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如皋长寿文化研究”课题是如皋市实验初中“如皋文化”校本课程中众多学生研究的课题之一。作为一门基于生物学全开放研究性课程,“如皋长寿文化研究”唤起了学生学习生物、探究文化现象的热情,开阔了学生的文化心胸和知识视野。  相似文献   

2.
“礼善”文化是以“礼”和“善”为价值取向的文化。这一文化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遵规守纪、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的思想和行为。“礼善”是宁波市惠贞书院的核心文化,在建设“礼善”文化中,学校建构了清晰的实施框架,并从制度、环境、策略、课程、活动等五个方面明确了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3.
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的栖身之地,也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场所。随着高校宿管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力求把学生宿舍区建成“素质化教育、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新型学生社区,使学生社区的“文化沙漠”真正变成一块诱人的、充满盎然生机的“文化绿洲”。 1.学生社区建设“文化绿洲”的新架构 1.1 宿舍文化建设宿舍文化泛指学生宿舍内进行的一切文化活  相似文献   

4.
科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学科具备文化属性。据此,科学实践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文化实践,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过程亦是参与科学文化实践的过程。科学文化理论框架的建立既揭示了科学文化实践的要素,也从理论层面阐明了科学文化实践的育人价值。以“人性的释放与创造”为目标、以“突出科学的情境性和共同体参与”为内容和以“‘三位一体’促进文化觉醒和自信”为过程,确立了科学文化实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机制,搭建了科学教学和科学文化实践间的桥梁。从科学史、科学情境、科学道德和科学审美四个角度出发,可以进一步探寻通过科学文化实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另类歌谣”是一种在学生中间比较流行的语言调侃、内容低俗且有一种顺口溜意味的“新歌谣”。其一般都是根据经典文学作品或流行歌曲改编而成,主要是对校园生活和社会现象的讽刺、嘲弄,戏谑和规劝,在貌似轻松、语言幽默的“另类歌谣”背后却隐含着学生的困惑、迷惘乃至焦虑与激愤。“另类歌谣”是学生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的朴素表达形式,但其中的一些负面内容反映的却是存在于学生群体中的消极文化,这种消极文化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妨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消除“另类歌谣”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学校必须重视学生文化的建设,加强学生积极文化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新学期伊始,吉林省磐石市中小学生又都体验到了熟悉的“文化早餐”。这每天10分钟成为学生自我教育、激发潜能的有效载体。“文化早餐”是学校在每天的早自习中统一抽出10分钟时间,让学生把在课堂外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拿来展示。“文化早餐”  相似文献   

7.
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决定了英语教学应导入文化教育。“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思想;教学原则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英语文化为主、兼顾汉语文化”和“以知识文化为先、交际文化为后”;教学结构包括“问题引入”、“协作学习”、“小结反思”和“巩固拓展”四个环节;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对比法、实践法、讨论法和阐释法。  相似文献   

8.
个体的人在社会和自然的环境里的生存形式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文化体验。同样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生活方式也就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课堂文化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之所以是一种文化是因为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而是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和技能 ,又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英语课堂教学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学到什么”和“学生怎么学”。“学生学到什么”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 ,即通过课堂教学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怎…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能力成为各高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理念。语言学习“工具论”培养思路可能造成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足。当前,英语专业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熟悉程度超过了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了解,一定程度上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少数民族文学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维价值影响着英语专业学生审美兴趣、思想观念、文化素养的习得和培养。因此,推动大学生建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少数民族文学融入文学课程教学是实现“文学共和”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谈学生“寝室文化”的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学生“寝室文化”的建设实践,明确了“寝室文化”的内涵,阐述了如何进行“寝室文化”的建设,通过“寝室文化”教育学生成人成才,对学生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具有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学生在教育影响下自己创造形成的精神及承载这些精神的活动形式和外在形态。学生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视野的开阔、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还有心灵的觉醒、文化的熏陶和习惯的养成。学生文化品格体现了学生文化的本质与个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在发展与交往方面重要价值的深刻认同及其行为外显。我校在实践与思考中,将学生文化品格的基本要义概括为三点:第一,从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来看,我们强调“自主”;第二,从学生与他人交往的人格规范来看,我们强调“平等”;第三,从学生发展内涵的倾向来看,我们强调“个性”。下面就对学生文化品格三大要义的建构方式作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2.
秦志强  陈明华 《中学教育》2002,(6):26-28,32
以习得一种语言为学习目标的阅读教学 ,担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建塑学生“个体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化石 ,有着深邃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作为语文阅读教学 ,应建基于文学性、主体性与人文性  相似文献   

13.
最早听说平阴县龙山小学,是他们开展的以“开拓学生视野、放飞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为主题的“放飞教育”活动,他们在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上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省内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近年来,这所学校以“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理念,拓展学生教育空间,适时开展了“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活动,力求将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培养既具现代精神,又富中华优秀传统的“现代人”,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扣紧传统文化脉搏一次偶然的机会,校长窦燕春看到了杨振宁教授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时所做的演…  相似文献   

14.
“课桌文化”是目前校园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通过“课桌文化”现象分析了当前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责任意识、学习目的、个体意识等问题。提出了如何对待“课桌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解传统、利用传统、改良传统、传承传统,以此发展当代文化是教育实践与研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对此,由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深入探索。本文从“和”与学生品格发展、“关系”与学生活动设计、“管制”与学生自主性培养三个方面剖析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6.
曹光进 《亚太教育》2022,(21):99-102
“双减”政策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降低学生的作业负担,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营造了良好条件。汉字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开展汉字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汉字,感受汉字的文化魅力,促进文化素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此,简要解读了“双减”政策,分析了小学汉字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双减”背景下汉字教学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结合数学史,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入了很多“小常识”,为学生展现了悠久的数学历史文化,我们应充分加以利用。如“圆周率”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用“绳测法”、“滚动法”等原始的实验,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使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数学规律,然后通过“小常识”,向学生介绍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过程及对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场所,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它自觉或不自觉地教会学生有益的知识,培养潜在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一般来说,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软硬文化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缺一不可。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也是可以通过触觉或视觉感知到的环境文化。  相似文献   

19.
校园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它对学生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而校园文化浸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式。校园文化侵润可通过“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种基本质态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必须处理好“多元文化与主导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书民 《中国教师》2012,(22):43-45
“爱的文化”,即以爱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研究和实施爱的理念,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通过研究“爱的文化”价值取向,“爱的文化”教育理念,“爱的文化”教学观、教育观、学生观,构建“爱的文化”教育体系,营造“爱的文化”环境,让师生伴随着“爱的文化”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