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漂泊流浪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命运,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命运。漂泊之中,一种全新的代表文明的文化便产生了。漂泊就是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2.
成语作为一种记录古代生活、反映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形式.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还能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婚俗、恋情以及中国古代妇女的婚姻命运。  相似文献   

3.
从游子的角度看,闺怨是乡愁情结的柔性拓展,是游子的怅惘和遗憾,是漂泊生涯的一种虚幻的温润;从闺妇角度看,闺怨是一种望眼欲穿的等待,是孤寂中的烦闷无聊,是失望中的希望和希望中的失望,是古代女子的命运。闺怨是一种情结,  相似文献   

4.
"华人"是一种新意义的视野,"华人"包含的漂泊性、混杂性、开放性、多元性等都使它既最广泛地承受着种种传统的危机,又极其敏锐地感受到传统发展的各种机遇,从而在中华文化民族性、世界性的根本之处包孕着挑战性的课题.海外华人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在不同境遇中的应变形态,打破了我们以往对中华文化传统命运的狭窄视野,呈现出传统在种种痛苦的现代"分娩"中的各种生命形态,以其种种"异质"表明着它同中华文化传统内在的深层的联系,以其根源于中华文化传统而又自立独立的形态表明着中华文化的强大衍生力.而海外华人文学对华人文化的命运是最敏感的,它始终立足于"本源性"和"世界性"的基本课题,记录着海外华人的漂泊命运和精神归宿,从而拓展了我们考察中华文化的现代命运的视角和空间.  相似文献   

5.
吕客 《文教资料》2008,(5):11-12
悲恋诗、悲怨诗、弃妇诗和悼亡诗是中国古典悲情诗的四种形态,完整地构成了表现古代爱的悲情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本文通过分析四个形态来审视中国古代悲情文化的审美内涵,透视中国古代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她们的凄凉命运.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古代命运思想的历史发展出发,概括了三种主要的命运观,并对有代表性的命运观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这种研究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古代的命运思想,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哲学命运观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确实充当过文化“语法”的角色,然而这种语法与其说是文化的自然选择,倒不如说是一种政治选择。而且,在佛、道文化的冲击下,儒学曾几度动摇过其一尊的地位。近代以来,随着各种社会变量的活跃与改新,儒学业已失去了其“语法”地位,成为一种富有历史美学意义的“词汇”。因此,固守儒学“语法”意义的观点是不明智的,我们应当从文化生命的变易无常来看待儒学的当代命运。  相似文献   

8.
漂泊作为一种生存状况和精神现象是东西方所共有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西作家迥异的漂泊心态。中国作家惧怕厌倦漂泊,而西方作家则喜欢追求漂泊;从漂泊动机上说,中国作家是被动无奈,西方作家则是主动选择。这些不同在文学的主题、取材、意象、人物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9.
鲍照堪称乐府诗写作的大家。年命无常之叹 ,人生苦短之悲 ,怀才不遇之怨 ,知音难遇之痛 ,漂泊思乡之慨等 ,构成了他拟乐府诗的基本主题。鲍照的拟乐府诗具有一种追求个性张扬 ,极具个人化色彩的诗风。这与他独特的个人经历和命运有关 ,而拟乐府诗的新的诗歌形态是诗歌自身发展逻辑所产生的必然结果。鲍照拟乐府诗正是大胆向汉乐府民歌学习 ,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又一次变革  相似文献   

10.
古代书斋文化意蕴深远。书斋藏书来源途径多种多样,每一种途径都有其历史背景,包含了深厚的人文思想。书斋藏书是一种文化,而考察书斋藏书来源则将对这种文化的研究引向了深入;不仅仅在于探寻其来龙去脉,而且探知到其背后深藏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和中国古代文化深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古代各种女性文化类型的大荟萃。作者通过各类性格女性的悲惨命运告诉读者——在封建统治的社会结构中,女性无论是怎样做人,命运都是悲惨的。这就是“千红一哭”、  相似文献   

12.
表现忧患心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包括对人生悲剧境遇、民生疾病痛苦以及国家前途命运等的忧患。其中既有诗人们对于个体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陷入困境时的自我关怀,也有基于无限的悲天悯人的同情之心的群体关怀。更有一种关注国家、民族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自觉意祝和可贵的历史担当品格,从而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浓郁的现世情怀和高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教育既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教育;也是一种伦理教育、综合教育和实用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同中国文化发展表现出来的民族连续性一样,也表现出了相当强的连续性和共同性,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礼乐文化是中国特殊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根基,是整个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结晶,孔子无疑是对礼乐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众多人物中最为光辉伟大的一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是古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由孔子提出的具有十分深远意义的最完整,最基本古典阐释学命题,影响了我国古代阐释学的命运走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人在长期的文化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心理习惯.包括思维习惯、情感习惯、审美习惯及价值取向等。这些共同的心理习惯不仅在古代文人身上有经常的表现,而且在现代文人身上得到了继承。本文作者把这些共同的心理习惯概括为中国文人的五种情结,即漂泊情结、归隐情结、诗酒情结、乡土情结和悲秋情结。  相似文献   

17.
曾文清是中国传统中庸礼让文化的优秀代表者,他的命运是一出彻底的悲剧,他的命运是在他善良与懦弱的性格导向下一步步完成的。成就他性格命运的是社会环境,决定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是这个社会的文化座标,它是一个与中国伦理本位的传统文化相对立的实用理性主义的文化体系,因此,《北京人》是一出以人物悲剧命运的形式来表现文化悲剧的戏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文坛,王安忆素以主题多元著称。但对于“漂泊”主题的书写却一直贯穿她的整个创作历程。一方面,她在对众生漂泊经历的书写中,追问着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在对现代人心灵漂泊困境的关注中表达着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漂泊虽然是人类永恒的命运,但漂泊者们却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实现精神上的超越,这也是王安忆小说漂泊主题的审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其影响波及政治、教育、文学、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并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科举废止一百周年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重要时刻,总结科举制度的千秋功罪,从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科举制度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发展,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为现实考试制度提供历史借鉴,是海内外科举研究学者的共同使命。为了实现这一宗旨,2005年9月2-4日,在中国科举制废止百年之际。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命运新论这一透视角度,从苏轼的情感命运和政治命运两个主要方面阐释和论证苏轼的悲剧性命运,从而揭示出中国古代优秀文人悲剧性命运的某种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