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难教难学是不争的事实。教鲁迅作品应该教什么?我以为应当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情感;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思想。下面笔者就以教学《白莽作(孩儿塔)序》为例,谈谈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林春曹 《江苏教育》2023,(1):41-46+3
“走近鲁迅”语文学习任务群,包括3个学习任务模块:“云游鲁迅故里”“阅读鲁迅作品”“传承鲁迅精神”。每个任务模块又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研究性阅读”与“情境性表达”。这是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的一次尝试,是基于现有语文教材的一次单元学习突破。它有三层意义:一是学习内容的拓展延伸;二是主题活动的整体建构;三是真实情境的阅读表达。  相似文献   

3.
马韫睿 《林区教学》2022,(10):72-75
鲁迅作品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是其多次被编入语文教材的原因之一,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特殊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字背后复杂的情感思想使得部分学生叫苦不迭。利用分“镜头”阅读鲁迅作品,分析鲁迅作品与“镜头”语言的共通之处,引入“镜头”对比教学思路,并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祝福》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以此体现“镜头”对比思路在鲁迅作品教学中的可行性与直观性。  相似文献   

4.
郭尧  刘腾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36-138
在鲁迅的作品中,“坟墓”这个意象频频出现。对于鲁迅来说,这一意象中包含着两大主题信息——“埋葬”和“留恋”,这两种共存的情感在鲁迅作品中有明显体现。通过解读鲁迅创作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心路历程,对鲁迅作品中“坟墓”这一意象进行具体分析,可以挖掘出鲁迅作品中一系列“坟墓”意象传达的关于生命、生存的意义和苦闷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师要理解鲁迅作品对当代青年成长的教育意义,帮助青年更深刻地领悟鲁迅作品思想的博大精深,从宏观上揭示鲁迅作品对青年成长的启迪和教诲。  相似文献   

6.
一、案例产生的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我个人钟情于中国现代文学,尤其偏爱鲁迅作品,多年来一直将此文列为教学的“重头戏”。深入钻研课文以获取新感受新认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以丰富备课资源,探寻新策略以优化教学过程,称得上是常感常悟,常讲常新。似乎总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在吸引着我,恨不得把所有的心得体会都与学生分享,期待学生能充分理解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和深沉的情感,能充分感受爱国青年的赤子之心和拳拳之意。  相似文献   

7.
鲁迅曾经说过,他“好作短文,好用反语”。的确,在鲁迅作品中,“反语”这种修辞方式是用得相当普遍的。它是鲁迅作品形成“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借助于它,鲁迅对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嘲讽。反语的成功运用,有力地显示了鲁迅高超的艺术才能和巧妙的斗争本领。因此,对鲁迅作品中的反语仔细地进行研究,从而准确地掌握它,这对于全面地理解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充分地发掘鲁迅作品的深刻含义,都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鲁迅作品“难教、难学”已成普遍现象,目前教材又对其进行了删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学习。2011年6月,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选了《鲁迅全集·华盖集》中的《捧与挖》一文。三个小题,难倒了不少考生。给学习任务重新定位,去除主题的政治化等,也许会让现代中学生欣然接受鲁迅作品,并收获多多。  相似文献   

9.
鲁迅本体的历史价值——中国文化历史转折关头的最深刻的承传者;鲁迅著作——20世纪中华文明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说鲁迅先生“断裂”传统文化完全是无稽之谈,他所要断裂的不仅是传统文化中的极不合理的弊端,而且是人类文明中一切不合理的弊病;鲁迅的思想核心是“立人”;鲁迅作品既高深又平实,属于时代,属于人民,他的作品的民众性,注定他的永恒性,注定其在中国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不可磨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杂文语言是具有独特艺术审美性和思想深刻性的话语方式.他在语言的创造主要体现为,利用“陌生化”策略激发语言的活力,创造出形象、新颖的语言形式,同时利用语言的隐喻性特征,挖掘篇章的深层内涵;用“反理论化”的表现方式将作家的思想和情感艺术地体现出来.通过这种创造,鲁迅杂文表现出了独特的思想和情感魅力.  相似文献   

11.
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可见,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作用的.有专家指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心理不好是危险品,思想不好是危害品.”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文化一个无法绕开的制高点,青少年学习他的作品意义重大。语文教师在承担"普及鲁迅"任务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鲁迅 对鲁迅作品的主题进行多元化解读 完善鲁迅作品教学的系统性 加强与鲁迅研究者的合作 丰富鲁迅作品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3.
叙事,也叫“用事”,是鲁迅杂文重要的艺术手段。或者说,鲁迅杂文都离不开用事,往往把“情”“理”寓于叙事之中,将“事”“情”“理”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以事寓情,以物明理。通过叙事,启迪读者运用自己的联想或想像,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因此,鲁迅杂文的叙事就不同于小说的叙事。小说的叙事是“因文生事”(《读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所谓“因文生事”,就是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或者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大幅度地详尽地虚构故事情节。鲁迅杂文的叙事是“以文运事”(同上)。所谓“以文…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课文中,鲁迅的文章一直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这除了鲁迅作品有着特殊而复杂的时代背景外,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鲁迅作品本身的难度造成的,如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字斟句酌、意蕴深刻、耐人寻味的语言运用,对文字表达效果的刻意追求等。《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中学习起来比较容易的一篇,但其中也有一些句子是同学们理解的难点,这里挑出一些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李乃福 《学语文》2008,(6):18-19
鲁迅的小说、散文(包括杂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准确而深入地理解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吸收其艺术精华,提高文学水平,不仅是广大中学生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也是对一线语文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考量。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成为教学鲁迅小说、散文时引导学生赏析、探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张雪莉 《学语文》2008,(4):55-55
鲁迅的国学思想是浓郁的,鲁迅的自身修养、学术生涯及其内容丰富的著作都强烈地展现了“国学”思想,鲁迅作品所产生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经过漫长的历史选择,已由广大受众给予了“经典”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聂绀弩的《鲁迅-思想革命与民族革命的倡导者》和《略谈鲁迅先生的(野草)》两篇论文,准确地把握住了鲁迅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形态,以及鲁迅思考问题的特殊角度,提出了许多颇有新意而又切合实际的独到见解,在鲁迅研究史上作出了开拓性的重要贡献,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以其卓越的文学业绩为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鲁迅作品不断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鲁迅作品的深刻并不单表现在进行社会历史或思想意识的分析,更表现在对人的自觉意识的独特把握。通过对鲁迅留日生涯中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可深刻理解鲁迅作品中的立人思想及独特追求的自觉精神。这样,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关注鲁迅作品的梦想与激情意义;从伦理社会到市民社会,关注鲁迅作品的自由主义精神气质;从理性启蒙到感性启蒙,关注鲁迅作品的纯真质朴儿童情结。  相似文献   

19.
不可否认这样一个史实:由鲁迅作品开拓并深刻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曾渗透于众多现代作家的创作中,成了二十年代、三十年较风行的主题。将鲁迅这种思想继承得忠实而富有独创性、系统性的是老舍。以“改造国民性”思想作为主题体系,暴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肯定和发扬国民性的某些优点,“教导国民”、“改善社会”,以期国民精神振兴、民族解放,这是老舍小说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思想生命力的重要所在.  相似文献   

20.
返归鲁迅文本语境,解构“奴隶性”入手,以主—奴根性及其卑怯性格重新梳理和阐释鲁迅国民性批判话语系统,揭示其思想及其语言独到而深刻的原创性意义,并指出主—奴根性及其卑劣本身超越时代性和国民性的人类劣根性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