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彭静 《亚太教育》2023,(4):171-174
在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指示、教育部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意见、思政课新课标发布及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的背景下,中职思政课迫切需要结合有效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丰富数字资源供给,提高教学行为监测,推动评价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基于此,以“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为例,探讨和总结中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
江秀萍 《教师》2023,(2):12-14
当前,中职思政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工匠精神的融入有助于弥补中职思政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文章通过对中职思政课程教学的分析,探索工匠精神的融合策略,旨在通过融合工匠精神构建更加完善的中职思政教育模式,以此推动中职思政课程教学成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林华振 《教师》2024,(4):9-11
在“互联网+”背景下,将思政元素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正确处理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等问题,使其在具备技术能力的同时,也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影响。文章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思政元素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意义,阐述了当前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提升教师思政素养、优化教师课程设计、整合跨学科资源及创新教学评估方式等将思政元素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以期改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培养出具备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信息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4.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树立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提升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鉴于此,本文基于课程思政视阈,对如何开展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时政教育是中职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重要渠道,是中职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途径.中职思政课教学与时政教育的融合能够充分体现中职思政课程的本质,能够促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提高中职思政课教学效率.中职教师要想将时政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就要注重更新思政课教学理念,积极进行多元化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职业学校全面开展课程思政的背景,论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提出中职语文教师应立足教材分析,对教育教学内容和步骤做整体设计,并在阅读与欣赏中开展思政教育、在表达与交流中夯实思政教育、在综合实践中巩固思政教育,旨在探索中职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途径,发挥中职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新文科背景下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强调学科内容交叉融合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应提高财政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基于此,在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应融入多学科维度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第二课堂”思政教学内容与形式,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方位融合。  相似文献   

8.
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和趋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中职化学教学现状和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实践从科学发展史、哲学思想、健康生活理念、传统文化、环境保护和责任担当意识六个方面入手挖掘思政元素,通过有机融合知识与思政内容实现价值目标引领,深化职业院校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把握中职化学课程标准、对标中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充分挖掘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在教学各个环节融入思政元素,探索中职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以期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氛围。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融合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针对课程思政与课程贯通融合问题,提出了教师施政与学生悟政、践政深度融合的全程育人模式.基于此育人模式,研究了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融入PBL的必要性、基于PBL的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措施及实践探索.在基于PBL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通过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政意识;通过教学翻转,引导完善学生思政问题,通过学生践行思政,有效洞悉学生思想深处的思维和意识等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实施路径,实现教师施政、学生悟政及践行思政三位一体,实现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贯通融合.  相似文献   

10.
李茉秋 《成才之路》2023,(33):57-60
中职院校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音乐课程育人工作,有助于促进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目标的落实。文章依据中职院校音乐课程育人的实际情况,客观地审视当前育人工作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从总体上概述和分析“三全育人”理念对中职院校音乐课程教学的影响,并从构建监督保障机制、完善音乐课程体系等角度,探索音乐课程育人的有效路径,以推动课程思政理念与音乐课程教学之间的融合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研究热点方向之一。分析外科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探讨外科学课程思政素材的挖掘及外科学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的融合方式。开展中职外科学课程思政改革,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外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德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是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深挖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目前存在的痛点问题,秉承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教学设计为支点、以课堂教学和育人成效为落脚点的理念,通过改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提高其课程思政能力;通过多学科交叉联动,积极探索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提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课程思政之路,实现“课程教学”向“课程育人”转变,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中职英语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就课程思政如何融入英语教学提出策略:一是强化思政意识,把握教师角色;二是基于新课标寻找思政元素,在教学中融入思政目标,三是将课程思政与生活、职业、环境等有机融合,提高课程思政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鹏庆 《甘肃教育》2023,(12):15-18
在“大思政”背景下,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中职学校思政课程深度融合,建构“党史学习+课程教学”育人模式是回应现实、立德树人的必需,有助于充实党史学习教育内涵、提升中职学校育人的质效。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职学校课程教学是一项综合工程。文章立足中职学校思政特征,结合具体案例,针对弊端、追根溯源,从六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系统化构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体系、全方位体现思政价值引领、多元化创新课程思政教材、多形式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多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化创建思政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5.
罗国敏 《教师》2023,(34):126-128
“AI+教育”是一种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创新理念,为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文章通过分析传统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创新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估与反馈这四大维度出发,探究基于“AI+教育”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以期为中职信息技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杨倩 《成才之路》2023,(15):41-44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度把握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渗透“课程思政”理念的价值,结合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实际,不断探索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渗透“课程思政”理念的路径,以推动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中职学生成长成才。文章围绕中职服装设计专业与“课程思政”理念进行深入思考,分析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渗透“课程思政”理念的价值,探讨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渗透“课程思政”理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学科核心素养”和“三全育人”教育背景下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为切入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从厘清课程思政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探索中职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切入点、创新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四个方面阐述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职业教育领域,以职业教育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本文针对中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借助信息技术优势,通过信息技术与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融合解决教学困境,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与策略,探索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杨楠 《西部素质教育》2019,(11):127-127,129
文章首先阐述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对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的意义,然后提出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在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包括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的融合创新;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完善课程课时;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中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现状,论述基于“五项融合”的中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策略:融合经典传诵,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融合榜样激励,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融合案例辨析,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融合公益奉献,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融合情境模拟,促进人文关怀,进一步提升中职护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