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鸡尾酒会》是艾略特的一部重要戏剧作品,讲述了主人公爱德华与妻子、及西莉亚之间的情感危机,在心理分析师雷利爵士的疏导和劝解下成功走出困境的过程。根据精神分析中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小说中爱德华在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下所处的伦理困境以及做进行的伦理选择,明确了文本中蕴含的伦理道德问题,突出文学伦理批评在解决文学创作中伦理困境问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借助清教的伦理道德观对《红字》中的人物的罪与罚进行新的解读,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可以展现其处于清教伦理道德观的社会环境下所具有的特定的伦理道德意识与人性自由之间的矛盾,并由此导致的罪与罚,以及为了获得最终的灵魂救赎而走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3.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科马克.麦卡锡的《路》,通过还原故事发生的"伦理现场",分析父亲的伦理身份,进而对父亲的伦理选择和伦理救赎进行深入探讨,以此来探究小说的道德启示和伦理意义。这部末世寓言中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指出了方向:人要始终坚持内心的"火种",要不断以实际行动追求更高尚的伦理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4.
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作品多数都涉及了生存价值及伦理道德问题,其代表作《红与黑》便是其一。为了塑造德·雷纳夫人这一形象,作者用大量笔墨展现了她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她进行的伦理救赎,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本研究围绕德·雷纳夫人这一角色,对作品中呈现的人与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不同关系进行文学伦理学分析,试图探讨德·雷纳夫人在面对伦理蒙昧、伦理选择直至伦理回归的三个阶段,以期挖掘司汤达作品在人伦道德及人文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化身博士》中亨利·杰基尔生活在封闭、黑暗、家庭伦理结构缺失的环境下,这样的伦理环境,加上其自身斯芬克斯因子的作用,促使其伦理意识及伦理身份选择发生巨大变化,纠结在选择自律的高贵身份还是自由的魔鬼之间,最终以生命的终结获得救赎。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分析小说中伦理环境及杰基尔的伦理意识与伦理身份的选择,旨在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小说,获得更多的伦理启迪。  相似文献   

6.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生动再现了一幅美国少女在社会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图景。以长腿为首的主人公们置身在各种伦理身份混乱的环境下,面临着个人道德选择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冲突,纠缠在伦理意识的觉醒与丧失中,最终走向了不可挽回的结局。她们的悲剧实际上也是一出伦理悲剧,作者以此呼吁大众给予弱者人文的关怀,呼吁社会应建构良好的伦理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刘兰芝所面临的伦理环境和伦理选择困境,表现出封建伦理环境对伦理个体的束缚与压迫。作品揭示出刘兰芝伦理悲剧的深层根源在于伦理环境与伦理个体发展诉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冲突,警示人们应该重新思考伦理环境与伦理个体的应然关系,以良好的伦理环境促进伦理个体的发展,以伦理个体的努力创建良好的伦理环境,实现伦理个体发展与外在伦理环境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老政治家》作为T·S·艾略特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克莱夫顿勋爵和其儿女莫妮卡、儿子迈克尔以及其他朋友、情人间的亲情、友情与爱情的家庭伦理故事。文章运用文学伦理批评中的自由意志与理性意志对剧中伦理语境下的人物伦理选择进行了逆向分析,即伦理解构,阐述和解析了文本中伦理问题和道德价值形成的现实背景,最后指出了作品带给读者的教诲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接受理论美学家看来,文学艺术作品是一种意义多元的召唤性结构。新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出现,它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期待,伦理价值取向是非常关键的。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伦理向度与读者的审美伦理向度是否一致、是否融合,决定了艺术作品的艺术品性和价值实现。我们分析文学的伦理价值取向与读者的伦理价值取向的逆向、阻碍与交锋,并非否定其融合、相通的态势。无论时代怎样演变、社会如何变迁,"真"、"善"、"美"的东西都会有大致相同的内涵。真正的文学审美接受应该是具有审美艺术价值的、具有高尚伦理道德向度的精神活动,文学的伦理价值取向应该导致读者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碰撞与交融:关汉卿杂剧的家庭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汉卿现存杂剧内容丰富,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直接或间接涉及了家庭关系及伦理道德,反映了家庭伦理与亲情、法律两方面的关系。家庭伦理是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既出于人的自然感情,也出于社会对人的道德约束。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关剧中家庭伦理和亲情、法律产生了碰撞和交融,理性的超越和感性的升华在矛盾中达到了和谐。此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广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伦理文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从环境伦理的角度进行思考,阐述了环境伦理的由来与发展,指出环境伦理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提出要加强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弘扬环境伦理道德准则,养成环境伦理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2.
彭华 《成都师专学报》2010,(2):14-18,40
古中国有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说,但三教实际上又不可等量齐观。就伦理道德层面的功能与作用而言,佛教和道教确实是不可与儒教比肩的。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便在伦理道德上自觉地选择了“儒学化”这一路径。道教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走向与佛教基本上如出一辙,即在伦理道德上亦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儒学化”的道路。佛教伦理和道教伦理的“儒学化”,主要体现在阐述忠孝思想作品的撰写、忠孝思想的提倡、戒律与“五常”的会通、以忠孝作为宗派立教之本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神品妙构”和独具魅力的小说之一,也是一部现代家庭伦理悲剧。该文拟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入手,着力从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责任与义务,等方面来挖掘造成本德伦一家悲剧的根源,进而来探寻南北内战后,在社会转型新旧文化冲突的大背景环境下,福克纳本人的伦理道德期望。  相似文献   

