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省委、省政府今年5月作出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决定,要逐步把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省内欠发达地区。广东省大力推广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模式,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和优先推荐就业等新型智力扶贫模式,让欠发达地区学生就读无忧。来自广东省清远市黄坑的李劲洪,眼下在梁口琚职业技术学校就读烹饪专业,每年学费近3000元,但半工半读的他入学时先不缴学费,每学期只要家里贴补几百元就够了。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的整体趋势下,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党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命题,旨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必然要发展新兴产业.沿海地区传统产业要为新兴产业“腾龙换鸟”,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步伐势必日益加快.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加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其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功能,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代服务业是珠三角地区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产业,工业园区商业服务配套基础设施是工业区产业升级的基本条件;我国对于工业区商业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研究与实践经验成果很少;越来越多的政府对工业园区商业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开始重视起来。从当前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出发,珠三角地区工业园区商业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针对珠三角地区市以工业园区工业生产为主的工业区商业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区分、供给管理等特点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及中西部发展条件和环境的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正在兴起。文章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创业的优势及劣势和面临的机会及威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讨论,从人力资本投入、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和"推、拉"策略相结合等方面提出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创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粤北地区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带动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肩负重任。人才培养是实现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目标的首要任务,而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要素和前提条件。本文对粤北地区5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全样本调研,分析粤北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促进粤北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珠三角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对珠三角地区产业与教育的影响效应,认为国际产业转移促进珠三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产业转移及珠三角产业结构变化又对高职教育产生影响,而反过来,高职教育发展对珠三角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产生内动力。从实际出发提出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珠三角地区发展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珠三角地区现今的外向型经济是一种外资企业主导、处于经济全球化初期的出口加工贸易型国际代工经济,且面临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经济方式粗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困境。珠三角地区企业应在政府政策引导的前提下,增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在运用高新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把产业升级和产业扶持、改造、转移有机结合起来;在追求信息化嵌入式的新型工业化的前提下,超越国际代工经济,进而实现外向型经济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承接产业转移是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即产业转移承接力,是实施产业承接的前提与基础,在产业转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产业承接能力理论,以梅州为例,通过对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产业传递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产业扩张与国际产业转移作为区域产业传递的两种基本形式,由其各自的特点决定了对欠发达地区的不同影响;西部地区应以区域经济联系和空间联系体系的建立应对“第二次产业西移”,应以资源优势战略实现模式的转换推进本区域产业的扩张。  相似文献   

10.
推进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之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春明 《文教资料》2011,(11):92-94
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因经济落后,造成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如何搞好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促进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步伐的新路子;借助地域文化优势,寻求开展适合于群众需求的文化活动新方法;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构建资源共享、设施统筹的文化运行新机制等方面,对推进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途径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慧琳 《考试周刊》2008,(1):235-237
产业集群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我国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理论上对于像云浮地区这样的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同样也是而且必须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但是在企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欠发达地区市场机制不完全,政府在推动企业集群发展中起的作用更大.本文对云浮地区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云浮地区的产业集群化的政策取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在为欠发达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进行制度设计时,应该以企业效用最大化为基准,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土地与环境管理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和政府服务水平政策,吸引发达地区的企业和相关产业来本地区投资。拟以湖南郴州为例,在个案分析基础上,立足于实证研究,针对其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产业转移;制度设计;欠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3.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加以探讨。具体到广西而言,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源方面主要有三大特征: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是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动力源,工业化是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二动力源,区域一体化是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三动力源。为提升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的成效,实践中既需着眼内生性因素来完善内生性动力机制和着眼外生性因素来完善外生性动力机制,同时也需建立产业转移承接的联动协调机制以及切实完善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4.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由于观念、体制及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广东省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与其承担的作用极不相称;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只有置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利用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双转移”战略,对自身办学进行准确定位,采取更为灵活的办学和教学方式,优化师生队伍建设,培养市场亟需的人才,才...  相似文献   

15.
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析本地域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和交易效率等原则,根据自身的优势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与园区建设相结合,实施以资源为基础、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是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加快实现产业承接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园区并提供一定优惠政策、引导产业链相关因素集聚、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改进园区交易效率,并且构建利于内生比较优势形成的环境,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赶超"。这也充分说明适度的政府干预是区域加速产业承接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并在承接产业转移战略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阐释产业转移的内在机制,分析了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及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认为可以针对桂东经济区独特的区位、人文和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同时,发挥本地区的特色产业;营造良好的承接环境,以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强化技能培养,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17.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是产业升级和克服资源瓶颈的需要。产业转移承接地之粤东、粤西、粤北,在借机激活经济活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需谨防高污染企业加剧环境承载压力,高能耗企业消耗资源储量。应对新建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加强对能源、水、土地、原材料消耗的管理,强化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结合,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欠发达地区既面临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又面临转变经济发展动力的新要求。本文从产业转移的效应入手,分析产业转移的效应对经济发展动力转变的影响,以及制约产业转移效应的发挥的因素,需要完善政绩评价体系、加强产业规划、转变产业转移模式和加强人才保障,使欠发达地区在充分利用机遇的同时,加快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本文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职业学校专业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是一种互惠共生、互联共进的耦合关系。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专业适应产业发展的困境主要有: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不高;专业建设力度不够,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不足;专业与产业融合不够,人才培养不适应产业需求。据此,文章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专业适应产业发展的突破策略: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促进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紧密对接;推动专业革新发展,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