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这篇短文回忆两件事。其一是关于王圆箓所建千相塔的拆除时间,以及后来对塔中的残塑的处理,反映当时对千相塔发现文物处理不太精心造成残像的进一步残坏。第二莫高窟第17窟即著名的藏经洞,洞窟中现有的洪辩真身塑像,原来不在此窟中,而是存放在第362窟中。据分析,第362窟塑像应属于17窟中的洪辩真身,1965年经常书鸿所长决定,将该像由第362窟迁回到第17窟中。作者是迁像经手人之一,特回忆此过程备查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定莫高窟第 4 5 4窟主室东壁门南第 1身于阗国王像不是李圣天 ,而是 96 7~ 977年在位的尉迟输罗即从德或其他。从于阗国王像与洞窟可能的几位功德主共存时间关系来考察 ,第 4 5 4窟窟主为曹延恭 ,即由曹延恭创修 ,曹延禄续修完成。  相似文献   

3.
S.2687写本由两件文书组成。其中第一件文书是莫高窟第61窟建成时举办法事活动的疏文,第二件是莫高窟第55窟建成时举办法事活动的疏文。据文末题记可知,第61窟建成于天福十二年,即947年;第55窟建成于乾德二年,即964年。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初唐前期(唐前期第1期洞窟)至盛唐后期(唐前期第4期第2类洞窟)的代表性洞窟为例,分析了敦煌莫高窟初唐(唐前期第1期洞窟和第2期洞窟)和盛唐(唐前期第3期洞窟和第4期洞窟)诸窟造像各自的形式特点。敦煌莫高窟第220窟之后制作的造像存在着3个顶点:一个是以第328窟为代表的第2期诸窟末期,一个是以第66窟为代表的第3期,还有一个是以第45窟为代表的第4期。可知敦煌莫高窟唐前期造像不断地受到中原(长安)新的流行样式、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第130窟窟前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莫高窟南区南段维修加固工程作准备,一九七九年七至十月底和一九八○年四至六月,我们对第130、146、152窟窟前地面进行了清理发掘。参加这项工作的有马德、潘玉闪、蔡伟堂三同志。通过前后七个月的清理发掘,在第130窟窟前清出上、下两层建筑遗址及主室地面遗迹。现予以介绍。第130窟,位于莫高窟南区南段下层,距莫高窟南端尽头的洞窟约160米。它开凿于开元、天宝年间的盛唐时代,窟内塑造倚坐大佛一尊,高26米,造型庄严雄伟。它即是著名的“南大像”,是莫高窟仅次于第95窟“北大像”的第二大像。此窟后经晚唐、西  相似文献   

6.
敦煌文书是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11世纪的纸质写本和印本文献,1900年道士王元箓发现于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又称敦煌遗书。20世纪之初,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使它成为世界的焦点,被世人所瞩目。藏经洞即今敦煌莫高窟第17号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距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处的宕泉(今名大泉)西侧的鸣沙山崖壁上。莫高窟现存大大小小的洞窟有700多个。在这些洞窟中,最早的有公元4世纪前  相似文献   

7.
炳灵寺第169窟是我国石窟中最早的佛教洞窟之一,自1963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攀登到该窟并在该窟发现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墨书题记后,第169窟一直成为石窟研究关注的焦点。最近,利用工程脚手架攀登到窟的上部,又发现了一些新的西秦时期的佛教题材,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者根据<太平寰宇记>和各种<行唐县志>之记载,考订出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中"永昌之县"即今河北省行唐县,进而认为,确定"永昌之县"地望,有助于莫高窟第61窟建成年代、"河北道山门东南路"线路等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莫高窟第96窟(北大像)前第2层遗址非西夏遗址,为公元966年曹元忠夫妇主持重修北大像前殿堂楼阁的"二期工程"所留,唐、宋时代的的殿堂内西壁窟门两边原有与大像同时建造的四大天王塑像.  相似文献   

10.
莫高窟第4窟东壁门南于阗皇室供养人画像的身份分别是于阗国王尉迟苏罗及其皇后阴氏、两位于阗公主及两位婢女。榆林窟第31窟甬道北壁所绘的男女供养人像也是尉迟苏罗与阴氏夫妇。莫高窟第4窟内其他汉装男女供养人像可能均为敦煌阴氏家族的成员,此窟可能是于阗皇室与阴氏家族共同开凿的一个洞窟。莫高窟第4窟与榆林窟第31窟建成的时间,都在北宋初期尉迟苏罗继位为于阗国王之后。  相似文献   

11.
石室札记     
通过对北周290窟中心塔柱西向龛下部中央画“胡人驯马图”及该窟供养人画像的分析,结合正史记载,推测290窟窟主可能为北周保定二年至保定四年(562-564)任瓜州刺史的李贤。而西魏285窟窟顶的伏羲女娲像,则是佛教借用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图像,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混合创世说,以图象的形式进行了严谨优美的表现。285窟窟顶的伏羲女蜗像,其定名应为“宝应声(伏羲)”“宝吉祥(女娲)”二菩萨。其出现在285窟,与当时任瓜州刺史的东阳王元荣及佛教伪经《须弥四域经》的流传有关。  相似文献   

12.
莫高窟第420窟窟顶部分壁画内容新探贺世哲据考古排年,莫高窟第420窟大约开凿于开皇九年至大业九年(公元589———613年)略后的一段时期内。①主室平面为方形,覆斗形窟顶,西、北、南三壁各开一龛,龛内各塑一佛,均结跏趺坐,属于三世佛造像。关于窟顶的...  相似文献   

