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作品写女主人公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在兄长的逼迫下,再嫁太守家时有这样一句场面描写:“其日牛马嘶”。课本注释:“这一天牛马乱叫的时候。嘶,马叫。”把“牛马嘶”释成“牛马乱叫”,似未安。 一、不合情理。这天是太守家婚娶的大喜日子,自然是车马盈门,十分热闹,而这个“乱”字,显然与这种气氛不协调。  相似文献   

2.
本刊八○年第五期载有黄建宏、金辉两位同志的大作《读李白<望天门山>》。其中认为一本作“直北回”比作“至此回”更好(改“直北”为“至此”,是受清初毛奇龄之说的影响,见王琦辑注。其实毛氏说并不足据),把“日边”讲成指西方而非指东方,都是很精辟的见解。特别是对“日边”的解释很有说服力。现在,除黄、金两同志从实际观察的角度所得出结论外,我还可以补充一个书面材料做为佐证。  相似文献   

3.
<正>我爱写字,尤其喜欢行书,但是觉得每次写的感觉都不一样,有时觉得心不达意,有时感到面目可憎,有时又似有所得,有时又觉得一片茫然。每次书写都是一次心灵的"行走",走多了心境也会不同。行书是一门人生的哲学。行书就是用"行走"表达对世界的领悟。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卢梭说过:"散步促进我的思维"。于是我们用书法去记录世界,体悟到千里之阵云,笔下才能有纵横的豪情;心仪摩崖之斑驳,字中才能有历史之沧桑。自然有多博大,书法就有多精微。我们用书写去探测心灵的震颤。窗明几净,我们才能发现意识深处的韵律;无意于  相似文献   

4.
曹霞 《语文知识》2004,(6):18-19
“包揽”是近来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站上有关竞技比赛新闻报道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例如.  相似文献   

5.
韩丹是一名普通的机关工作人员。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单位同事都在补充能量,纷纷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韩丹也不甘人后,决定充电,好为以后打下基础。可是面对种类繁多的学习形式到底选择哪一种,却让他犯了难。  相似文献   

6.
7.
《离骚》题名作何解释方才确当,至今没有定论。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而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8.
9.
在大力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今天,“严师出高徒”的提法遭到了许多人的批判,一般的理由是:严师往往把学生的手脚捆得死死的,使学生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即使把老师教的都学会了,离开了老师还是不会自己上路。这的确指出了我们教育界的一些现实,但是,如果我们对此作一逻辑严密的检讨,证之以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情况,这种观点是有待商榷的。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名的学者,在回顾自己在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时,总是十分怀念和感谢过去的老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诲,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成长是同名师的指点和严师的鞭策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六书”新解彭志雄大约两千年前,六书的提法便出现了。东汉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是这样给六书下定义并举例的:“一日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日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  相似文献   

11.
“班门弄斧”原意为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借此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对于这个成语的理解,人们常会想到的是那种狂妄的人,但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班门弄斧”也并非都是坏事。一般而言,敢于在班门弄斧的人倘若不是自信之人,也许就是创新之人。为何这么说呢?  相似文献   

12.
“八卦”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卦”本是《周易》中的八个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而今它却以全新的意义频频在各种媒体上亮相.成为“点击率”颇高的词汇。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买椟还珠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则故事常用来比喻那些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不理智行为。当年我读师范担任实习老师时,曾在课堂上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们听。有一位学生听完故事后天真地问我:“为什么那个郑国人喜欢盒子就是取舍不当呢?他喜欢盒子不行吗?”这个问题让我在课堂上当场怔住。不过,我马上转而问学生:“你们说是盒子贵还是珍珠贵?”学生答是珍珠贵。我说:“这就对了。盒子再华丽,但比起价值连城的珍珠来,买哪个更划算?他买椟还珠,就是舍本逐末呀!”学生又问:“为什么买椟还珠就是舍本逐末呢?舍本逐末就一定不划算吗?要是盒子比…  相似文献   

14.
近日。笔者与几位教师朋友就“孟母三迁”与孟子最终成为一代圣人是否有着必然联系进行了激烈的口舌战。朋友们说,孟子最终能成为一代圣人完全是“孟母三迁”的功劳和结果,如果孟母当时不将居住地多次搬迁,孟子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商人或筑墓者,理由是孟子最初所处的环境闹市区和坟山旁非常不利于孟子的成长,孟子天天学商人叫卖,后来又天天学着筑埋死人等等,孟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是注定成不了才的。笔者认为,孟子能成为一代圣人与“孟母三迁”并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读先秦史书时,经常会接触到"寡人"这一君主专称之词,而且一般注家皆将"寡人"解作"谦辞,寡德之人。"以下试以《左传》为例,对"寡人"略作考释并作新解。首先,春秋之世,"寡人"并非单单为诸侯国国君之自我称谓,国君的夫人(嫡妻)也可称为寡人。《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郑玄《毛诗笺》云:"戴妫思  相似文献   

16.
陈敦文 《文教资料》2010,(15):101-102
如今.封建帝制早已成为历史.而儒家思想文化依然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同时,国人的劣根性也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要想医治国民的劣根性,本文认为还得从儒家文化入手.将“三纲五常”重新定义和诠释.用新的“三纲六常”替代旧的“三纲五常”.有望对国民性进行长期的全新的改造。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用“这山望着那山高”比喻欲望没有止境,语气总带点儿挖苦的味道,仿佛在对你说:“不要再奋斗了,现在这个样子已经很好了,还要吃苦,最后图个啥呀?”诚然,永不满足地追求单纯的物质享受是不对的,其结果不会好。但我以为:“这山望着那山高”,并不是单指物质上的追求,它的主要含义应是一种可贵的向上精神,是不满足于现状的态度,这种不懈追求不断开拓的精神,往往是进步的原动力。学习上就应该“这山望着那山高”。当我们在学习上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就好像登上了一座山峰,欣慰、快乐自然不在话下,但有志者不会就此坐下,“一览众山小”,而是…  相似文献   

18.
自晋以来,秦汉时代出现的地名"五岭"即被认为是五大山岭的意思。这种看法其实是没有依据的。五岭应为古越语的汉字记音地名,其义即大山;把五岭解释为五大山岭乃晋以降学者的误识与附会。五岭本义的破译,对探索中国许多历史地名的语源和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荷塘月色》为朱自清先生名篇,几十年来一直被选进各类学校语文教材里,成为语文学习的范文,而且由于其语言的优美生动,讲究节奏韵律的美,适合朗读和背诵,所以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凡学过这篇文章的人,即使不能全文背出,也至少还能记得中间那几段对荷叶、荷花和月色的精彩描写,因为那些描绘实在太逼真、太形象了。但若细心地品味起来,就会发现,其中有一句话是颇令人费猜的,这就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这句话不仅读起来很顺口,而且所描写的事物也非常形象,读过之后,那情景也就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了。但略一思之,那图景便又有点不对…  相似文献   

20.
张杰 《河北教育》2004,(4):36-36
“鸡兔同笼”是大家熟知的一个传统算术问题,解法有: 1.(总头数×4-总足数)÷(4-2)=鸡的个数。 2.(总足数-总头数×2)÷(4-2)=兔的个数。 两种解法一个原理。虽说不太麻烦,但也需要“两减,一乘,一除”四步运算。 今提出只需“一除,一减”两步运算的解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