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曹丹 《上海档案》2007,(2):11-12
采访沙老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同样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打来电话,让我一定要去见一位老师。她说和这位老师聊过后肯定会大受启发,于是便约了2006年的最后一天前去拜访。说实话,刚看到沙老师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她是档案人。在我心目中的档案工作者应该都是含  相似文献   

2.
胡春晖 《今传媒》2007,(6):37-37
手捧杨若文老师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教育新闻传播学教材《新闻编辑能力训练教程》,我很为杨老师高兴,很为将要使用这本教材的学生高兴.复旦大学出版社是很有眼光的,延请杨若文老师为高职教育新闻传播学专业编撰教材,是请了一位合适的人来做一件合适的事.  相似文献   

3.
1989年春,刚看到《新闻爱好者》的时候,她就像一位第一次走上讲台的老师,穿着整齐的中山装,正颜厉色,一本正经的样子,可是慢慢地,我发现这位“老师”变了.增添了不少灵气.封面也极有特色,很吸引人,我越看越喜欢她了.  相似文献   

4.
近日,华裔美国少年作家王可成为北京读书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第一位签约作家。 现年18岁的王可本是四川雅安人,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幼稚园教育,5岁跟随父母移民美国,在西雅图接受美式小学和中学教育。《成长1+1》是她的处女作,记录了她在中西方教育背景下自己18年的成长故事,包括怎样备战哈佛、怎样社交、如何参  相似文献   

5.
我是《中国记者》的老读者了。自1990年毕业到企业做宣传报道干事起,便和贵刊结下了不解之缘。15个春秋里,或订阅、或零买,无论何种方式,我们每个月都会见面。15年来,我书柜里过期的杂志卖了一批又一批,而《中国记者》等新闻期刊占据的位置却始终没有动摇。15年来,她就像一位老师、一位好朋友,守候在我身边。她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看到了国内外新闻界的新动态;她丰富了我的知识,让我学到了许多前辈们的宝贵经验;她提高了我的业务能力,使我从一名基层通讯员,成长为一名专业新闻记者。我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不能没有《中国记者》编辑部各位老…  相似文献   

6.
羁绊·禅心 2003年,我的孩子降生,这一年,我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我有幸进入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孩子出生的情形,至今我记忆犹新.看到孩子的第一眼时,他正沉沉睡着,那一刻,孩子仿若一块纯洁质朴的美玉,我似乎看到他身上有一种不可逼视的神圣光芒;那一刻,我几乎顶礼膜拜;那一刻,我诚惶诚恐,唯恐不能教子成才.孩子,成了自己的终生羁绊.也正因如此,进入出版社以后,我走上了买书——编书——策划家教图书的发展轨道. 2010年,"开心妈妈"屈开老师来到桂林讲座,我慕名前去邀稿,进而与屈老师结成忘年好友.屈老师当时腰椎已经很不好,我去的时候她甚至是卧床和我交谈的.但是,当她讲座时,面对台下家长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她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神采飞扬、激情四射.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她也在享受自己的快乐.她的讲座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家长,使那些心中充满困惑的家长得以顿悟,也使我更了解了传道解惑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尽管在今天看来,吕碧城似乎没有多大名气,甚至有不少人没听说过她.但在民国的历史天空下,尤其是从百年言论史的角度看,吕碧城是一个传奇. 历史上,她的名头很多: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堪称一位民国奇才女.她还曾被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与秋瑾一起被称为“女子双侠”.  相似文献   

8.
特殊的情义     
“莫老师,我康复出院了,谢谢你提供的病历档案为我解除了病痛。”一位60多岁的郑姓妇女在1991年5月18日早上到我办公室对我深情地说。看着她高兴的样子,使我浮想联翩,想起了整理病历档案的日日夜夜。 我原先是搞药剂工作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也就是  相似文献   

9.
陈姿艳老师是一位凡受过她教育的学生都对她怀有十分崇敬之心的老师。这是因为她有一颗高尚而又体贴爱护学生之心,她在执教中无论是教育法或是心理学各方面都是超群的,凡受教于她的学生都深切地感受到她人格的魅力、尊长的慈爱、长者的关怀。有件事我终生难忘:我就读的小学是比较差的一所学校,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不高,自己又是个贪玩的孩子。1949年夏幸运地考入“沪江附中”,当时英语教学采用“直接法”,老师上课如同美国学校的“语文课”———完全用英文,要求学生也是在上课时不讲一句中文,连点名时的回答也不能说“到”。第一学期的英语课…  相似文献   

10.
诲如春风     
我们这级是1969年4月份入学上海市新宁中学的.9月初,王老师作为班主任来家访了,记得那一天她是和学校教生理卫生的陈华雯老师一起来的. 我当时在干什么事情,现在是记不得了,只听得门口小弄堂的弹硌路上一阵咔咔咔的响声,一听就知道是皮鞋鞋跟敲击着地面,那声音清脆、节奏稳健,十分悦耳.一照面,见王老师一头短发,大大的眼睛,既文气又显干练.  相似文献   

