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市区图书馆业余书评组光荣地被评为1983年度的市“优秀读书小组”。1984年,他们又取得了新的成绩,达到了新的高度。一年来,他们共评论了十九部作品,撰写了四十九篇评论稿,其中有八篇分别登在《书讯报》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印的《文艺新书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职工业余书评队伍发展很快,并已成为书评活动中不可低估的力量。本文仅论及这支队伍的优势及特色。首先,职工业余书评队伍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仅上海市就有3千多名业余书评员。他们原本是分散在各条战线爱读书并在读后喜欢写读后感或评论文章的人,经组织而结合的一个书评群体——书评协会。书评协会通过举办写作提高班,请著名学者,教援讲课、搞争鸣与交流研讨会,等等,创造了一种互相感染的环境。这样,不仅使业余书评得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使群众性书评更具深度和力度,而且也体现出业余书评队伍所不可估量的总体实力,同时也为中国的书评事业奠定了广  相似文献   

3.
孙犁书评的个性马晓声孙犁先生的书评,无论是在内容上,批评方法上,还是在行文上,都是很有个性的。我想,这与其是一位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有关。他所评之书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古代作品;二是当代中年作家的作品。他的书评作品主要有《耕堂读书记》、《读作品记...  相似文献   

4.
从1983年以来,我馆开展业余书评,评论和辅导文、史、哲各类图书七、八十种(册),撰写书评、演讲稿等文章160多篇,举行了各种辅导报告、读书座谈,讨论会三十多次,培养了二百余名书评员,出版了26期《南图通迅》。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开展阅读指导工作,宣传社  相似文献   

5.
上海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是百万工人大军参加的一支巨流,广大职工面对茫茫书海,需要有真知灼见的图书评论去导航,去辅导。上海市南市区工人俱乐部业余书评组肩负起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个书评组建于1977年,历时10年,坚持每两周活动一次,不论风霜雨  相似文献   

6.
谢琴  段维 《中国图书评论》2013,(10):114-119
20世纪90年代,当中国图书市场的供求关系由供应小于需求转向供需基本平衡之时,书评也恰好登峰造极。各家报刊纷纷开辟专门的书评或读书版面,连中央电视台也在1996年开设了《读书时间》栏目;《中国图书评论》《读书》《中国书评》《中华读书报》《博览群书》等专门的书评报刊先后面世。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开辟了图书市场繁盛的新局面,然而,  相似文献   

7.
书评的堕落     
石湾 《传媒》2001,(11):34-34
如今的传媒,很看重书评,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当然很感欣慰。且不说报界有《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图书商报》,期刊界有《读书》、《博览群书》、《书屋》等等专门评介图书的名牌报刊。单就报纸而言,不只是设有专门的读书版,而且在各种副刊上出现的书评也难计其数,几乎随处可见。从某种角度来看,显然是出版业繁荣兴旺的一种反映,或  相似文献   

8.
李长之(1910-1978),著名学者,文学家、文艺评论家、书评家。他从12岁起发表《森林的话》、《早晨的大雨》等作品后,一直笔耕不辍,一生中有二十几部专著、六百余篇作品问世。在他的作品中,影响很大的书评专著有两种:《鲁迅批判》、《批评精神》,散见的书评有200多篇。他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很活跃,很有影响,很有个性,多产的书评家。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们的书评主要由报刊来承担,全国除《中国图书评论》、《读书》、《文汇读书周报》等几家主要的专业性书评报刊外,《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新闻出版报》等几家著名报纸也相继开辟了与图书有关的专版。较诸10年前“江山寥落”的状况,现在确有方兴未艾的趋势。不过,我觉得目前我们的书评界多拘泥于报刊这块“故土”,而对电视这一文化传播媒介的书评作用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0.
家庭读书活动是上海市图书馆界去年出台的新的服务工作,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生命力,但工作开展难度较大,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我馆从近年来在工厂,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开展的书评活动中得到启示,将书评这一推动读书进入较深层次的有效方式引进家庭读书活动,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取得了一些新的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家庭书评具有以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书评家萧乾     
萧乾(1910-1999)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书评家。他对中国现代书评的贡献,最突出的是书评理论。《书评研究》一书,在20世纪30年代就奠定了他中国现代书评理论家的地位。《书评研究》是他在燕京大学读书时(1933-1934)写成的毕业论文,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虽然这只是一本不到两万字的  相似文献   

