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己矣!”,“自古多情伤离别”,“有别必怨,有怨必盈”,因此,离情别绪成为文人歌咏的常见题材。婉约词含蓄蕴藉,词中善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一、以水喻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以万古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来比喻一腔愁恨,李煜的亡国之伤痛,失国之愁恨,是如此深重,江水不竭,愁亦不绝。化无形之情为可见之物,形象鲜明生动,意境壮阔远大,乃成千古绝唱。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以春水迢迢写行者之愁,驻马回首,路愈远愈深…  相似文献   

2.
愁是历来文学家说不完道不尽的一个主题。古诗词中言愁名篇更是数不胜数 ,诗人们将抽象、模糊的愁写得形象、具体、生动、可感 ,仿佛有了长宽 ,有了重量 ,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供鉴。试比照分析一下李煜、秦观、李清照的三首词。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言愁的名篇 ,很有普遍意义。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春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 ,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李煜 ,见了反而心烦 ,他劈头问苍天 ,年年花开 ,月月月圆 ,要…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类: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同一首诗歌里往往交叉运用. 比如写愁情.南唐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演讲春水向东流."诗人运用了设问,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寓情于景,写出了愁之多,愁之长.  相似文献   

4.
<正>虞美人 (五代·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后主李煜做俘虏的时候, 流着眼泪填完的一首怀念故国的词。昔日贵为天子的他,今天却成了阶下囚,国已破,家已亡,这种愁  相似文献   

5.
岩梦 《语文新圃》2009,(2):34-35
1."愁"有长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唐·李白<秋浦歌>) 问愁几许,刚来一寸,眼底眉头. (明·王世贞<眼儿媚·春愁>) 2."愁"有形体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 万点飞花愁似雨.  相似文献   

6.
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相似文献   

7.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水。水在滋润万物的时候,又以它的灵动奔涌带给文人墨客无尽的遐思。古代诗文中“水”多次出现,它可以比愁绪、状离情、言爱情,还可以引发人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1.以水喻愁绪自然界中水大多是流动的。滔滔江水,后浪推前浪,绵绵不绝;山涧小溪,流水潺潺。水的这种流动不是循环的,它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奔流不息,且常流常新,无穷无尽。不尽的流水常用来比喻绵长的愁思。如: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吟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水涣涣,东流不止,这里用有形的水来比喻无形的愁,将抽象的愁具体…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人常常以具体的事物来言愁,笔法各有千秋,意境各臻其妙,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以水言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范成大的“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南柯子》)写的是离情别绪之愁;李珣的“翠叠画屏山隐隐,冷铺纹簟水粼粼,断魂何处一蝉新”  相似文献   

9.
趣味诗词     
1.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2.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3.最消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相似文献   

10.
我看李煜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亡国之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在我所喜欢的文人中,李煜位列第一。李煜的词大多写于亡国之后,所以带有忧愁之情。但是这些词却愁得美,愁得吸引人。放眼唐、宋两朝,又有谁能像李煜那样伤感?李煜把自己的无限忧愁全寄托在词上了。有人说李煜假若不是皇帝,他的词可能会写得更好。但我觉得,李煜若不是皇帝,更确切地说,不是亡国的皇帝,他又哪来那么多的愁,又怎么写得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可以说,李煜是时代造就的诗人;但也是诗…  相似文献   

11.
开设“宋词鉴赏”课,心灵浸润在一片“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意境中.宋代词人用生花妙笔,浸蘸着心中的万千愁绪,或赋情于景或寓情于事,将一个忧伤却又难以捉摸的“愁”字写得异彩纷呈、摇曳多姿.宋词中以奇思巧喻描绘愁绪的精言妙语比比皆是,现择例类析.一、愁绪如“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之多,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愁思之长,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穷无尽.作者借用“一江春水”把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的恨表达得富有深度和力度.又如秦观《江城子》:“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相似文献   

12.
李煜的《虞美人》以其隽秀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让无数的读者产生情感的共振,李煜之愁是人生悲极之处超越自我悲天悯人的普世关怀,李煜之愁更是诉说着芸芸众生难解的人世之愁。  相似文献   

13.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似文献   

14.
趣味诗词     
1.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2.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3.最消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相似文献   

15.
<正>李煜、李清照都是婉约词风的杰出代表。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选进中学语文教材的《虞美人》与《声声慢》两首慢词却有着惊人的相似。首先,从内容上看,这两首词都抒发了一种让人难以承载的"愁"。李煜抒发的是一种亡国之恨、故园之思,李清照抒发的是一种丧夫之痛、身世之悲,当然也含有亡国恨。而且这种"愁"都在作品中直接表白,毫不含混。一个形象地比喻成"一江春水向东流",一  相似文献   

16.
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武陵春>历来受人推崇,被认为是写愁词的千古绝调. 从此中可略窥其抒愁风格之一斑.真是作之凄然,读之怆然.就两人前后际遇的迥异,两首词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男女词人的不同情感表现来探讨二人的言愁,其愁各有千秋,深广、凄绝两由之.但基调和意蕴均一样荡人心魂,具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一首《虞美人》,唱出了李煜的多少哀思愁绪,多少深悲剧痛。“春化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自句一问。问出了万千情事。千般哀怨、万种思情尽在其中,而尾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一答,更是充分地表达了李煜从国君降为囚徒后的深重浓烈的愁情。由此看来,这“问”的艺术在古典诗词中确实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煜的千古名唱《虞美人》哀婉愁伤,千百年来,论者多多。但大家一般都将其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所有家国之悲联系起来,这自然得出了不少深刻的见解,但也同时将作品本身所蕴蓄的丰富内涵定格于作者一人,从  相似文献   

19.
李煜的《虞美人》感人之深,却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其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传极广。但是,因为似乎太浅易、太熟悉,在课堂上学习这首诗,学生的兴趣往往并不是很浓,缺乏深入探究的热情。  相似文献   

20.
李煜是我国五代时期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世称李后主.公元975年,宋兵攻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俘至汴京,过了两年多以泪洗面的生活.据陆游《避暑漫钞》记载:宋太宗赵光义听李煜生日在赐第作乐,写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词句,十分恼火,派人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因此,有人将《虞美人》称为李煜的绝命词. 作者在这首词中用贴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中作者用一个明喻将无形的抽象的愁情物体化,把看不见的愁情写成像"一江春水"一样深、一样宽广、一样沉重,而且用向"东流水"三个字将愁情写成像江水滔滔不断地向东奔流一样,绵绵不绝,永无尽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