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的羞耻心是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般到了3岁以后,儿童便会因为自己做了大人不满意的事情而感到羞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羞耻感会越来越强烈。心理学研究表明,羞耻心是克服消极因素,自觉抵制不良诱因干扰的一种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
羞耻心是一种以自尊心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是影响一个人行为品德好坏的内在因素之一。小学生往往因为自己犯了错误或学习表现较差而感到羞愧,随着年龄的增长,羞耻感会越来越强烈。心理学研究表明,羞耻心是克服消极因素,自觉抵制不良诱因干扰的一种精神力量。正因为有了羞耻心.学生在感到羞耻之后,才能反省自身,并不断修正自己,努力向教师要求的德育目标看齐,不断求得品行上、学业上的进步。可以说.羞耻心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源泉,是其进步的借力点。因此,重视和保护孩子的羞耻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很好地保护并利用学生的羞耻心呢?  相似文献   

3.
张坤 《师道》2012,(9):9-10
羞耻心是一种以自尊心为基础的道德情感.也是一个人品德行为的内在凶素。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只有出白衷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是的.有羞耻心才会自爱自重,做错了事才会自责愧疚。羞耻心能促进人改正错误,进而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监督。孩子有了羞耻心.才能对错误事情有认识能力和抵抗能力.才能矫正和预防不良的品德行为。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孩子有没有羞耻心呢?我们来看下面两个案例。  相似文献   

4.
羞耻心是因自己的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情绪体验,幼儿的羞耻心虽是否定的情绪体验,但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促进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幼儿自我教育的起步。羞耻心是幼儿自尊心的一个重要表现,有了羞耻心,孩子便会要求上进。羞耻心的感受来源于孩子周围的人们,其中父母是意义重大的影响力量,随着幼儿走进更广阔的世界,教师及其他成人的影响也变得十分重要,因此,成人应有意识地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羞耻心。  相似文献   

5.
一、羞耻心是一种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是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基础羞耻心是人对自己的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的情绪体验,是对自己违反道德行为的知耻、惭愧和悔恨,具体表现为羞愧感和耻辱感。一个人做了错事感到羞耻,而做了有益于人民和集体的事感到自豪,这两种行为同是道德情感的表现。因此,培养青少年的羞耻心虽是否定情绪体验,但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促进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内动力,是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基础。马克思曾说:“羞惭心是一种愤怒,只  相似文献   

6.
羞耻心是国自己的言行、品质 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 产生的一种否定情绪体验,幼儿的 羞耻心虽是否定的情绪体验,但却 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促进幼 儿道德情感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幼 儿自我教育的起步。 羞耻心是幼儿自尊心的一个重 要表现,有了羞耻心,孩子便会要 求上进。羞耻心的感受来源于孩子 周围的人们,其中父母是意义重大 的影响力量,随着幼儿走进更广阔 的世界,教师及其他成人的影响也 变得十分重要,因此,成人应有意 识地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 羞耻心。 首先,将尊重孩子与培养羞耻 心结合起来。随着年…  相似文献   

7.
<正>羞耻心、不好意思、脸红、过意不去、害羞……以前一听到这几个词,自然而然地就和坏事连在一起,其实有这几种心里表现也不完全是坏事。因为羞耻心是一种以自尊心为基础的道德情感,也是一个人行为品德的内在因素。孩子有了羞耻心,才会产生对错误事物的抵抗能力,才能矫正和预防不良的行为习惯。现在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正在严重地腐蚀学生的心灵,有的学生学习不动脑,作业向别人抄,受到老师的批评也不以为然;有的学生贪求享乐,挑吃挑穿,逃避集体劳动丝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2006,(4)
国外研究资料表明,与其他许多情感相比,羞耻心难以揭示,让人捉摸不透。羞耻作为一种有支配作用的情感,影响到人的其他情感和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人际关系中  相似文献   

9.
羞耻心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品质与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内疚、自愧、难为情等等的心理反映。培养学生的羞耻心,有利于他们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有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也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羞耻心出自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良知,与道德观念密切相联,并由一定的道德行为所激起。它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也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检查的力量。羞耻心是人之所以为人者。孟子说过,“无差恶之心,非人也。”还说“耻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无羞耻心,假若不知世间有羞耻事,则将…  相似文献   

10.
耻感就是羞耻感,是人对羞耻的主观感受,是因经历和体验到人性和基本价值被亵渎,而在人格深处产生的一种自我谴责和自我贬低意识。作为一种道德情感,耻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一道重要的道德堤防,使人们能够自觉地求荣免辱,在人类的道德养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耻感教育是指有目的地激发和培育受教育者的羞耻心,  相似文献   

