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榜样人物进教科书,以榜样人物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已成为中小学德育课程榜样教育的重要形式。对比榜样人物在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上)和《道德与法治》(七上)中的设置变化,分析了教科书中榜样人物设置变化对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选择榜样人物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实现德育功能、达成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尽管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对榜样人物的选取存有差异,但选择榜样人物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有助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实现德育功能、达成课程标准、落实教育目标已成共识。在《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全面铺开使用前,对教育科学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相同榜样人物进行比较,进而以教科书中相同榜样人物的事迹为载体,探寻榜样人物事迹背后隐匿的品质,厘清榜样人物事迹与主题、课程内容的关系等。在审视原有《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榜样人物的基础上,对《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在榜样人物选择与教育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3.
以伦理学、社会学对道德结构的几种区分方式为基础,教师与学生的道德在结构上被分为三层次、四成分的十二维理论结构。纵向上的三个层次分别为道德素养、道德修养或道德人格、道德境界;横向上的四种成分依次是:道德认知(包括道德觉知、价值认知、观点认取、道德推理、道德决定和道德自知六个子属性)、道德意志(包括自觉、果断、坚持和自制四个子属性)、道德情感(包括态度和体验两个子属性)、道德行为。教师与学生的道德结构在理论上的相似性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式提供了必要的思路,然而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教师道德还是学生道德在结构上都可能是不完整的,道德结构的缺失为道德教育的目标与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塑造的榜样人物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榜样人物进行分析发现,教材中榜样人物的社会角色、内在道德品质等方面体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榜样人物的性别存在刻板印象,男性榜样人物多于女性;榜样人物的年龄、民族等方面存在不均衡性。未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应调整榜样人物塑造的结构,关注其在性别、民族、年龄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正处于具象思维过渡至抽象思维的关键时期。在此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产生积极影响。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要围绕英雄人物,设计多元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依托丰富的榜样精神,学生逐渐形成合理的生活、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6.
董荧  朱华 《教学与管理》2023,(17):68-71
教育作为生命的重要存在形式,对生命的意义的探寻呈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分为“生命知识”“生命关系”“生命意义”三个部分,呈现出“内容贴近生活,反复螺旋上升;板块设计丰富,线索明暗交织”等特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理应率先扛起生命教育的大旗,基于课程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基于活动学习强化主体体验、基于多元评价强化知情意行、基于社会发展回应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中教育道德的悖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权威使教师能够通过自己所树立的榜样影响学生的品德成长,学生也倾向于选择自己身边的师长或同.伴作为道德学习的榜样。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德育。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交往过  相似文献   

8.
小学道德与法治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需要在内容选择生活化、人物的榜样性、学生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和教师自我提升等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榜样人物具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精神、崇高的人格和优秀的能力,榜样人物集中体现了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积极的正能量和健康的精神面貌。榜样人物是时代的精神标杆和精神动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榜样人物,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和丰富教材内容,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教师将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榜样人物的可亲、可近、可敬,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兴明 《家长》2023,(26):40-42
<正>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在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校活动与德育工作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作用。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主题以学生的认知困惑为切入点,设计多彩的项目活动、构建团队,推动学生深入探究,助推学校活动的构建与德育工作;突出思维训练,以核心问题的设计优化为突破口,强调探究性;注重多元评价,在深度融合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促进学生思想和行为实践能力的提升。项目化学习是倡导项目体验、团队协作、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多元评价的新型教学方式。其本身与新课程标准中“坚持素养导向、以评促学、  相似文献   

11.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精神传统、地理风光与领土主权等产生的归属感。在中国和新加坡学校教育中,品德教育教科书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对中新两国小学品德教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发现两版教科书在政治实体与效能、行为文化、历史人物、自然地理层面存在共性之处;亦在政治认同的视域丰富性、文化认同的方向、民族认同的趋向以及地理认同的偏重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比较的结果,本研究认为,两版教科书均需注重地理认同,加强领土主权意识教育;同时,部编版要加大民族认同比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名创版则需要平衡国家认同各层面比重,健全学生国家认同的知与情。  相似文献   

12.
道德的本质属性是其自发联属性。道德在自发联属性的水平作用力下实现整合发展和不断超越。目前学校德育对道德的自发联属性作用缺乏关注和研究,其运作方式与道德自身的存在和运动规律背道而驰。道德的自发联属性要求道德的教育者首先是学习者、研究者和关怀者。从道德学习的角度审视学校德育,有助于促成道德教育向着理念真实、实践人道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3.
道德榜样是道德主体自觉认同、践行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典范,道德榜样的树立是人们在道德认同基础上实践的结果,道德榜样也通过道德认同发挥实际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道德本身的认同性、时代性、合理性及榜样树立程序、榜样人格的同一性和持续性等因素共同影响道德榜样建设和人们对道德榜样的认同。因此,应重视道德认同机制在道德榜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媒影响初中生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和育德环境。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媒介素养要坚持思想性、可信性、适度性、开放性和生活性等原则,具体策略有道德两难、课堂辩论、A剧B剧、榜样示范等。  相似文献   

15.
当今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少年心目中出现了传统榜样道德虚化和偶像去道德化的现象,其社会根源在于文化价值多元导致榜样多元、自主意识增强消解榜样权威、道德失范现象引起榜样迷失、媒介娱乐化解构榜样道德.应通过净化媒介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宽容自主意识、变单向树立为民主指导来重构青少年道德榜样.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改中,《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强调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教师要组织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需要把活动化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形成“认识一渐进一发展一飞跃”的轨迹。让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在活动中得以迁移,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7.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项目式学习引入研学旅行,围绕国情教育学习主题整体设计研学任务和目标,以思维导图和任务单为学习支架,关注过程表现和创意成果,引领学生展开“沉浸体验”式研学探究,在多元展评中厚积家国情怀,促进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榜样具有表率示范、感染激励、先进引领、辐射影响等道德价值,对学生的榜样教育应当在榜样认知度、认同感和实践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进行的文本分析,发现其内容选择突出媒介素养的工具维度和伦理维度,引导学生关心国情社情,强调民主参与。其呈现方式采用“弱分类”与“弱构架”的语篇结构,赋予学生较大学习自主权;运用互文和逻辑修辞的话语策略,潜移默化地开展教育。教科书将学生“赋权”为媒介信息和产品的创造者,重视其作为公民的媒介素养培养,体现了一种超越保护主义范式的媒介素养教育观。未来教科书在选择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时应兼顾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强有力的媒介知识”,在呈现教科书内容时应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的科学逻辑。  相似文献   

20.
练习活动是中外母语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母语教科书练习活动的类型主要有:知识渗透和技能训练活动、文本研习和读者建构活动、言语应用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媒介识读和媒体制作活动。国外母语教科书练习活动的发展呈现如下趋势: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能,渗透多元文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发挥教科书的学材化功能;突出言语实践,注重语文素养和媒介素养的综合提升;尊重个体差异和共同基础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