力之中,在合乎现实之需、时代之规、历史之情、未来之势的基础上,需要持续回应“由谁说”“说什么”“怎么说”“在哪说”“说得如何”等问题。话语主体的情感认同与交往理性、话语内容的概念创生与论证说理、话语表达的模态建构与复调叙事、话语场域的时空重塑与再情境化、话语生态的求同存异与百家争鸣共同组成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生成的基本要素与问答逻辑。探索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走向世界的可能路径需要扎根本土变革实践,凝聚标志理论共识,增强解释力与公信力;设置世界教育议题,回应时代发展诉求,提升引领力与显示度;整合立体传播网络,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提高辐射力与影响度。  相似文献   

9.
智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从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转向须聚焦叙事逻辑、传播内容、传播话语三个维度。叙事逻辑整体性注重从“重宏观”向“宏微观并重”转向,主体性上坚持从“重关键少数”向“关注绝大多数”转向,导向性上应从“重过程”向“过程和结果并重”转向。传播内容生产模式应从“千人一面”向“精准性”转向,内容呈现形态注重从“平面型”向“立体化”转向,理念观照应从“重理论阐释”向“重情感认同”转向。传播话语表达从“宣传”向“宣传+讲故事”转向,话语指向从“说理”向“说理+解决问题”转向,话语风格从“理论话语”向“理论+生活话语”转向。  相似文献   

10.
以“十三五”期间China Daily有关福州的报道为语料,以文化话语研究为理论框架,从话语主体、话语主题和话语形式三个方面探讨福州城市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发现,总体上China Daily对外塑造了一个积极的福州城市形象,其中以文化形象最受关注。此外,与以往同类研究相比,样本媒体进一步传递了普通民众的声音,更多使用人物通讯的报道形式,从而更有效地对外讲述了福州故事、中国故事。本研究对城市形象的话语建构与国际传播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媒介场域的嬗变为切入点,运用文化传播、媒介文化批评等理论工具,考量新媒介空间对青年文化的生产传播、意义建构和话语表达,进而以"需求回应、价值重建与引领"的范式框架,提出新媒介场域下青年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关键维度及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网络科幻小说创作与叙事从20世纪末伴随网络文化传播而崛起,并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迎来创作的井喷期。总的来说,中国当代网络科幻小说的故事情节、叙事话语、创作风格和思想主题在延续传统科幻文艺对技术理性、技术伦理和科学人文主义等问题的审美反思与伦理批判这一学术进路的同时,也紧密地反映了我国新时代以来的现实生活语境、科学技术变革现状与时代文化精神的内涵。更重要的是,新世纪二十多年来中国网络科幻小说作为一种与新媒介、新技术与新思潮紧密关联的当代文艺“新文类”“新形式”,还承担与肩负着对人类文明新趋势、新动态与新问题的话语建构与诗学反思。文章希望通过对五组代表性网络科幻小说作品的阐述和分析,加深学术界对于其反思构建科幻文学理论话语新范式与新问题的宏观认知,以期为当代科幻文学创作转型实践提供某种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建构的传播话语体系仍旧是当今中国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主要参照系。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话语建构的典范,《西行漫记》被誉为“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其发表也“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通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实现了自身正面形象的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说《,西行漫记》是中国共产党和埃德加·斯诺两者共同建构话语开展政党形象传播的具体实践,双方以《西行漫记》为载体建构了认同聚合的传播关系、增强了话语主体主导力,形成双向共振的议题设置、优化了传播话语引领力,建构情感共融的话语方式、增强了传播话语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提升中国民主国际话语权提供了一个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国本土政治话语,而其国际传播话语是建构中国民主国际话语权的基础。研究基于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语料库分析法对中国日报网发布的106条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际新闻报道进行话语分析后发现:(1)报道重点突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中国性和实践性,在要素选择上呈现出“重实践轻概念,重理念轻叙事,重政治轻其他”的特点;(2)报道建构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用主义者、全民参与者和文明交流者形象;(3)报道信息来源和话语来源广泛,话语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有所保证,引语忠实展现话语原貌,保证了话语转述的客观性;(4)报道内容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污名化中国、美国“民主峰会”、建构新型国际关系秩序、中西方不同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形象一直以来是哲学、社会心理学、文学等学科的经典话题,但相关研究往往采用宏观视角。受社会建构论思潮的影响,形象研究迎来了“话语转向”,形象建构与传播开始引发话语分析、语用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基于话语分析或会话分析探讨形象建构问题,但这些研究因缺乏合适的分析框架而总体显得片面、主观。为此,本研究在现有文献基础上,以形象的话语建构观为理论导向,尝试对形象建构的内涵、类型和话语实践方式作系统考察,以期能够为未来的形象研究提出一个可操作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6.
以贝克的社会学叙事建构理论为框架,讨论福柯的作者理论及热奈特的副文本概念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延展,认为《中国文学》的翻译实践对沈从文作品源文版本的限定选用是新中国话语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刊译的文学评论与其他副文本合力形成第三世界国家民族寓言的叙事框架,对"作者功能"的话语建构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使现代文学作品外译协同于国家形象叙事的宏旨。  相似文献   

17.
民国《良友》画报是建构上海街头文化的印刷文本。编辑者采用平民化的传播技巧,尽力捕捉中下层市民及乡下人的街头生活图景,以故事的叙说方式和图文的双重表述体现媒介的民间立场和大众话语趋向,建构了在上海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和市民文化景观,典型地折射出编者在上海现代性背景下的媒介伦理及其精神焦虑。  相似文献   

18.
《莆田学院学报》2017,(6):14-18
以Van Dijk的社会认知语境模式为理论框架,以《林孝女事实》为语料,从主题、总体结构和话语的风格三个方面探讨妈祖孝女身份的建构形式,以揭示其修辞策略和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研究表明,话语实践与社会身份之间是以认知为媒介的互为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话语的传播效度研究,首先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出发,通过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三维视角,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在本质;其次要面向研究的主体“00后”高职大学生,探究在全媒体时代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方式的“双因素”特征;结合媒介传播理论和群体心理理论,剖析影响话语传播效度的因素,在话语主体、话语受众、话语媒介、话语内容、话语方式上构建全新路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效度,从而提升话语的解释穿透力、说服指引力,最终实现立德树人育人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讲故事的本质是以文化人。故事达成了情境的具体化、价值的具体化、问题的具体化,粘合了化人之“文”与所育之“人”之间的理解距离,是以文化人的重要媒介。故事化人的实践机理在于:育人者通过讲故事为教育对象呈现出一个文化化育中集文化认知、文化情感、价值信仰、精神意志、文化践行等倾向结构统合一体的有意义的视界,实现了故事化人的逻辑可能。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讲好故事,通过择取“好素材”、搭建“好链接”、促成“好理解”来实现故事化人的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