14.
赵雪  黄开红 《海外英语》2014,(18):227-228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神品妙构"和独具魅力的小说之一,也是一部现代家庭伦理悲剧。该文拟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入手,着力从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责任与义务,等方面来挖掘造成本德伦一家悲剧的根源,进而来探寻南北内战后,在社会转型新旧文化冲突的大背景环境下,福克纳本人的伦理道德期望。  相似文献   

15.
塞缪尔·巴特勒是英国19世纪末的作家,《众生之道》为其代表性的文本。文章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其解读,紧扣小说主人公恩斯特的成长历程,通过对伦理环境、伦理选择和伦理意识三个方面的伦理结进行解构,希图剖析巴特勒浸淫于作品深处的伦理启示:将自我从错误的家庭伦理环境束缚中解放出来,是个体走向成熟自由的重要一步,而个体伦理意识成熟,其伦理选择也更为正确,对己对人皆是负责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从伦理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四位主要人物——玛丽、南希、格蕾丝和西蒙。从表面看,造成玛丽、南希和西蒙悲剧命运的是他们自身的选择,实际上是当时社会和家庭伦理道德的要求让他们陷入了困境。格蕾丝伦理意识的觉醒使她最后走出了伦理困境。阿特伍德向读者展现了男权社会病态的伦理道德标准对人的禁锢和迫害,体现了她对那个时代人的深切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17.
职业伦理是协调职业环境中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伴随着社会工作的展开形成的,然而市场化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诸多伦理道德冲突问题,并渗透到许多行业领域,导致职业伦理陷入困境.以科研人员为例,职业伦理陷入了环境冲突困境、角色冲突困境、利益冲突困境和价值观冲突困境.通过对这四种职业伦理困境的分析,从文化、道德、制度和理论建设方面探索了职业伦理脱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施林克于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之所以冲破国界、跨越种族,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和共鸣,除了其呈现了一段惊世骇俗的畸恋之外,还蕴含了大量发人深省的伦理道德现象。本文尝试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观照《朗读者》,分析女主人公汉娜人生轨迹中的种种伦理困境,揭示她的伦理选择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挖掘作品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教诲功能。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对哈金作品《等待》中孔林的三角恋爱关系从伦理身份、家庭生态关系,客观伦理环境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孔林与妻子淑玉和情人吴曼娜三人之间20年的感情纠葛经历既构成小说的叙事线索,同时也是两条分明的伦理线。通过对这两条伦理线的梳理,论证在小说中所描绘的特定年代背景下社会各种扭曲伦理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作者对人性的思考、人性的异化和伦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基督教的护教者,C.S.路易斯深深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以善为美的伦理观念隐藏在作品中,并以一种艺术化的手法加以呈现。基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本论文从伦理现场、伦理形象以及伦理选择三方面分析《纳尼亚传奇》中善的力量,从而透视作者的善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