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瓜得豆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确,瓜是瓜,豆是豆,种瓜怎么可能收获豆子呢?!然而,现代的转基因技术,却能做到“种瓜得豆”。  相似文献   

2.
种瓜得豆     
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我就偏偏遇上了一件“种瓜得豆”的新鲜事儿。你相信不?在一节劳动课上,刘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包细小、乌黑的太阳花种子。看着手里那包可爱的小生命,我情不自禁地闭上了眼睛,想像着它变成了五彩斑斓的太阳花……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在一只空花盆中种下了这些娇小的种子,我轻轻地对它们说:“你们可要为我争气哦!我要你们成为全班最漂亮的太阳花!”十来天后,太阳花长出了嫩绿嫩绿的小苗,就像一条绿领巾。我总是觉得它长得太慢了。于是,我就“撤消”了妈妈每天给花浇水的任务,由我亲自来精心呵护我的“太阳花宝宝…  相似文献   

3.
种瓜能得豆?     
何萍老师谈论“种瓜得豆”现象,无论是教例还是说理,实质上主要涉及教学观与教学实践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改变观念,尊重个性,发散思维,多元理解”的问题,一是“关注学情,依学定教,顺学而导,动态生成”的问题。把握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对教学极为有益,甚至是理想教学的基本追求。但是,将这些问题用“种瓜得豆”来比喻,恐怕就不甚妥贴了。比喻毕竟是比喻,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农事中,得瓜得豆都是收获,价值上无多大区别;教学中,“瓜”与“豆”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任务,有本  相似文献   

4.
5.
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却要打破生物生产的基因,移植到生物体的DNA上进行重新组合,使生物体按人的意愿生产,因此,这项技术也叫基因工程。1973年,美国生物化学家科恩和博耶首先创立DNA重组技术。80年代后,这项技术进入实用阶段。它的基本过程是:首先,合成或用其他方法取得所需要的基因,再用内切割酶切取所需的基因片断;其次,选择合适的基因载体,与上述基因片断结合,借助DNA连接酶联接,重组DNA;再次,选择安全而有效的受体细胞,将组装好的DNA装配到受体细胞内。一般是…  相似文献   

6.
首先让我们看几组现象透视:“多看书,别再玩了!”“让我当书呆子算了!”──家长的期盼,孩子的无奈。“你不能跟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在一起玩,听到了吗?”“你们能不能给我点自由?”──家长的关爱,孩子的不满。“考不到第一名,看我怎么收拾你!”“第一名又能怎样?”──家长因爱施加压力,孩子却深感爱的沉重。一、"种瓜得豆"的原因分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和老师的殷切期望,然而家长的关爱与老师的努力并没有从孩子的自身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孩子思想、观点、认识,没有如何使其成"龙"、成"凤"、成名、成才的正确思想…  相似文献   

7.
严兴云 《班主任》2006,(7):43-43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依我看,当老师的有时也会发生"种瓜得豆,种豆得瓜"的情况.比如,我们给"优生"关爱和照顾,收获的却往往是不满和冷漠;对所谓的"差生"给予的多是批评,收获的却往往是热爱和感恩.得到"特别关爱"的学生,到头来缺少的恰恰是爱心;受到"特别伤害"的学生,却往往生出了爱心.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句俗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在人才的发展上,却常有“种瓜得豆”的事实。就文学领域而言,不少作家就是如此。鲁迅起初是学地质学的,到日本后学医。他的“弃医从文”,现在已人所共知,其实开始时,他是失败的——想办一份  相似文献   

9.
~~得瓜种瓜,得豆种豆@虞文琴 @王冠群~~  相似文献   

10.
王雄飞 《湖南教育》2004,(11):15-15
教师节那天,邮递员给我送来了学生们寄来的信和贺卡。其中有一封信很厚,特别引人注目。我急忙打开。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1”与“0”的启示》这一课,教材提供了“财富”、“智慧”、“健康”、“友谊”、“知识”5个词汇,要求学生就“你认为谁最重要”进行排序,旨在通过这一游戏活动让学生理解健康的重要性。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拥有健康才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健康,智慧、财富等都会失去意义。我事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是在游戏结束后,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3.
有一句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却常常有"种瓜得豆"的现象。就是说,一个人本来是学的这一门,结果他却在另一门开花结果,创造佳绩。  相似文献   

14.
点豆     
F手富有表情地2︺,上1一笠6,二一、:3一二2:}2一{32。}623 3 12 把小锄复,’1 3 26帮我去点38锄个男/J、万石6·﹃岁尸声一一~、82窝,蕊牡,J、当之}6。 豆豆的{{艺一—舀3}二纽梦哟洲溜2溜,32只}挂满:)!一一~一~~、6沟。60一尽沟,正…。药田沟沟田沟点豆@陈镒康 @刘续红~~  相似文献   

15.
<林海雪原>却是对乡村少年重要的性启蒙.他喜欢那些惊险的战斗场面,更酷嗜那其实不多的爱情场面. "小白茹彻夜施医术"、 "少剑波雪乡萌情心",是相关连的两个章节,后来却被改成"少剑波雪乡抒怀"(疑为二版或三版所改,也是侯金镜李希凡们的功劳之一),不伦不类,可笑之至.那时的乡村少年记下了这个章节,也记下了少剑波的"抒怀":  相似文献   

16.
几年前,读侯金镜先生发表在1958年第三期<文艺报>上的<一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读<林海雪原>>的长文,很引出一些感慨. 这是被学界认做那一时代对<林海雪原>的权威评论.侯先生在作品出版才三个来月就写出这篇厚重的评论,对作品"浓厚的传统色彩",对那些传奇的战斗场面,以及口语化的语言,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侯先生对少剑波与白茹爱情的描写的批评,措辞却十分严厉.他认为, "在那样紧张的战斗环境里,对白茹这一少女初恋的感情,做那样纤细的描写,已经成为结构上的赘疣了,何况白茹的精神境界,表现在爱情上的,又是那样狭窄和卑俗.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强调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获得结果。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启发学生多方位地寻求正确结论。在启发学生多方位寻求正确结论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种瓜得豆”的现象。如对某一言语组块,教师希望学生得出自己期望的结论,但学生的“前理解”总是那般“顽固”地影响着他对这一言语组块的解读。面对这种现象,教师自已的结论硬加给学生固然应当摒弃,但想方设法地启发诱导,让学生进入教师的彀中的所谓的启发教学,也未必是可取的,这样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我认为在真实的生活状态下的阅读,学生与教师的抵牾,正是学生发展自我阅读空间、形成自我阅读方式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8.
鞭长莫及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十五年》,不过话题还得从宣公十四年说起,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  相似文献   

19.
伴随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课堂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增多,学生的发散性思考也在增强。然而,当学生将其生活体验、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以及青少年常有的“逆向思维”融入课堂的学习活动时,常常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甚至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教师的主题或目标大相径庭。对于这一现象,何萍老师将其称作教学中的“种瓜得豆”,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的确,面对课堂教学中这一常见现象,教育者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其中的教育意义,并通过课堂行为的不断改进使其中蕴涵的教育意义得到进一步体现。在这里,单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上述现象恰恰给教师的有效备课提供了反思的抓手。多年来,备课作为教师上课的前提准备,一直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之一。不同学校都对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确实,在自然界,从来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没有种瓜得豆、种豆得瓜的。可是,在一些成语的流传和使用过程中,还真有一些“另类”——明明当时撒的是瓜籽,收获的却是一把不折不扣的“豆”。稀奇吗?我们看看几个成语的流传过程就明白了。难兄难弟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德行》: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