11.
声音的特性是一瞬即逝,语言也是如此。有些生动的讲话常常突然出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就看记者的反应如何了。有位记者采访一所工读学校,校方找来了几个学生,可是他们都很拘谨,谈得很一般。后来,老师让一个女学生陪同记者参观校舍,一路上他们边走边聊。那学生对记者说,她过去回家从来不喊妈,她所干的事让妈妈伤透了心。来这儿学习后,在老师的教育下,才明白自己过去真够“浑”的,不懂得妈妈的心。现在特别想念妈妈,每天晚上在被窝里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月18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第六天,我正在南方某地出差,突然收到短信,告诉我孙耀老师去世。当时突然怔住了,内心的震动很大,因为出差前刚到他家拜访过。我不由想起了另外一位孙凤翔老师,他是在2003年那场大规模的非典灾难之后辞别人世的。如同他们的人生道路一样,两位孙老师都是在历经了生命与生活的重重困难和曲折后,告别人世。  相似文献   

13.
《新闻天地》2011,(8):37-38
北京东四环的林家,林岷老师已年过六旬.但神清气爽.平易近人。坐在客厅,喝着茶,林岷老师开始讲述她的家族上百年的风雨历程以及她本人的多彩人生。 历史的荣光林岷老师说.林氏后人遍布世界各地.但无一不深受林公(林则徐)的教育思想影响。她本人从小就从家人口中听说林则徐的秉公作风和奇闻趣事。这些影响了她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正>李维康(1947——)是当今一位杰出的京剧旦角。有人说在中国戏曲学院一届又一届桃李满天下的学生中,她属于本身条件就很好的(面貌靓丽,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嗓音高亮脆甜),加上她八年科班严格正规的训练,不但刻苦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天生聪明伶俐悟性强,所以最终成为此院校莘莘学子中出类拔萃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她于1958年考入中国戏校,1966年毕业。八年来,有近二十几位老师为她悉心传艺解惑,其中有华慧  相似文献   

15.
1999年仲夏,在塞外阴山漠北草原举办的一次笔会上,有两位女士引起了徐无鬼的注意:一位是美国狄根森学院的比较文学博士杨瑞,她是一位出身皇族的格格,另一位是从腾格里沙漠边来的行吟流浪诗人莲子,她奇特的打扮、奇特的相貌、奇特的言谈和举止,  相似文献   

16.
随着更多新闻报道从印刷媒体转向网络,记者遭遇报料者要求取消报道的请求越来越多. 笔者是南加州大学一学生数字新闻网站的编辑,最近就遭遇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一位女士惊慌失措地找到我们的记者,她是有关经济衰退三年来加州建筑业持续困境的报道的主角.作为加拿大公民,她被加州雇主解雇了,因为人家发现为她的工作签证支付的费用在过去几年越来越多.她只得接受了在温哥华找到的工作,工资比美国少了40%.  相似文献   

17.
1976年,一位意气风发的女大学生在风雪西藏开始了她的新闻生涯.32年间,她的足迹印在雪域高原、农村牧区、高校讲堂,她关注着中国农村脱贫致富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妇女发展和两性平等问题等.而她敏锐泼辣和深入扎实的作风在新闻界更是有口皆碑.  相似文献   

18.
由于担任编辑出版工作的关系,笔者曾目睹了一桩女模特拿着某某油画人体画册找美术学院老师和出版社打官司的案例.女模特作为原告方起诉了某老师和出版社,她借代理律师之口,叙述了她的所谓伤心故事,称其男友在书店里见到某某画册上刊有一幅她的裸体油画,便断然终结了他们之间五年的恋情.她的代理律师认为某老师没有征得她同意,将人体油画公开发表,以营利为目的,侵犯了她的肖像权.因此要求将市场上还在销售的所有这本画册收回给她,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费,并要索取油画人体原作.  相似文献   

19.
黄宜春老师是保靖县实验小学图书室管理员。八年多来,她一心扑在图书室工作上,为学生读好书、教师教好书做了大量的工作,师生们亲切地称她为“知识的供应师”。苦心立业意在育人一九七六年,黄老师从乡下来到实验小学,尽管她和其他老师一道努力工作,问题还是不断出现:打架、骂娘、倫盗、看黄色书籍,听黄色故事,来学校告状的人很多。黄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难怪,一个县城,只有一座影剧院,一座破旧的图书馆,学生看戏难,看书更难,学校活动场地小,活动內容少。一些学生经常对她说:“黃老师,我们要看书!”黄老师听后很受感动,也暗暗下了决心:“办图书室,让书拴住他们的心!”办图书室并非易事,在一所有师生近两千人的学校里,书籍、杂志仅仅253册,这还  相似文献   

20.
从业十年,罗华女士和她的《生生如夏花》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罗华女士在美国,部分样稿是她的好朋友——交大的李霞老师和奚俊芳老师发给我的,从中能看到的信息是“她”从美国费城唐人街开始,一步一步成为律师的故事,落脚点再回到中国,像一个比较完整而幸运的轮回.历经过生死,积极向上.刻画了人生旅途中她所遇到的一个个鲜活个体的命运,有偷渡客、大学生、普通美国人和职场精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