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成瑀在他的力作《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读解课文的三极走向”学说:①作者一极,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②文本一极,以作品文本自身为意义,依文立解,以文本为出发点或原点的读解理论;③读者一极,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介入后赋予的。其中,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解理论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从接受者,即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珍视学生对文本独特的认识感受,引导学生多元读解,读出新意,培养阅读能力,使阅读教学从教师阐释课文转移到让学生学会阅读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2.
阅读研究专家蒋成瑶先生根据构成读解过程的三大要素,将课文的读解分为三个读解走向,即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走向、以文本为中心的本体读解走向和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性读解走向,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走向,是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它的理论根据是作品文本最初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赋予了意义,作者把自己的观念和意识注入到作品中。因而,读解的目的应该是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笔者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困扰学生的,并不完全是语文能力提高方面的障碍,更多的是学生在对课文进行读解时与教师存在差异,学生的许多正确见解常被教师否定。教师们常以作者或文本为中心来进行读解,把本来具有创造性、生成性的读解过程变成只恢复作者原意或反映  相似文献   

4.
蒋成在他的力作《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读解课文的三极走向”学说:①作者一极,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②文本一极,以作品文本自身为意义,依文立解,以文本为出发点或原点的读解理论;③读者一极,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介入后赋予的。其中,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解理论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从接受者,即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珍视学生对文本独特的认识感受,引导学生多元读解,读出新意,培养阅读能力,使阅读教学从教师阐释课文转移到让学生学会阅读的轨道上来。一、珍视独特感受学生作为文…  相似文献   

5.
阅读由作者、文本和读者这三极构成,受不同阅读思想的影响,阅读理解的指向在三个方面依次移动,产生了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的,以研究文本自身的意义为读解目标,以读者参与构建作品的意义为读解核心的三种读解理论。阅读理解不同指向的出现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了解阅读理论的变化,驾驭读解的指向。一传统读解理论传统读解理论以复现作者的原意为阅读的根本目的。这种阅读主张源远流长,至今仍是读解理论的主流。我国的传统阅读理论由孟子正式提出,“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我国正统的…  相似文献   

6.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作为在文本世界里行走的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话题里,谈文本的读解艺术,我以为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从《金瓶梅》研究的历史来看,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作者读解,即对作者生平、籍贯及作品与史实的考证。而这些作者读解既没有可靠的材料作依据,又对读解《金瓶梅》无大意义。《金瓶梅》文本读解则成就极低。当前,《金瓶梅》研究所关注的应当是建立以文本读解为主,作者、文作、读者相结合的文本读解体系。摒弃只注重作者的作者读解主义。  相似文献   

8.
张扬 《快乐阅读》2011,(23):149-150
对文本的读解,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还要求语文课程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要能够直接承载起这些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有优秀的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初中语文教师就必须有对文本读解的准确理解,以及在准确理解基础上的准确运用。  相似文献   

9.
读解理论是在阅读实践中产生的,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可以说是同时共生的,它们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平时的阅读教学,教师若能将这三种读解理论引入语文课堂,并加以灵活运用、相互配合的话,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对“文本解读”的基本认识 1.“解读”的基本内涵。教师必须认真深入地解读课文,这是备课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职责。“解读”本来就是一门学问,有的按照日常的口头习惯称之为“解读学”,也有称之为“读解学”。蒋成璃教授在专著《读解学引论》中指出:读,是文本理解的起点,侧重于文字、结构及作者写作背景等的研究,尽量读出文本原意:解,是以文本释义为起点,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及潜在意义的发掘,要求读者有创造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文本解读”方面的文章不可谓不多,众说纷纭。然而,不少一线老师还是对哪些东西是必须在读解过程中弄通弄懂的并不清楚,也就是说对哪些内容是教师最低限度必须把握的和做到的不清楚。如果没有教师对文本的准确把握与读解,要想保证语文教学的质量就是一句空话。本文试图用把握“六文”对文本解读的“底线”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小华 《文教资料》2005,(16):55-56
一、“三个极向”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课文读解的三极走向是由蒋成禹在《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中提出来的。他认为,由古到今,读解由作者、作品文本和读者这三极构成,它们各有不同的读解方向。作者一极,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是最基本的方法,因为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注入作品,赋予了作品意义。因而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就成为读解的第一步。要理解作者,必须遵循着他的思路进入他的胸境,才能与之契合,这是读解的基础,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读解三极理论从不同的侧面揭示读解的内涵,有其不相容之处,也有其相容之处。从读解的整个过程和基本情况看,本是基础,作是参考背景,读是有限定的不定因素。如果都用“数”表示,且称为:本是基数,作是参数,读是变数。本是联系作愿意和读感悟的中心环节,本是读解的“基数”。  相似文献   

14.
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这三种著名的读解理论范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占据过阅读的中心位置。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大致认为作者理论对文本的解读过程是以作者为中心的,是  相似文献   

15.
艺术歌曲的情感读解方式对演唱时的情感表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演唱的效果.不同的读解方式可能会导致对歌曲情感的不同理解,甚至走向不恰当的表达.因此,如何提高歌曲中情感的读解能力是每一位学习者必须要修炼并且要不断探索的科目.本文拟就这一课题作一定层面的探索,试图拓展歌曲情感读解的主客观渠道,为准确歌曲演唱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阅读研究专家蒋成瑀先生根据构成读解过程的三大要素,将课文的读解分为三个读解走向,即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走向、以文本为中心的本体读解走向和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性读解走向。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走向,是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它的理论根据是作品文本最初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赋予了意义,作者把自己的观念和意识注入到作品中,因而,读解的目的应该是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以文本为中心的本体读解走向,是以掌握作品自身的意义为读解目标。他们认为作品一旦脱离了作者,进入社会流传系统,自身就有独立的生命和意义,而不应以作…  相似文献   

17.
读解课文,可以朗读,也可默读、速读,用对话的方式不过是课文读解的方式之一。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倡导让学生自己去“倾听”,维护学生读者在教学中的“言说”权。课标要扭转重复、模仿他人(教材编者、教参、教师)的阅读教学状况,摆脱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提倡把教学看成是师生分享彼此的观念和人生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在平等与合作的平台上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的过程。从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近三年的观察走访看,绝大多数教师都重视在课堂上“对话”,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5,(A0):1-2
商务日语能力考试(ビジネス日本語テスト,以下简称BJT)由听解、听读解及读解三部分组成。作者在『商务日语能力考试(BJT)的听解部分的题型分析及应试策略』中,在对BJT考试听解部分题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该部分的应试策略,分析听读解及读解部分并探讨相应的学习方法及应试策略。  相似文献   

19.
浅谈日语读解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语读解是日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着重探讨了泛读课的教学模式及培养学生读解能力的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读解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作者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对课文的“叩问”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