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写作运思三宝指事态、情态、理态。它们从顺向方面看,可以依次分解为常事态、常情态、常理态;从逆向方面看,可分解为反常事态、反常情态、反常理态。从写作者着眼的态势看,写作构思通常有两种思维倾向:一种是顺向运思,一种是逆向运思。前者俗称"顺向法",表现为顺常事态而记之,顺常情态而抒之,顺常理态而喻之;后者俗称"逆向法",表现为逆常事态而记之,逆常情态而抒之,逆常理态而喻之。  相似文献   

2.
“陌生化”的理论是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他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这个理论强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  相似文献   

3.
"我们通常会用"反常法"这一作文技巧,来达到使文章曲折生动的目的。所谓"常",是指常情、常理,就是读者心目中的习惯之情、熟悉之理。"反常",就是置读者心中的常情、常理于不顾,反其道而行之。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使文章主题表达得更加深刻。古今中外很多有创见的写作者,都十分注重独辟蹊径,不落窠臼,力求以"反常"的构思、新颖的手法来突显主题思想。这样做,往往能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生动,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宋代散文大家苏轼说:“文以反常合道为趣”。 所谓“反常”,就是出乎人们一般的常情、常理,一反常规,一反常态而行之。是写人物的反常之举,写故事的反常之情、反常之理,以深化文章主题,强化作品艺术效果的一种写作技法。古人所说的“写反面”,“反其意而用之”,现代作家所赞赏的“反弹琵琶法”都属此例。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词具有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四种基本特质,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带领学生去鉴赏这四美。而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所以,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应该是诵读——入境——涵泳。  相似文献   

6.
十、意境 意境的营造,是绘画艺术的灵魂,也是绘画创作的最终目的.在一幅中国画作品中,意境的有无常常是衡量作品成败优劣的标准. 意境,是由立意而引导的绘画基本要素的综合反映,它是凭借立意,在绘画中匠心独运地综合各种艺术手段,熔铸而成的情景交融、物我贯通,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的艺术境界,它是使审美主体超越感性物象进入无比广袤的艺术空间的关键.写意花鸟画中一切技法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营造意境而各显其能并展示出个性化的艺术魅力.它既是一种"心物相接"、"天人合一"的结晶,更是心灵的迹化.因此,意境的创造,因作者的学养、审美观念、艺术追求的不同而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天寒地冻,人之常情是希望风和日丽,而自居易笔下的卖炭翁,虽然“可怜身上衣正单”,但是却“心忧炭贱愿天寒”,在这里作者通过人物反常的心理,反映的却是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和黑暗社会的现实,让我们从中读到了卖炭翁的无奈。这里作者实际上是运用了“反常法”的作文技巧。我们所说的“常”,是指常情、常理,就是读者心目中所习惯之情,熟悉之理。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艺术,尤其对通感艺术"情有独钟",其散文中的通感艺术准确而奇妙,感觉借移类型多样,达到出神入化的妙境。他的散文中所运用的通感艺术不仅能够突破语言的局限,加强事物的某种特征和性状,巧妙地揭示了自己瞬间的艺术感受,增强了文采的艺术效果,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而且也十分有利于调动读者积极的审美心理因素,进入艺术美的胜境。  相似文献   

9.
小说艺术本来就是一种虚构性很强的艺术,故事情节中本身就有许多的偶然与巧合。而用不大合乎生活常情的反常情形来吸引读,同时通过强化“言外之意”来使小说更富含审美情趣.往往是小说家构思过程中用心追求的一种手法。鲁迅先生在其小说《药》中就特意设置下好几处这类细节,初看很是让人不以为意,然而细加品味,方知作构思上是何等地用心。  相似文献   

10.
林医生 《高中生》2008,(22):54-55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或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1.
<正>古典诗词具有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四种基本特质,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带领学生去鉴赏这四美。而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所以,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应该是诵读——入境——涵泳。涵泳,其实就是一个品味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意象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如果说诵读、入境是古诗词鉴赏的路径,涵泳则是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涵泳品鉴,我认  相似文献   

12.
主题是写作的统帅和灵魂,它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题,主题的好坏决定作品的好坏。那么,出彩作文的主题与一般作文的主题有什么不同呢?它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点呢?一般作文的主题体现在“常”字上,也就是说它表现的是常事、常情、常理、常识;读者一看文章就能发现它的存在或感觉它的氛围,并能很快认识它,了解它,且与之发生情感或情绪上的纠葛,读者的喜怒哀乐之情就会同主题粘连在一起;进而被主题的力量所吸引,从此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被主题所宣传的思想、情绪和情感潜移默化。出彩作文的主题与一般作文的主题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只有当学生进入特定的音乐意境之中,他们才能获得心灵的启迪、激励、唤醒、感染与净化。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的音乐意境因素,创设让人心动的意境和心醉的情感,诱发和开拓出丰富想象的审美空间,触发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在赋予动感的音乐意境中,触景生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多次写到笑,可谓笑笔生花。技巧高超的大手笔们善于将生活的辩证法转为艺术的辩证法,通过描写那些违反常情常理常事的反常现象,达到更真实更深刻反映性格特征和生活本质的目的,以求“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强烈效果。这就是被称之为“反笔”法所创  相似文献   

15.
诗词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首先是通过突破字词、语句难点等来帮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其次是通过反复朗读和学生的创设环境,深入理解诗情画意;最后就是依托诗词意境进行美术创作。总之,调动一切手段,潜入诗词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想象的疆域、感情的领土、形象的王国、艺术的世界。读诗如能进入意境,就会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叶圣陶说得好:“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从古诗中获得启迪,受到熏陶,沉浸于美的享受之巾。  相似文献   

17.
艺术通感是一种感觉反应到另一种感觉反应的直接转移,可以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接收到的艺术感受进行自我融合并转换,可以说艺术通感是形成并传达自身审美能力的途径之一。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词很有魅力,但是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却还存在着相应的难度。如果能在古诗词教学中结合艺术通感体验,通过颜色激发想象,通过音乐感知情绪,就可以让学生的多元感官联动起来,形成一把古诗词欣赏的"扶梯",帮助学生更精准地感受到古诗词的节奏美和情境美。  相似文献   

18.
入境学语文     
一篇好的文章,人们在阅读时常因进入字里行间创设的情境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引起震撼。成功的教学应把学生引入作品营造的意境中,正如叶圣陶所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才能更好地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19.
谈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思维科学、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审美教育对创新潜能的开发具有独特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素养直接决定着未来创新人才的整体素质,审美能力直接决定着创造能力”。一、审美教育能够开发创新思维创新活动首先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素质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创造能力的源泉。开发这种创新思维潜能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审美教育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文学鉴赏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文学家为了感染读者,在进行创作时力求创造出一种“意境”,读者要接受美的熏陶与净化,就必须“入境”,而要想“入境”就…  相似文献   

20.
<正>师:同学们,朱熹曾说读书要留意那“缝罅处”,从“缝罅处”去体悟。所谓“缝罅”,就是不合常情、有悖常理的地方,是文章里的差异点、矛盾处。古人有“评史”“论史”“疑史”的传统,今人也应有敢于质疑、小心求证的精神。请你“放开眼光”,找一找《鸿门宴》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生:我发现人物之间相互的称呼有反常之处。刘邦与张良是君尊臣卑的君臣关系,张良亦自称“臣”,这符合常理。但不合常理的是,刘邦在与张良的对话中,反常地称张良为“君”,称己为“吾”,且打破了君臣关系,竟说“君为我呼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