12.
前几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董鼎山在“纽约通讯”专栏里介绍的美国报刊图书评介情况,真是大开眼界(至少对于我这个一向对国外情况孤陋寡闻的人而言)。在美国,由于出版书籍的众多,阅读书评是读者在百忙中获悉出版界信息的经济办法。通常受重视的高级杂志几乎都有书评栏目。除了最著名的书评刊物《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书评》(半月刊)专门刊登图书评介外,其他一些有名的杂志,如《新共和》、《民族》、《新闻周刊》、《星期六评论》、《大西洋》月刊等,每期的书评专栏,一般都要刊登七、八篇书评,每篇书评短的几百  相似文献   

13.
几乎是踩着1978年以来我国学术出版事业复兴的步伐,我国的读书(书评)杂志和报纸“读书(书评)版”层出不穷,为推进著作者撰写优秀作品、出版者编印图书精品、读者选择优良读物,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有效的舆论督导,从而为新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期刊杂志的“书评(读书)栏”虽然起步稍晚,但其卓然一军的积极推动作用却不能低估。80年代前期,我们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上,是很难找到书评文章的一席之地的,当日还有一些杂志以“本刊不发书评”而自诩,至于在《征稿启事》中公然要求作者免投书评稿件者也所在多有。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其情形则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为了积极倡导学术书评(专业书评)的风气和切实提高书评的学术质量,《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当代中  相似文献   

14.
孙曙 《出版广角》2011,(11):57-59
从《读书》到《中国书评》,新世纪以来书评刊物学术化越来越明确,对此一直异议不断,甚至遭到读者的公开抵制,曾经围绕书评形成的思想共同体已然分化破裂。反思书评的存在,寻找书评存在的理由及其存在的独立品格,我们认为书评应该采取思想的立场,将批判性作为自己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前几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董鼎山在“纽约通讯”专栏里介绍的美国报刊图书评介情况,真是大开眼界(至少对于我这个一向对国外情况孤陋寡闻的人而言)。在美国,由于出版书籍的众多,阅读书评是读者在百忙中获悉出版界信息的最经济的办法。通常受重视的高级杂志几乎每期都有书评栏目。除了最著名的书评刊物《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书评》(半月刊)专门刊登图书评介外,其他一些有名的杂志,如《新共和》、《民族》、《新闻周刊》、《星期六评论》、《大西洋》月刊等,每期的书评专栏,一般都要刊登七、八篇书评,每篇书评短的几百字,长的数千字不等。《新共和》周刊每年要评介五百来本新书。出版商十分重视书评宣传,不但每有新书出版,  相似文献   

16.
伍杰等编《李长之书评》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该书为书评界提供了一本书评典范作品,同时该书又为读者阅读李长之书评提供了一本导读善本。  相似文献   

17.
由全国总工会宣传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中国文化报》社联合举办的全国职工业余书评征文活动,经21个省市、自治区和全国铁路总工会推荐,来稿共544篇,评奖办公室将来稿分送书评专家审读后进行初评,评出147篇,最后由评委评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3篇。  相似文献   

18.
文鸣 《图书馆》1991,(2):74-76
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的图书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图书馆的根本任务。我们湘潭市图书馆始终把导读工作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我馆的导读工作主要是通过群众性书评活动来进行,十分重视群众性的书评活动。早在五、六十年代我馆就成立了读书小组,并举办了《把一切献给党》《海鸥》和《欧阳海之歌》的读书座谈会和报告会等多种活动。进入八十年代后,我馆逐步加强了导读工作。1982年3月,我馆举办了第一次《怎样写书评》讲座,至1989年底,共举办这类讲座8次,并且把讲台从图书馆的报告厅搬到了工厂和学校,从而培养了一大  相似文献   

19.
目前除了一些专业性的书评报刊如《中国图书评论》、《博览群书》、《文汇读书周报》外,不少报刊也辟有专栏发表了大量的书评。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它表明书评事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书评工作起步迟、起点低,书评事业与出版事业未能同步发展,尚不能满足出版事业的形势发展和广大读者的需求,书评没有完全走进读者的生活,成为使他们耳聪目明的参谋与向导。因而书评应有的宣传、监督、批评的导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下面试就各级各类报刊所发表的书评作一个评析。  相似文献   

20.
1999年8月6日,江汉区召开第十七届“金桥”书评活动动员会,中共江汉区委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室在会上联合发出《关于举办江汉区第十七届“金桥”读书评书活动的通知》,明确本届书评。以‘三迎三颂’为主题,在全区形成‘多读书、读好书’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氛围”。采取领导推荐和登报征求书目的办法,确定本届书评活动选读的8种书是:《强国历程》、《中南海开始决策》、《澳门的故事》、《中国人民不可欺》、《书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