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回答“高职大学生欢迎的思政‘金课’长什么样”这一重要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范式,从大学生教学体验质量视角,构建了由授课技巧、理论深度、精神引领三个维度组成的高职思政“金课”建设体系,并揭示了该体系的形成机制。基于对典型案例的组态分析,构建了基于大学生教学体验质量的“技巧型”与“理论型”两种高职思政“金课”建设方案,同时建议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金课”建设时,需要坚持以大学生教学体验质量为抓手,持续完善高职思政“金课”的建设内涵;坚持以思政课场域建设为载体,打造高职思政“金课”的多样化形式。  相似文献   

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说:“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是“道”“术”“学”三者的辩证统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道”,是思政课课程的立德树人之道、理想信念之道、追求真理之道,它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术”,是思政课教师的科研之术、教学之术和课堂艺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学”,是指引导青年学生学理论、学方法、学思维,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本领,是让青年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道”“术”“学”具有内在辩证统一关系,统一于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以“常青藤”实践教学手册为载体构建思政课“常青藤”实践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全面贯彻思政课双主体教学理念;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综合运用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要以实践项目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和驱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4.
生态化教学视角下如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和谐课堂,要真正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在两个主体的和谐发展中构建和谐课堂;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营造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使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课堂氛围、教学环境等要素间处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的状态,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正>在兰州财经大学,有一门形式新颖、内容生动的思政课堂堂爆满。原来,这是该校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利用脱贫攻坚“大思政课”资源,推出的“师生同讲扶贫故事”思政“金课”,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以往的思政课比较枯燥,但这门课不仅让思政课的事例‘动’起来、人物‘活’起来、理论‘亮’起来,也让我对脱贫攻坚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谈及学校的思政课,该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罗海琳赞不绝口。近年来,甘肃各地各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下的“三位一体”高校思政课融合式教学模式。“三位一体”思政课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体系设计,在平台选择和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突出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理论实践的融通整合;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组织实施中,把教学内容分解为师生任务,强调将虚拟实践适当嵌入各教学环节,并充分实现虚拟实践和线下实践的灵活翻转。“三位一体”思政课融合式教学模式对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具有显著效果。推进思政课融合式教学,需重点关注思政课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并增强教学支持与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职院校师生对“思政课”教学和改革充满信心,然而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因此改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陈焕随 《教书育人》2023,(36):88-9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必须贯穿制度自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建设中,把握制度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要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大学生担当有为中,明晰制度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要在教育机制、课堂教学、师资力量中,梳理制度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政课的实践困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持续优化制度自信教育机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升制度自信教育实效;以师资建设为关键点,努力锻造制度自信的教育队伍,实现对大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引导大学生实现对制度自信的感性认知向理性认同转化,进而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现在制定学校教学制度、明确教学目标以及执行、课程管理、招生选课、学生学籍学业管理、教师教课与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在“互联网+”时代,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势必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探索“互联网+”理念和技术的内涵,将其应用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有着积极意义。文章围绕此论点展开综合分析,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管理评价法、定性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基于对“互联网+”理念的认识,基于对当下教学管理不足之处的深究,得出“以‘互联网+’构建智慧校园、以‘互联网+’优化教学模式、以‘互联网+’落实师生管理、以‘互联网+’开拓线上思政教育”这四大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10.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关键在于打造“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企业实践课”“三课堂”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主体,整合共建思政教学体系,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文章从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意义、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及原因、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认知评价理论,通过分析大学生课堂体验的课程思政“关键育人事件”发现,课程思政有效教学能够满足大学生对自主学习、教学能力和师生关联的心理需求,具有促进育人本质“回归”、教师素养“守正”和师生关系“重塑”的现实意义。高校课程思政课堂是一个多种微观权力、多方行为主体和利益关系相互作用的教学场域,高校可通过优秀文化融入、权力协同共治和师生互动共进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场域,助推课程思政有效教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相融合,主要解决“为何融入”“谁来融入”“怎样融入”三大问题。在“为何融入”上,“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共同目标指向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在“谁来融入”上,强调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是“四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主导力量;在“怎样融入”上,提出从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上进行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为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遵循。高校思政课教学亟需与时俱进,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实践依据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高校思政课的鲜明底色紧密贴合,与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目标相契合,与高校思政课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融通。从实践价值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充分了解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指引,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程度,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从实践进路看,亟需守正创新拓展教学内容,积极主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新媒体教学手段优势,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大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大思政课”育人理念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建设高质量思政课程,推动形成“大思政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新进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能力上存在政治素养不高、教学技能不强、协同能力偏弱等问题。鉴于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夯实教学本领、完善师资机制保障等优化提升思政课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  相似文献   

15.
道德自我意识、情感公共性特征、情感互动性流等共同构成“反射式环绕”思政课教学情感互动结构。思政课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塑造着教学情感的进程,表现为“交换-回报”“交互-承诺”“交往-依赖”的递进式节奏,思政课教学相关部门应通过营造思政课情感教学文化,提升师生“默会”认知能力;创建思政课情感体验空间,增加师生情感能量储备;运用思政课教学情感仪式,构建师生教学情感秩序等策略提升思政课教学情感互动效果,进而实现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涉及制订学校教学制度、明确教学目标与执行、课程管理、招生选课、学生学籍学业管理、教师教课与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势必会产生极大的变革,探索“互联网+”理念和技术的内涵,将其应用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有着积极意义。对此,文章采用了管理评价法、定性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基于对“互联网+”理念的认识,基于对当下教学管理不足之处的深究,探索出“以‘互联网+’构建智慧校园—以‘互联网+’优化教学模式—以‘互联网+’落实师生管理—以‘互联网+’开拓线上思政教育”这四大基本模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是一门新课,这门课的教学对于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对关系:一是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二是“概论”课与“两课”其他课程间的关系;三是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四是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加强高职中共党史教育及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的实效提供新思路,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穿插党史故事、师生互动、课堂点拔、历史情景再现等方法,将中共党史知识融入到“概论”课教学中,这样可使“概论”课的理论知识通俗易懂,激发高职学生学习“概论”课的主观能动性,增强高职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为新时代思政课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学法治课培育学生法治意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和实践遵循。“大思政课”之“大”,从思想维度看,主要体现在坚持系统思维和全要素理念;从实践维度看,主要体现在教学课堂的时空突破、教学路径的方法优化及教学评价的体系完善等方面。培育学生法治意识,要善用“大思政课”,正确处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关系、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微时代的到来,高职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日益凸显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职思政课教学应充分利用微时代提供的新机遇,构建师生互动的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增强课堂的新意和活力,扩大学生的主体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