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出小课堂     
十次耳闻不如一次目见 ──[捷克]夸美纽斯 雨过天晴,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带着早已被红红的救火车吸引得坐不住的孩子们来到消防大队。 一到目的地,孩子们的目光就被一辆辆排列整齐的救火车吸引住了。在消防队队长的带领下,孩子们参观了宿舍楼。“咦?叔叔的楼梯旁怎么还有滑梯?叔叔也玩滑梯吗?”“看,叔叔的橱窗里也贴小红旗。”“哎呀,叔叔叠的被子真整齐!”“瞧,叔叔的衣服、帽子挂得也很整齐!”孩子们感叹着,提出各样的问题,饶有兴趣地参观着。 来到训练场地,大队长开动曲臂车为孩子们展示高空救火。当可升高40…  相似文献   

2.
走出旧课堂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年,面对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各种复杂的关系,我们究竟要抓什么?观念更新也好,方式转变也罢,都必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实验、去实现,因此,我们应把目光盯在课堂上,把着力点放在课堂上。力求健步走进新课堂大门,然而我们的思想、观念、方法在旧  相似文献   

3.
走出课堂后     
上课铃响了,我刚走进教室,只见好几个学生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作好课前准备,似乎在议论着什么,还没等我开口,那几个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魏老师,天上有彩虹。…‘还是一个圆圈形的呢,就在那边。”另一个学生一边插嘴说,一边比划着,其他学生一听立刻议论纷纷,我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相似文献   

4.
复式班教学结构模式一般都是“交替式” ,动静搭配。作为复式班的教师都知道复式教学的大忌是动与静相互之间的干扰。尤其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开展的小表演、小实验、操作、朗读等 ,其干扰特别大。调控不当 ,课堂上便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 ,“动”、“静”双方都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因此 ,作为一个复式班的教师 ,大家都在想方设法克服这种干扰 ,或者是避免、克服掉这种干扰。有些教师为了克服上述的干扰 ,无论是直接教学时间 ,或者是自动作业时间 ,即使是教学内容(或作业)需要开展的小表演、小实验、操作实践、朗读等等 ,一律删除不做。直接…  相似文献   

5.
在那个阴云密布的下午,父母带我去医院配眼镜。很快,我便戴上了验光眼镜去马路旁看四周景物。医生说为了适应新环境。“我去上个顾所!”母亲突然打了个招呼,将要离去的样子。“这里的厕所真坑人,我刚才去了一趟还收了五角钱!”刚从公厕回来的父亲抱怨道。一听到这,母亲的脸便沉下去了,任笑容中匿藏了好久的鱼尾纹浮现在她脸上。我看着她将去又不肯去的样子,很有点像是朱自清笔下父亲的形象。是去还是不去?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她思考了很久。最后她终于笑着说:“对了,咱们刚才不是从中医院二门诊那边过来的吗?我就去那里上趟厕所,医院里上厕所…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的深刻涵意直到我教了多年的实验教材之后才慢慢体会到课本无非只是那么薄薄的一本,由几十页的纸张粘帖而成。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却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一门课同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入语文课堂,进而再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而这样的理念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课文这个例子,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活例子。回顾工作之路,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活”主要体现在这几点上。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从文学角度表达自己的意思。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与原《大纲》  相似文献   

8.
一、活动设计说明《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必修课程。为了给学生提供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我们课题组组织七年级的学生成立了“走进社区,采访沙坪成功人士”活动小组,希望学生通过对企业界、商业界、政府部门及其他部门的调查与了解,扩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视野,以便学生在体验与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丰富社会经验。二、活动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社区调查的简单程序,从沙坪成功人士身上吸取经验与教训。能力目标:发展参与社会实践、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9.
教学教科版《纸的观察》一课,临下课时,我让大家谈谈了解了纸的哪些秘密,一个小女孩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我还想知道全世界一天能生产多少纸?您能告诉我吗?”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课改时段里,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就不再是机械地教好一篇文章,授完一本书就了事了,宜以最新鲜的血液注入过去枯燥沉闷的课堂中去,使之青春绽放。让新课改理念深深地植根于教育这片生机勃发的沃土里,课堂才会春花斗艳,秋果竟实。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并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向我们提出了深思的问题:语文教育的疆界在哪里?它是不是需要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明确指出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并要“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向我们提出了深思的问题 :语文教育的疆界在哪里 ?它是不是需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来看 ,无疑是必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 ,有目的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动地去思考、去想像 ,从中获取知识的信息。课外的语文活动 ,只有尽可能地纳入这个轨道 ,并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3.
14.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可信度,是因为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也与其长远发展相去甚远。如能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挖掘生活素材,让学生走出课堂,就能调动其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做人的责任感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课改时段里,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就不再是机械地教好一篇文章,授完一本书就了事了,宜以最新鲜的血液注入过去枯燥沉闷的课堂中去,使之青春绽放。让新课改理念深深地植根于教育这片生机勃发的沃土里,课堂才会春花斗艳,秋果竟实。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在读写听说训练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把观察力摆在第一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课堂提问是教师通过精心布疑巧妙设问,为学生创造一种外部因素,诱发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创造性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然而,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认为应该研究的问题,但却没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这是为什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被迫去研究他们认为不是他自己的问题时,他们可能毫无反应。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研究提问策略,把准学生脉搏,进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需求,并认真创设问题情境,设法将“教师的问题”、“教材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问题”,使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惊讶,使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调动学生自身的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8.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时节,也正是家乡收获银杏的时候,望着蔚蓝的天空下那一棵棵高大的银杏树和树上一串串金色的银杏果。我常有一种冲动:要是能带领我的学生把她描绘下来该多好!于是我兴致勃勃地做了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19.
有这么一道题:如何取出深洞中的空气样品,并探究其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多学生这么回答:将一个装满水的集气瓶(塑料瓶)拿到洞内,倒出水,擦干,带出洞外,倒入澄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大纲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呢?笔者试图从“走出课堂学语文”作一探讨。一、传统的语文教学已陷入“泥潭”本来语文学习渠道千条万条,而我们却只走课堂这一条;本来语文教学是一个庞大的母系统,而我们却只抓语言文字,只让学生读一本语文课本,甚至课本也读不好,只抓应试的ABC,其结果给我们留下的却是一个又一个遗憾和打击。当语文课年复一年地单调重复着“作者———时代背景———生字、生词———分析课文———概括中心———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