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翻译便会同时体现源语语言文化和译语语言文化的特点。本文采用了后殖民翻译理论,为翻译中的杂合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对《今日中国》中软新闻翻译文本的研究,笔者得出结论:新闻译文是杂合的译文。更确切说,新闻译文是以异化为主的杂合译文。这种双重特质可以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对当下的中外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萌 《海外英语》2011,(2):130+132
该文旨在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提出的"杂合"概念,对翻译中长期存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杂合"理论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归化和异化之争,而且有利于弱势文化抵抗强势文化,有效抵御文化侵略,促进全球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4.
就当前的现状看,翻译杂舍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认识上的一些错误,并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从杂舍的角度对归化与异化的利弊,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归化与异化的对象以及当前中国译界是否有必要采用异化策略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中杂合现象的普遍性有助于重新认识翻译界争论不休的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本文从杂合视角分析了归化、异化,探讨文学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因素,提出了杂合的翻译策略。即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学领域,巴赫金主张杂合是“单个语句界限之内、语句的范围之内两种社会语言的混合,两种被时代、社会差别或其他因素分开的不同语言意识之间的混合。”我们不难发现翻译中的杂合思想是两种或多种以上语言文化之间的互动,并进一步形成多元文化视阈下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7.
在语言学领域,巴赫金主张杂合是"单个语句界限之内、语句的范围之内两种社会语言的混合,两种被时代、社会差别或其他因素分开的不同语言意识之间的混合."我们不难发现翻译中的杂合思想是两种或多种以上语言文化之间的互动,并进一步形成多元文化视阈下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8.
《呼兰河传》是葛浩文翻译的第一部中文小说。该文拟运用后殖民翻译理论中的杂合概念并结合例子,考察葛浩文对《呼兰河传》中语言、文化、体裁风格三个方面的处理。研究发现,《呼兰河传》英译本呈现出杂合的现象,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异域风情,在某种意义上,葛浩文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透过后殖民视阈,把文学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与后殖民翻译理论联合在一起,在多元化翻译研究的背景下探询合理的翻译策略,为新世纪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有助于在翻译研究上实现各种理论方法的有效整合,弘扬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促进多元共存互补的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从而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是美国当代伟大的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波澜壮阔的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的译作尤其是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部分学者认为他的译作不仅不忠实于原文而且其中还有很多误译,因而长期以来被排除在主流翻译文学的范畴之外.诚然,当人们用翻译史上经典的"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翻译标准去评价庞德的翻译作品,就必然会得出以上结论.但是随着后殖民理论在不同文化交流体系内影响的逐渐扩大,随着译文文本、译出语和译入语文本杂合现象的增多,翻译中的杂合策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而,当人们在杂合策略的视阈下审视庞德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时,则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从译文杂合角度看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翻译实践中的“杂合”概念,讨论译文杂合的普遍性,强调译者在进行语际转换时,应充分考虑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并重的重要性,掌握适度原则,中肯客观地评价当今翻译文本。  相似文献   

12.
中华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翻译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至关重要。霍米·巴巴(Homi Bhabha)所提出的杂合理论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一条成功之路,强调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杂合策略不仅有利于恰当地保留源语的饮食文化特色,而且能够极大地增强译文的可读性。杂和理论拓宽了饮食文化翻译的传统研究路径,为当前更好地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周鹏飞 《海外英语》2011,(3):156-158
后殖民翻译理论认为,存在权力差异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总是不平衡的,总是存在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翻译既可以充当着强势文化侵略弱势文化的帮凶角色,也可以成为消解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的力量。翻译中的杂合是不同语言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沙博理作为一名出生于纽约并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翻译家,其《水浒传》译本在面对英语语言文化与汉语语言文化间的文化差异时,采用了异化为主,以归化、简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既成功地使译文具有目标读者熟悉的语言特征,同时也保留了原文本中汉语的特征,使两种文化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对话,这一巧妙的翻译手法对中外交流,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起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通过实例分析外来词滥用现象形成的原因,然后对外来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从源头上杜绝外来词滥用现象,从而减少异质他者带来的文化焦虑,维护本土词汇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语言文化的“杂合”现象,处于“杂合”状态的语言文化汇合了两种语言文化的特征,经过吸收与融合后,适度的杂合会对原有语言产生优化甚至达到超越。  相似文献   

16.
左苏皖 《文教资料》2010,(22):56-57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流派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是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传统的翻译理论仅仅把翻译当作一种语言行为或文本行为。后殖民翻译理论戳穿了语言乌托邦的神话。后殖民研究视角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平等对话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的中国菜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目的语文化中去是翻译的重要使命。文章着重论述了中国菜名的文化性及将其传译到西方文化的后殖民意义,提出异化翻译是翻译中国菜名的最重要原则,此翻译策略能有效传播中华饮食文化,对发展中华饮食文化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且独特的时期,其翻译事业的繁荣程度和小说翻译的数量之多令人惊讶,当时的翻译活动及译本也存在其独特性.晚清小说翻译活动对中国当时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珊 《考试周刊》2007,(50):43-44
后殖民研究是近年来在中国人文科学领域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知识体系,涵盖了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范畴。而后殖民主义理论也以其文化政治的批判策略引导翻译研究走向更广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语境,由此给予翻译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后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研究的概况,后殖民主义研究给翻译的启示以及后殖民主义入侵下的翻译策略。与丰富多彩的后殖民研究文献相比,后殖民翻译才开融了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20.
刘佳 《文教资料》2009,(22):62-64
本文以杂合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翻译研究中的策略问题,并通过分析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的各种杂合现象,进一步指出,任何翻译都没有绝对的归化,也没有绝对的异化,杂合是译文的重要特征,并对促进双方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