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川 《广西教育》2012,(28):30-30
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最先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于1997年提出。此后,各地便陆陆续续开始了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2008年的汶川地震以后,生命教育得以迅速地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博士生导师肖川教授任该中心主任,这是我国首家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机构。肖川所倡导的生命教育,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追求美好的人生。在肖川关于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论述中——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教育的存在形态、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向我们阐明了生命教育应该如何关注师生的生命质量,如何用生命去滋润、温暖生命,以及生命教育所涵括的广阔教育空间。  相似文献   

2.
肖川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与推广普及,研究领域主要有“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课程改革”和“生命教育”等。暑假期间,本人就“生命教育”问题对肖川博士进行了专题采访并形成此文。文章未经肖川博士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我从网上搜索“生命教育”的时候,找到的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文章,后来读到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但具体到学科教学,如何“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却并非易事。于是,生物教学过程就成为我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生物课堂成为探索生命的课堂。数年的实践,我总结出生命的课堂应该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是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究竟是什么?打开《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肖川教授说得很明白:教育就是为自由社会培养人。对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倡导与探索是本书的主旋律。追随作者激扬的文字,感受到的是对生命个体的强烈关注,对生命意识觉醒的深情呼唤,作者用美好的生命情怀呼唤着我们摒弃教育的功利性,去触摸教育的高度与灵魂。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究竟是什么?打开《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肖川教授说得很明白:教育就是为自由社会培养人。对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倡导与探索是本书的主旋律。追随作者激扬的文字,感受到的是对生命个体的强烈关注,对生命意识觉醒的深情呼唤,作者用美好的生命情怀呼唤着我们摒弃教育的功利性,去触摸教育的高度与灵魂。  相似文献   

6.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作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那么到底怎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有生命力地教生命”呢?我想到了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所讲的两个字——倾听。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我从网上搜索“生命教育”的时候,找到的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章,后来读到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但具体到学科教学,如何“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却并非易事。于是,生物教学过程就成为我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生物课堂成为探索生命的课堂。数年的实践,我总结出生命的课堂应该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是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王梅 《辽宁教育》2008,(7):34-35
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渴望理想的教育,而理想的教育是要靠创办理想的学校来实现的。我认为,所谓理想的学校,就是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和较高品位的学校。肖川教授说过:“学校之间的差异主要是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品位的学校应该是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因为它是能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让所有的教师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尊严,  相似文献   

9.
“故事”在教育功能中的地位是不容怀疑的。语文具有温情与温度的原因。其主要因素就是她和故事与生俱来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肖川教授等多个学者都曾肯定过“故事”之于语文的价值问题。在这个写作理论“漫天飞舞”的时代,不要忘了作文最诱人和最动人的因素往往是“故事”。从学生的写作动机来说,“故事”情趣是最好的写作心理驱动系统:从学生的写作内容和手法来说.“故事”元素是最好的写作建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一种心理因素,它不是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主客体关系的反映,是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引起的主体内在体验。情感的表现就是“爱”和“恨”,写作的内在动因是情感冲动。让学生从虚假的作文套路里解放出来,用我手写我心,倡导学生去写真实感受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大金 《今日教育》2007,(2S):47-49
肖川,一个质朴而又响亮的名字,一个为自由和独立人格呐喊的人。一直读着他的文章,感受着他那如诗如画的情思.感受着从他那些独具生命质感的文字中扑面而来的率真、执着的性格。虽然一直没有机会谋面,但总有一种感觉,总觉得他就在我们身边,很亲切,很熟悉。终于有机会去采访他了.在满是书香的办公室里.肖川教授带着韵味十足的湖南乡音侃侃而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北师大教授林崇德在《教育的革命》一书中说:“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德育内容广博精深,化育行为藏于细节和微小之处.可以说“一言一行皆有仪,一草一木总关情。”作为一所年轻小学,紫岩小学以“致力于孩子一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引领,确立了“德育就是培养儿童生命体验的过程”的德育方向,让德育从书本里走出来.从谈论中走出来.向习惯走去,向生活走去,更向未来走去。  相似文献   

13.
用赏识、爱的眼光去看待你的学生,你会把一种健康的心态传送给你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教授说过:“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让年轻一代在人性的光辉里,拥有一个关怀的人生,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一个目的。”而建立在对孩子充满无限爱的基础上的赏识教育就是这种“良好的教育”的方法之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赏识教育,容易让学生达到目标,并体验成功的快乐。对孩子身心全面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肖川教授是国内知名的教育学者。他对基础教育,从价值目标到课程内容,从学校文化到课堂教学,都有系统、细致和独特的思考,他用教育随笔表达着思想成果,成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的阅读文本。本刊从2007年第1期起,开设“肖川视点”专栏,陆续刊登这些思想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邹燕华 《中学文科》2009,(16):37-37
情感是一种心理因素,它不是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主客体关系的反映,是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引起的主体内在体验。情感的表现就是“爱”和“恨”,写作的内在动因是情感冲动。让学生从虚假的作文套路里解放出来,用我手写我心,倡导学生去写真实感受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作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那么到底怎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有生命力地教生命"呢?我想到了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所讲的两个字--倾听.  相似文献   

17.
【缘起】那一日,初次“邂逅”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从此,生命教育走进了我的教育视野,也成为了我所追求的一个幸福的梦想。书中所言: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让“生命教育”点燃每个人心灵深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那份激情,让“生命教育”引领每个人到达幸福生活的彼岸,如此美好情愫在心中逐渐滋生并尽情蔓延……  相似文献   

18.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3):F0003-F0003
2010年3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化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肖川教授应教育学院邀请来我校为师生做了题为《让教育通向幸福》的学术报告。 肖川(1963-),湖南望城人,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原理方向硕士和博士生导师,英国教育哲学协会国际会员。  相似文献   

19.
肖川,一个质朴而又响亮的名字,一个为自由和独立人格呐喊的人。一直读着他的文章,感受着他那如诗如画的情思,感受着从他那些独具生命质感的文字中扑面而来的率真、执着的性格。虽然一直没有机会谋面,但总有一种感觉,总觉得他就在我们身边,很亲切,很熟悉。终于有机会去采访他了,在满是书香的办公室里,肖川教授带着韵味十足的湖南乡音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20.
《衡水师专学报》2010,(3):F0003-F0003
2010年3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化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肖川教授应教育学院邀请来我校为师生做了题为《让教育通向幸福》的学术报告。 肖川(1963-),湖南望城人,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原理方向硕士和博士生导师,英国教育哲学协会国际会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