11.
羞耻心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谴责自己的行为、动机和道德品质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一定的道德准则在自我意识中的反映。它表现为个人在违反道德准则时良心会受到责备,产生羞愧、内疚等心理,并力图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或形象。学生羞耻心教育是指有目的地激发和培育学生的羞耻心,培养羞耻感,进而促进整体道德水平提高的教育活动。结合初中思品课程教学和多年的德育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羞耻心教育应该从个体道德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出发,遵循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着手。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直接关涉到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荣辱观。荣辱观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知耻;其次是明荣辱。本文只说说知耻。知耻,就是要有羞耻心。有羞耻心,就是有道德的是非、善恶观念,以不道德、不正当的言行为耻;它是一个人做人的底线。有羞耻心,人就会自律,自觉地不做不道德的和会招致耻辱的事;做了错事后,就会于心不安,努力去改正。有耻,才能有所不为,才能自觉走正道。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所以,知耻历来为中华文化所重视。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  相似文献   

13.
羞耻心是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通常表现为内向的不安、难过、内疚、愤怒、自责、悔改等等。儿童一般到三岁,开始意识到“自我”,需要别人承认他的人格,还会因自己的愚笨或做了大人不满意的事情而感到羞赧。六岁到十二岁,随着生活面的扩大,他们的自尊感、耻辱感会越来越强烈,不愿意别人当众羞辱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逐步提高,学会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 儿童的羞耻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道德教育的视角,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对青少年学生羞耻心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措施和策略,即立足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在道德意识的建构中培养羞耻心;着眼于道德情感的激发,在具体的情境中强化青少年的羞耻心;通过道德意志的有计划磨练,从内心深处落实青少年的羞耻心;铺设道德实践活动平台,在实践中升华青少年的羞耻心。  相似文献   

15.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令人诟病,主要原因是缺乏耻德教育。耻德在《论语》中有经典的论述,涵盖了无德之耻、无才之耻和无羞之耻。高校中开展耻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有利于大学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在治学中开拓创新,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大学生播洒廉洁自律的"种子",奠定"三清"社会基础。高校开展耻德教育涵养大学生羞耻心的对策:一是教育大学生深入领会耻德内涵,涵养他们的羞耻心;二是教育大学生深刻把握荣与辱的价值判断标准,涵养他们的羞耻心;三是全力营造知耻文化氛围,涵养大学生的羞耻心;四是创设耻感体验环境,涵养大学生的耻德情感。  相似文献   

16.
张帆 《现代家教》2003,(11):14-14
有些独生子女受家庭的溺爱,做了错事蛮横无理,对别人的劝导、批评满不在乎,我行我素。这往往是孩子缺乏羞耻心的表现。羞耻心是一种以自尊心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问:在我的周围,我看到好多孩子做了错事还蛮横无礼,别人劝导也满不在乎,我行我素。我的孩子今年刚1岁,不想让我的孩子长大了也变成那样。请问我该怎样教育他? 答:羞耻心是-种以自尊心为基础的道德感情,也是一个人行为品德的内在因素。孩子有了羞耻心,才能对错误事情有认识能力和抵抗能力,才能矫正和预防不良的行为品德。因此,家长应当重视培养孩子的羞耻  相似文献   

18.
艺术是儿童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情感的表达使儿童艺术成为必要,而形式的创造则使儿童艺术成为可能.文章以儿童绘画为切入点,从情感与形式的角度来探讨儿童艺术发展,将儿童艺术发展分为情感与形式浑然一体、自觉运用形式表达情感、运用形式表达情感能力进一步发展三个阶段,并阐述了三个阶段中儿童艺术的情感与形式的具体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要诱发儿童自觉学习的情感,强化儿童自觉学习的技能,养成持之以恒的自觉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20.
一、荣辱观与荣辱观教育荣与辱是道德规范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它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行为评价之中,支配着人们道德行为的选择和判断。荣辱观是人们对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以及怎样求荣避耻等的总的看法和评价。“荣”指光荣、荣耀、荣誉,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誉以及人们对于这种赞誉的追求;“耻”指耻辱、卑鄙、可耻,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否定和谴责以及人的灵魂深处形成的羞耻心。“荣”是外在的激励,“辱”是内在的心理束缚,是个体的一种内在自觉。所以,荣辱观的内涵可以最终归为主体内在的羞耻心和外在的荣誉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