13.
敦煌莫高窟“报恩吉祥窟”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敦煌文书P.2991正反两面抄写的《报恩吉祥之窟记》,记述了僧镇国及其汜氏家族在莫高窟建窟事,并追颂了汜氏先祖在吐蕃占领敦煌前后的各种事迹。本文考证其成书时间在吐蕃统治敦煌晚期的公元840年左右,僧镇国所造窟可能是今莫高窟第361窟;记文中称该窟内特殊形制的盝顶帐式佛龛为“富阳”,当为古代敦煌特有的石窟建筑结构部位的名称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大桃儿沟石窟位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西段的大桃儿沟内,现存10个洞窟,是一处藏传佛教石窟。其中,第9窟两侧壁为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图像。与西藏江孜白居寺以及莫高窟第465窟四壁下部的大成就者图像对比可知,大桃儿沟第9窟的图像与莫高窟第465窟更加接近,均出现了执镜师的图像(不见于江孜白居寺)。这隐约表明它们的绘画底本为同一个版本,可见莫高窟第465窟八十四大成就者图像是大桃儿沟第9窟的源头,这是宋元时期藏传佛教向西传播的一个鲜明例证。  相似文献   

15.
敦煌文书P.4640《大蕃沙州释门教授和尚洪修功德碑》记载吐蕃占领时期高僧洪曾在莫高窟"开七佛药师之堂",一般认为即今莫高窟第365窟。此窟西壁设佛坛,上塑禅定七佛,浮塑背屏,七佛右肩后的背屏上各存一方榜题,文字存大部,可知为"过去七佛"相关内容,主要出自元魏菩提流支译《佛说佛名经》。本文认为第365窟七佛塑像为初建时原作,榜题系宋代重修此窟时题写,其内容与初建时期所表现的药师七佛信仰完全不同,是研究宋代过去七佛信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末,中亚引起了欧洲学者们的极大兴趣,进行了数次考察,以研究该地区的地理与历史,其中两次由斯坦因爵士(1862—1943年)和伯希和(1875—1945年)所率领。以往的几百年里,通往敦煌的道路已相当难行。492个石窟内的壁画,最早为北魏(386—534年)的,最晚为元代(1279—1368年)的,几乎很少遭受破坏。石窟艺术唐代(618—907年)达到了顶峰,唐朝后半期吐蕃人统治了这个地区(789—848年),于是。密宗开始在这里得以发展。1900年,在莫高窟修行的王道士,致力于彩塑与壁画的保存与修复,他偶然发现了一个藏经的小石窟,即今之第17窟。该窟为第16窟的一个附属窟,但入口可能在公元1035  相似文献   

17.
关于榆林窟第33窟的营建年代,学界有五代和宋初两种说法.文章依据该窟甬道南壁节度使曹元忠的供养人画像之题名,将其营建年代大致判定在宋初,即建隆三年(962)至乾德二年(964)之间.关于榆林窟第33窟,有学者判为曹家窟,但作者通过考察第33窟主室的供养人题名,并将其与P.5038(2)《丙午年(946)九月一日纳磨草人名目》中的人名进行对照比较,认为第33窟是由瓜州州府、军府和晋昌县的官员为主导,与定居在晋昌县的一些官员和百姓共同自愿发起营建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莫高窟第454窟的营建年代和始建窟主,学界历经多年热议,仍难达成一致看法。总体来看,先后有曹延恭夫妇功德窟、曹元深功德窟和曹元德功德窟之说,近些年来,似又回归曹延恭夫妇功德窟之说。文章通过讨论莫高窟第454窟主室南壁东起前三身供养人的排序关系,以及甬道的重层供养人现象等,认为霍熙亮和马德两位先生主张的第454窟为曹元深功德窟的看法更接近实情,即第454窟是节度使曹元深于940—942年间始建,时隔30余年,其子节度使曹延恭与夫人慕容氏又重修此窟。  相似文献   

19.
春秋"吴头楚尾"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头楚尾”,顾名思义,是吴国与楚国的交界的地区。吴国与楚国交界之事,全在春秋时期。“吴头楚尾”,在今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的东界之东,即在今安徽省、江西省境内。“吴头楚尾”的争战之事。主要发生在今安徽省的北部与中部。吴国攻取和占领艾邑(今赣西北地区)的时间,在公元前504年至公元前495年之间。从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73年。是吴楚边界的稳定时期。吴国辖有番邑(令赣东北地区)和艾邑(今赣西北地区);今江西中部和南部地区,大致属于楚国。(在令安徽境内)楚国的东界:乾溪、城父(今毫州市)——胡(今阜阳市)——英(今金寨县)——舒庸(今霍山县)——今宿松县。(在今安徽境内)吴国的西界:房钟(今蒙城县)——州来(今凤台县)——六(今六安市)——舒(今舒城县)——灊(今潜山县)。  相似文献   

20.
1.序220窟在莫高窟的中部,两大像之间,亦名翟家窟。1943年剥离了表层壁画,显现出壮丽典雅的《西方阿弥陀净土变》、《东方药师净土变》和《维摩变》,另有初唐贞观十六年(624年)的纪年题记,甚为重要。1975年再剥离门口甬道表层土坯墙,底层出现了10世纪之壁画。今考究其原状和后来改修之形迹,并且论述相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